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除了先農壇,文廟,也是主席在醴陵縣城去有蹤跡的地方。

文廟亦在東正街,卻是西頭,距先農壇不過三里之地。

正面大成門並列五門,門前臺階寬約三點五米。進大成門過前廳為庭院,經庭院登石級達大成殿。大成殿面積約有四百零八平方米,地勢高於前廳一點二米,為重簷歇山式屋頂,簷角高翹,蓋琉璃瓦,四周迴廊寬約三點五米立十根石柱,柱基為覆盆方形。殿內祀聖聖先師孔子,兩側配祀復聖顏子,述聖子思子,宗聖曾子,亞聖孟子和十二位先賢。

如此之多的先賢和聖人祀奉著,卻並未給醴陵人在科舉場上帶來好運,相反,這裡竟沒出過半個狀元。醴陵文廟也就成了一座從未打開過中門的文廟,是為醴陵人永遠的遺憾。

文廟的前面,有一廣場,約六千多平方米,為群眾活動場地。據說,在九十多年前的一個冬天,醴陵各地約兩萬多人,他們冒著嚴寒,帶著武器甚至挑著伙食擔子來到這裡,聆聽了一場熱情激昂的演講,而演講者正是主席。

醴陵文廟始建於宋,原址在青雲山,元大德十年(1306),知州張思敬在原址重建文廟,元末嚴重受損。明洪武二年(1369),知縣黃彥正重建,明末清初毀。清順治十八年(1661),知縣張法禮,康熙四年(1665),知縣張尊賢先後修葺,後又毀於吳三桂之變,乾隆八年(1743),知縣段一控遷文廟於何家碼頭今址。一九四四年,日軍攻陷醴陵,文廟又遭破壞,日本投降後,修復正殿。

相較於古人在文廟保護上的執拗,今人卻似乎隨意多了,竟然拆掉建起了辦公樓和宿舍,僅剩下了大成殿。也許他們認為,這個廟前前後後修建了那麼回,醴陵還不是沒出過一個狀元,倒不如拆掉乾脆,省得名不副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