城鄉差異:宋朝城市女子與鄉村女子的權利對比


城鄉差異:宋朝城市女子與鄉村女子的權利對比

關於古代中國的生活水平的爭論一直各家學派的焦點,有人認為很慘,有人認為很好,可無論是哪種史觀都默認一個事實——古代的婦女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但是,就像沙漠中也會有綠洲一樣,社會並非只有一種“顏色”。西歐中世紀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這點也可以套用在中國古代的婦女身上。我們以城市經濟最發達的宋朝為例,看看城鄉婦女生活的差異。


差異一:城市的武力衝突較少,女孩出生率高


生命是人類最寶貴的東西,財產、地位都可以通過後天努力去爭取,唯有生命源自先天,而且只有一次。古代人有著濃厚的遺棄傳統,尤其是女嬰,往往出生就被丟進井中淹死。有些重男輕女傳統深厚的地方,一直到民國都保留著“棄嬰塔”的習俗。不忍心親手掐死女嬰的家長,會帶孩子去棄嬰塔,讓她自生自滅。


城鄉差異:宋朝城市女子與鄉村女子的權利對比

【晚清棄嬰塔照片】

傳統的社會學者將其歸咎於女孩無法承擔重體力勞動,養一個女孩意味著“賠錢”,窮困的家長無法負擔這種開銷。


其實這種觀點有點狹隘和偏頗。農業生產過程中,女性的貢獻雖不如男性,但也不至於相差太多。農業產品也分為很多種類,也並非所有耕地都需要依靠男性強壯的上肢力量去耕耘。耶魯大學華裔經濟學家錢楠筠(NancyQian)告訴我們,當地愛能種什麼農作物是女子地位的關鍵。比如,當地人喜歡種植茶葉,那麼女孩的地位就會比較高。因為,採摘茶葉需要比較靈活的手指而不需要很強的體力,心思細膩的妹子們在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同理,還有與之類似的比如桑樹、蔬菜等需要精心化種植或者採集的農作物。反之一個地方如果更喜歡種植果樹,才需要大量的丁壯。


城鄉差異:宋朝城市女子與鄉村女子的權利對比

【茶馬貿易在宋代很火熱,按理來說女性地位不會很低】

事實上,這兩套思維的根基依舊是建立在現代人的想象中。正如東京大學的上野教授所言:“你能有努力就能獲取成功的想法,說明你本身就是生活在一個公正的世界”。在幾十年前的中國根本就沒有私有產權這個概念,更別提專門針對婦女的財產保護制度,在宋朝所處的時間線,連西方都只有意大利等少數地區有明確的財產保護制度,大部分地方都處於公社階段。在這種生產模式下,個人的意志被壓制到最低,集體的利益才是社會的根本。


城鄉差異:宋朝城市女子與鄉村女子的權利對比

【沒有武力的代價,就是被有武力者奴役。奴隸生產的多,難道不是應該的嗎?】


作為一個共同體,生產多少糧食或者布匹本身實屬次要,最重要的事情是武力的保障。畢竟搶劫與掠奪行為在近代以前比比皆是,連歐洲的貴族都表示出了城堡就需要專門的護衛,否則等著被人綁票勒索贖金。所以,生活在農業區的人們,會以宗族為單位,進行械鬥爭搶珍貴的水源和耕地。可是,正如生育是女人的專屬一樣,戰爭幾乎只屬於男人。能給所在宗族、社區提供壯丁的家庭有著更高的話語權,直到今天很多農村依舊維持著這個傳統。家庭的資源供養女孩,意味著必須少生一個男丁,意味著家庭在所處社區的聲音得弱一分,意味著公社/宗族只會給你家更少的資源配額。這才是農村家庭不願意生女孩的真正原因。


城鄉差異:宋朝城市女子與鄉村女子的權利對比

【太平天國運動的直接起因之一,便是土客械鬥】

隨著城市的興起,原始的宗族公社模式無法在城市中運行。而且,相對於“山高皇帝遠”的宗族社區,擁有數萬至上百萬人口的大都市乃是朝廷的稅收重地,往往有著較為充裕的治安人員,很難再像農村公社那樣利用武力爭奪資源。宋代官府為了提高生育率,也會給生育女孩的家庭一些補助。所以,宋朝城鎮戶口中的男女比例往往要比鄉村好看不少。雖然以現代角度看,宋朝的城市也十分原始,卻不失為那個年代的“綠洲”。


差異二:城市婦女接受的教育程度較高


宋朝是中國文治的巔峰時期,無論新銳派還是保守派都贊成教育事業。城鎮收入相對農村較高,也更崇尚文治,汴京更是號稱“人人尊孔孟,家家誦詩書”。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不少文人都表示支持女子接受教育,作為保守派領袖的司馬光還提出無論男女都應該接受教育。他還列出《孝經》、《論語》、《詩》、《禮》作為女子教育必讀書籍,讓女孩們“略曉大義”。


城鄉差異:宋朝城市女子與鄉村女子的權利對比

【宋代女子也有受教育的權利】

話雖如此,宋朝的官方書院依舊禁止女子入學。理由也很簡單,官學的目的是為朝廷培養進士,若女子能入學,那麼女子也就能靠科舉成為士大夫。宋朝文人雖贊同女子接受教育,卻不想讓女人進入政治集團,成為統治階級的一員。好在宋朝大興科舉產生落第書生,他們除了讀書什麼也不會,又不想回到農村老家。那麼在汴京或者附近城鎮開設私塾,通過當教書匠來賺取生活物資以備再考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城市的經濟發達,消費水平高得多,最重要的是更方便招生,稍微有點條件的書生都喜歡住在城市裡。有充裕的師資力量為後盾,城市中產非常樂意給自己閨女找一個老師。在宋朝崇尚教育的大氛圍下,一個接受過基礎教育的女孩比一個目不識丁的村姑更容易找到體面的丈夫。


城鄉差異:宋朝城市女子與鄉村女子的權利對比

【宋代女孩也愁嫁】

反觀鄉村地區,女子接受教育的難度很高。宋朝的國策是中央集權,全力以赴削弱藩鎮存在的基石。這套制度的創立意圖即強化朝廷的控制能力。鄉村地區的道路狀況十分糟糕,遠不如城市發達,汴京方面的控制能力要弱不少。所以,宋朝的國策十分強調重商主義,打擊土地兼併的力度也是歷代最低,同時鼓勵農民進城打工。而城市輻射給農村的經濟成果,又被當局用稅收的方式奪走。這一系列政策導致宋朝農村普遍窮困,起義不斷。貧窮意味著無法支付足夠的優渥的薪資,不斷起義的大環境也讓讀書人下鄉教書的風險直線提升。而鄉村人出於比城裡人更嚴重的重男輕女傳統,將僅有的師資力量也分配給兒子。長此以往,農村女子和城市女子的教育水平宛如雲泥之別,時至今日“村姑”都是指鄉村地區沒有受過教育,也沒有任何見識的文盲女子,其影響可見一斑。


差異三:城市女子有更多工作權利


宋朝是個人口大爆發的時期,這得益與農業水平的進步。宋代耕作制度上的改進,主要表現在一年兩熟制和兩年三熟制面積的日趨擴大。如北宋初年,官府勸諭江南、兩浙、荊湖、嶺南、福建各州百姓“益種諸谷, 民乏粟、麥、黍、豆種者,於淮北州郡給之”。江北諸州, 也令“就水廣種粳稻, 並免其租”。可見,宋政府積極組織選種、配種,以免租提供南方北方交換種植,其結果是當時稻麥種植面積擴大,這也是宋政府試圖改變“江北之民雜植諸谷, 江南專種粳稻”的舊耕作制度的一個重要體現。宋政府在江淮流域、兩浙一帶還推廣了占城旱稻,即早熟而高產的稻種。 到了南宋,各地的占城稻種已經為數繁多,既有秈稻和糯稻,又有旱稻、中稻和晚稻。


城鄉差異:宋朝城市女子與鄉村女子的權利對比

【宋代紡織車】

人口的增長也帶動需求的膨脹,尤其是市民階級興起後,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更加高了。在中國人傳統的“衣食住行”排行中,“衣”要比“食”排位更靠前,因為著裝代表著人的等級。在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社會,什麼樣的人穿什麼樣的衣服有著明文規定。龐大的人口供養了士大夫階級,他們在著裝上的需求變相刺激了紡織行業的發展。


出於銷售和成本的考慮,大型的紡織行會一般都在城市。婦女相對男兒更為細膩的雙手,被這些商家看中。久而久之,女人出來工作也被視為日常,城市婦女的財政狀況也大幅度好轉。


城鄉差異:宋朝城市女子與鄉村女子的權利對比

【城市的明確的分工帶去更多的工作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歷朝歷代中,唯有宋朝的丫鬟不屬於奴隸,和主家算是僱傭關係,類似西方的女僕。總體而言,宋朝城市婦女的生活狀態十分類似中世紀晚期的歐洲城鎮,雖然對婦女的就業依然有十分嚴格的限制,但部分開放的行業,讓婦女的生活狀態和地位有了明顯的提高。


而在很多農村地區,朝廷的司法無法覆蓋到鄉村。女子雖然也可以從事紡織行業,但規模卻小得多,無法像城市婦女那樣形成某種共同體,地位也要低不少。而且不少地區依舊奉行習慣法,將丫鬟視為主家的私人財產可以“打死不算”。她們固然也吃到一些改革紅利,卻無法和城裡的同行相提並論。


結語


免於爭鬥使得市民階層對男丁的渴求大幅度降低,文治的環境讓城市女子也可以接受教育,發達的紡織行業讓城市婦女可以擁有一定的工作及財產權。可惜,相比廣大農村地區,城市所能承載的人口依舊不多,市民在比例上也遠遠不如村民。農村婦女依舊籠罩在黑暗之中,需要千年之後才能看見文明的曙光。在此之前,城市對她們而言,確實算得上“諾亞方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