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計之圍魏救趙(二王突圍出奇兵,天京反擊解困圍)

太平天國後期,由於內訌加劇,大大削弱了革命軍的力量。公元1860年,清軍派和春率領數十萬大軍進攻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今江蘇南京)。清軍依仗人馬眾多,層層包圍,使天京成為一座孤城。

為解救天京,天王洪秀全召集諸王眾將商討對策,但是對於如此險惡的形勢,大家一時之間也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這時,年輕的將領忠王李秀成獻上一計。他說,如今清軍人馬眾多,硬拼只會凶多吉少。請天王撥給我兩萬人馬,乘夜突圍,偷襲敵軍屯糧之地杭州。這樣,敵人一定會分兵解救杭州。然後天王乘機突圍,我也會回兵天京,形成兩面夾擊之勢,天京之圍可解。翼王石達開急忙響應,並表示也帶一隊人馬協同作戰。

諸王眾將都認為這是“圍魏救趙”之計,有兩位王爺親自率領精兵突圍,勝利是有把握的。可是洪秀全生性喜歡猜疑,他因天京被圍,形式險惡,懷疑二王是不是想乘機脫逃,所以遲疑不決,沒有吭聲。

李秀成猜透了洪秀全的心思,他突然跪倒在地,淚如泉湧,說道,天王,天國危在旦夕,我等若有二心,對得起天王和全軍將士嗎?石達開也跪在天王面前,懇求洪秀全下令發兵。洪秀全深受感動,終於同意照計實施。

這年正月初二,正值過年,清軍仗著人多勢眾,已把天京團團圍住,也就略有放鬆。這天半夜時分,李秀成、石達開各率一部人馬,乘著黑夜,從敵人封鎖薄弱的東南角突圍出去。清將和春見是小股部隊逃竄,也就沒有追擊。

二王突圍後,分兵兩路:李秀成直奔杭州,石達開奔湖州。

李秀成抵達杭州城下,見守備森嚴,他急令士兵攻城,但都被擊退。原來杭州是清軍的重要糧草基地,城內守軍也有一萬餘人。他們只堅守城池,並不出兵反攻。李秀成見三天三夜未能攻下杭州,心中焦急。突然天降大雨,城內守軍見太平軍久功=攻不下,都很疲憊。天又降雨,就都躲進城內休息,因為幾天下來都沒有睡覺,倒在地上便呼呼入睡。李秀成乘著雨夜,派一千多名勇士,乘雲梯偷偷爬上城牆,等守城士兵驚醒,城門已經大開,李秀成率部隊衝入城內,攻下了杭州。為了吸引圍困天京的清軍,李秀成下令焚燒清軍的糧倉。

和春聞訊,知道杭州已經失守,斷了後勤供應,急令副將張玉良率十萬人馬,火速回救杭州。

洪秀全見清軍已分兵解救杭州,敵軍正在調動,於是下令全線出擊。李秀成攻下杭州放火燒了糧倉以後,火速回兵天京;石達開也率部回撤天京。兩路人馬匯合一處,機智地繞道而行,避開了張玉良回救杭州的部隊,終於順利趕回天京。

此時城內城外的太平軍對清軍形成夾擊之勢,清兵始料不及,左衝右突,陣勢大亂,死傷六萬餘人,一敗塗地。

清軍慘敗,天京之圍已解。短時期內,清軍已無力再打回天京了。

36計之圍魏救趙(二王突圍出奇兵,天京反擊解困圍)

對敵作戰,好比治水:敵人勢頭強大,就要躲過沖擊,如用疏導之法分流。對弱小敵人,就抓住時機消滅他,就像築堤圍堰,不讓水流走。

孫子的比喻生動形象,想理順亂絲和結繩,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開,不能夠緊握拳頭去捶打;排解搏鬥糾紛,只能動口勸說,不能動手參與。對敵人,應該避實就虛,攻其要害,使敵方收到挫折,受到牽制,圍困可以自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