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儿大避母,女大避父,是什么意思?蕴含深刻的哲理

中国有句俗语“儿大避母,女大避父”,并作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传承了上千年。但随着现代幼儿教育与心理研究的深入,这句传承了几千年的俗语,已经被时代所抛弃。为了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儿大避母,女大避父”已经改为了“儿大避母,女大不用避父”,也就是说当女儿长大时并不需要刻意地与父亲保持距离。

俗语说:儿大避母,女大避父,是什么意思?蕴含深刻的哲理

“儿大避母”不仅仅是生理方面回避母亲,更重要的则是男孩心理上与母亲的远离,这样男孩才会更早的独立。当男孩到了一定的年龄仍然同母亲过度依恋,很容易使男孩变成社会上没主见、没思想的妈宝男。

俗语说:儿大避母,女大避父,是什么意思?蕴含深刻的哲理


其次,为什么“女大不用避父”呢?这句话是从父亲与女儿的心理依恋角度出发。父亲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父亲的角色影响着女儿今后的择偶观,婚恋观。女孩在生活中往往会觉得没有安全感,而父亲是世界上第一个向她们传输安全感的男性。我们会发现父亲对女儿宠爱、亲近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女孩乐观、勇敢、阳光且善良。

俗语说:儿大避母,女大避父,是什么意思?蕴含深刻的哲理

而当父亲对女儿的态度表现为冷漠,不关心,这样的女孩往往胆小、懦弱、害羞、不敢与男生交流。所以女儿对爸爸的印象,将会直接导致她将来对待生活的态度,择偶的标准等。但是为了树立孩子的性别意识,在生理上我们依然要遵循“女大避父”。

俗语说:儿大避母,女大避父,是什么意思?蕴含深刻的哲理

男孩和女孩的社会分工不同,性格秉性不同,所需的教养方式自然不能同一而语。但无论是“儿大避母”还是“女大不用避父”都是为了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树立孩子正确的性别意识,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