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紀實】清水河縣五良太鄉:柴稱心的“稱心”生活

【脫貧紀實】清水河縣五良太鄉:柴稱心的“稱心”生活

【脫貧紀實】清水河縣五良太鄉:柴稱心的“稱心”生活

【脫貧紀實】清水河縣五良太鄉:柴稱心的“稱心”生活


“政府+公司

+貧困戶”

產業模式

“咱這有羊肉、豬肉、雞肉、魚丸、凍豆腐……過年我們要吃涮羊肉!”在清水河縣五良太鄉五良太村村民柴稱心家裡,儲物缸被年貨塞得滿滿的。“現在我們農村人可會生活了!烤肉、涮鍋,怎麼好吃怎麼吃!”柴稱心向記者展示了家裡的存貨,他說:“以前過年,家裡可沒有這麼多肉吃,現在生活富裕了,想吃肉啥時候都能吃,日子越過越‘稱心’!”

柴稱心是清水河縣2015年確立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兒子患有慢性病沒有勞動能力,隨著年齡增長老兩口勞動能力日益減弱,一家三口僅靠30畝廣種薄收的土地為生,疾病、老齡化讓這個家庭日漸貧困。

“以前家裡收入少開支大,孩子的教育費用就是一大筆負擔。”柴稱心說。近幾年通過產業幫扶,政策兜底,柴稱心一家的生活一點一點地改變著。2016年,柴稱心一家退出貧困戶序列,但是對他們的幫扶政策並沒有退出。

考慮到柴稱心一家缺乏勞動力,2017年清水河縣五良太鄉通過牲畜託管養殖參與分紅的扶貧方式,幫助柴稱心與內蒙古草原同源牧業有限公司簽訂了三年的託養協議,光這一項每年就能為柴稱心一家帶來2000元的收入。分紅變啟動金,柴稱心就這樣有了自己脫貧致富的資金鍊,如今他家的院子裡有一頭牛、十幾只雞,山坡上還有十來只羊。

“等養著的這些牲畜下了崽,我再一賣不就有錢了嘛,如今的政策好,自己勤快些,我覺得生活挺有奔頭的!”柴稱心滿意地盤算著。

清水河縣一直有養驢的傳統,可別小看這一頭頭小毛驢,如今它們可是清水河縣產業扶貧鏈上的重要引擎之一。2016年清水河縣引進內蒙古草原同源牧業有限公司,發展養驢業,通過“政府+公司+貧困戶”的產業模式,採用託管分紅。政府按每頭驢12000元將扶貧款投入企業,企業每年為貧困戶分紅2000元,三年合同期滿以後,將每頭驢12000元的扶貧款返還政府。

內蒙古草原同源牧業有限公司廠長高俊向記者介紹,目前公司從山東引進品種優良的三粉驢、烏驢等兩個品種,存欄量3500餘頭,分別對五良太鄉及老牛灣、韭菜莊、宏河鎮、窯溝五個鄉鎮的611戶貧困戶進行幫扶。

高俊告訴記者:“我們從2017年開始跟政府簽訂協議,第1批合同跟每個貧困戶籤的是三年期限,三年以後如果沒有脫貧就繼續簽,如果三年以後這一戶脫貧了就再換下一戶。”

除了幫扶像柴稱心這樣的貧困戶,內蒙古草原同源牧業有限公司發展的驢產業,對周邊村鎮農民就業增收起到了輻射帶動作用。

在內蒙古草原同源牧業有限公司驢廠記者遇到了正在收攏乾草的五良太村村民高平,他告訴記者:“以前在村裡,光靠種地一戶一年收入大概兩萬多元,現在我在驢廠打工,我一個人就能拿3萬元左右,加上我老伴兒,兩人一共能掙7萬元左右。”

同樣獲得收益的還有村民杜三:“我家裡的乾草之前都沒什麼用,後來驢廠按照每斤3毛錢收購,我就賣了1000多斤,增加了收入。”除了帶動周邊村鎮人口就業,內蒙古草原同源牧業有限公司還為周邊村鎮養驢戶免費提供技術支持。此外,公司還回收農戶種植的玉米、豌豆、小雜糧、秸稈等作物,用作養殖飼料。

貧苦的生活曾讓年過古稀的柴稱心眼中有“淚”,心中有“苦”,如今,通過精準施策的產業扶貧,讓擺脫了貧困的老人眼中有“光”,心中有“盼”。從過去擺脫貧困到現在全面建成小康,在清水河縣,有越來越多的人對美好的明天充滿信心。

審核:劉志強

【脫貧紀實】清水河縣五良太鄉:柴稱心的“稱心”生活

【脫貧紀實】清水河縣五良太鄉:柴稱心的“稱心”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