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是什麼意思?蘊含深刻的哲理

中國有句俗語“兒大避母,女大避父”,並作為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傳承了上千年。但隨著現代幼兒教育與心理研究的深入,這句傳承了幾千年的俗語,已經被時代所拋棄。為了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樹立正確的性別意識、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兒大避母,女大避父”已經改為了“兒大避母,女大不用避父”,也就是說當女兒長大時並不需要刻意地與父親保持距離。

俗語說: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是什麼意思?蘊含深刻的哲理

“兒大避母”不僅僅是生理方面迴避母親,更重要的則是男孩心理上與母親的遠離,這樣男孩才會更早的獨立。當男孩到了一定的年齡仍然同母親過度依戀,很容易使男孩變成社會上沒主見、沒思想的媽寶男。

俗語說: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是什麼意思?蘊含深刻的哲理


其次,為什麼“女大不用避父”呢?這句話是從父親與女兒的心理依戀角度出發。父親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父親的角色影響著女兒今後的擇偶觀,婚戀觀。女孩在生活中往往會覺得沒有安全感,而父親是世界上第一個向她們傳輸安全感的男性。我們會發現父親對女兒寵愛、親近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女孩樂觀、勇敢、陽光且善良。

俗語說: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是什麼意思?蘊含深刻的哲理

而當父親對女兒的態度表現為冷漠,不關心,這樣的女孩往往膽小、懦弱、害羞、不敢與男生交流。所以女兒對爸爸的印象,將會直接導致她將來對待生活的態度,擇偶的標準等。但是為了樹立孩子的性別意識,在生理上我們依然要遵循“女大避父”。

俗語說: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是什麼意思?蘊含深刻的哲理

男孩和女孩的社會分工不同,性格秉性不同,所需的教養方式自然不能同一而語。但無論是“兒大避母”還是“女大不用避父”都是為了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樹立孩子正確的性別意識,幫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