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帶“小抄”入艙診療

每天帶“小抄”入艙診療

徐遠達

每天带“小抄”入舱诊疗

徐遠達忙碌在武漢協和西院ICU。

庚子英雄

徐遠達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研院第五黨支部書記、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教授。

17年前抗擊非典,他為搶救病人曾48小時沒合過眼、3個月沒休過假;因搶救病人被感染治癒後,他又重回戰場,以出色的表現榮獲廣東省抗擊非典一等功。

17年後,新冠肺炎疫情來襲,他又臨危受命馳援武漢,戰鬥在武漢協和西院ICU病區。

“每天不進去看一看病人,覺都睡不著。”這成了他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他就是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研院第五黨支部書記、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徐遠達。

如今,兩個多月過去,他仍堅守在武漢協和西院ICU主戰場,與戰友們並肩奮戰在抗疫的第一線。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翁淑賢 通訊員韓文青

戰“疫”第66天

心語心願:

我是醫生,看護好病人是我的職責。希望ICU的患者早日脫離危險,堅強地活下去。

大後方支持扛過前兩週

武漢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後,經歷過非典的老將徐遠達預感到這將是一場硬仗。接到上級援鄂通知,他毫不猶豫地報上了自己的名字。

抵達武漢第二天,在廣醫一院副院長、領隊張挪富的帶領下,徐遠達和隊友們立即進駐武漢協和西院,接管了ICU。但當時該院的ICU並不符合收治傳染病人的院感要求,徐遠達結合二十多年的工作經驗,為ICU改造貢獻了兩個方案,其中一個方案最終被採納。在院方的大力配合下,ICU改造順利完成。

2月3日晚上8時30分,徐遠達接收了第一位轉來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及時為其完成氣管插管。病人陸續轉來,作為臨時行政主任,徐遠達負責起整個醫療組的統籌工作。面對新的環境和從未接觸過的同行,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合理排班、調動起所有人的積極性成為首要任務。

“我和張挪富副院長一邊為這些重症病人制定救治策略,一邊與來自不同單位的醫療團隊進行磨合,制定符合臨床實際的醫療制度、流程,還要想辦法讓大家都能去執行,前兩週是最痛苦的階段。”徐遠達說,幸好及時得到大後方醫院的支持,鍾南山院士、黎毅敏教授和劉曉青主任都及時給他們指導,讓他們能夠儘快地調整、適應。

最多一次會診七八位危重患者

扛過了最難熬的前兩週,各項流程逐漸理順了,工作也步入了正軌。

每天早晨8時30分,徐遠達會準時出現在交班現場。醫療交班、院感交班、物資交班,他都會認真聽取各方面的工作情況和安排,參與醫療組的重症病例討論,分析總結病情,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同時協助領隊做好行政方面的工作。

上午10時30分,徐遠達會按規定穿好防護服,帶著醫生進艙查房。跟著他查房的醫生髮現,每次進艙,他都會拿著一張密密麻麻寫滿字的紙,上面清楚地記錄著每位患者的基本信息及具體的呼吸機支持力度,激素、抗生素、抗病毒藥物種類以及患者需要關注的醫療要點等。

“穿上防護服、戴上N95口罩後,人容易缺氧和疲勞,大腦的靈活性會降低,難免會有所遺漏。”徐遠達說,為了及時有效地為患者治療,不能放過任何一個細枝末節,於是他摸索出這個提高工作效率的小妙招,每次進艙前都做好功課,將每位患者的詳細診療信息記在紙上帶進艙,以便查房時可以迅速有效地做出決斷和處理。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治療新冠肺炎沒有特效藥,治療方法是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將每位患者的診療方法及效果記在紙上,方便有效總結患者的診療計劃。”徐遠達還將這個小妙招分享給隊員們。

為了節約防護物資,避免反覆出入艙引起的院感隱患,徐遠達在連續進行兩三個小時的危重症患者查房之後,一般不會出去透透氣、休息一會兒,而是從病人通道直接去其他病區會診。“這樣可以省下一套防護服。”徐遠達說。

最多一次,他一連會診七八位危重症患者,一圈下來,直到下午2時許他才出艙,穿在裡面的衣服都溼透了。

出艙後,徐遠達還要處理一些行政事務,或者參加與廣醫一院鍾南山院士團隊的遠程會診,組織專家組討論危重病例的治療方案。儘管辦公室配備了對講機和視頻監視屏幕,可以指導進艙醫護人員的操作,但徐遠達還是堅持到患者床邊查房。“不進去看看,我實在不放心。”他說。

多年練就一個“ICU胃”

徐遠達對待病人一絲不苟,對自己卻常常將就湊合。

有一次,一位患者病情惡化,突發血壓低、心率快,血氧飽和度下降至85%以下,正在查房的徐遠達立即組織搶救。一番對症治療後,患者血氧飽和度達到93%,但血壓仍然不穩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隔壁床的患者這時也出現突發狀況,徐遠達又急忙帶著醫護人員對其展開搶救。等到兩位患者的生命體徵均平穩下來,他才放心離開,這時已經是下午2時多了。

有時出艙之後,還沒來得及喘口氣歇一會兒,徐遠達又接到其他病區的緊急會診通知,他便馬不停蹄地趕去會診。回來之後,得知晚上有新收重症患者,他又再次進艙指導搶救工作。

查房、搶救、會診……他的一天經常是在這樣的忙碌中度過的,以至於常常忙到忘了吃飯。“當了這麼多年ICU醫生,我已經養成了一個ICU胃,習慣了。”他笑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