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不知道,中華孝道就是這麼的強!

不看不知道,中華孝道就是這麼的強!唯一一個沒有被顛覆的文明古國就是靠這個力量延續下來的!



起源:舜帝以身作則,帶動諸侯效仿,奠定中華數千年的孝道根基


古代中華,人生存於部落之中而散居各地,部落首領稱為諸侯,諸侯共主稱為君王。自部落時代即有孝道的行為,但真正將孝道發揚光大的人是“舜帝”。

古代首領採用禪讓制度,為何堯帝禪讓於舜帝?是因為舜帝做到了五點:1、發自內心的孝順;2、不計較、不比較的仁德舉止;3、讓所在部落繁榮昌盛的能力;4、不居功自傲、謙虛為人;5、家庭和諧。舜帝身體力行孝順父親及後母、有愛兄弟,化解了父親及後母的成見,施行親民、愛民的教育文化,舜帝繼位後身體力行孝道的行為,帶動了諸侯效仿,於此孝德普天下,奠定中華孝道根基並傳承至今。故而,中華孝道傳承的根基,源於舜帝。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道德觀念和綱常倫理是維持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的重要基石,而孝道又是道德觀念和綱常倫理的基本,百善“孝”為先,正是在人類繁衍代代相傳的過程中,必須能有慎終追遠、感恩回饋為基礎,才能有穩定的社會和不斷良善發展的生存環境。“孝道”是當代創建和諧社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根本性規範。

不看不知道,中華孝道就是這麼的強!

圖1:孝道在道德觀念中的基礎地位


傳承:中華以孝治國


中華數千年的農耕文化,人力為主要生產力,因此,以需要眾多人力建構起龐大的家族體系,“九玄七祖、五服”為中華民族重要的社會人倫體系,孝道傳承就有著重要的社會作用。自周朝以來,以“孝”為治國立國的根本,所謂“忠臣出自孝子”、“百善孝為先”,都有其現實意義和精神所在,歷朝歷代的君主莫不以孝道為根本國策,自古以來,孝道就是中華文明開展的基石。

古代“五倫”代表五種最基本的人際關係,有: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其中家族宗族是每個人重要的人倫基礎,形成以宗族家族為主的社會體系中,以血緣家庭為基礎的宗族,自然以孝道傳承為最重要的內容,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穩定的社會關係體系延續至今。

不同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孝道傳承,但唯有中華文化被稱為“孝道文化”,是因為儒家思想以孝道為根基,並留下了世界唯一一部關於孝道的經典《孝經》,將中華文化中有關孝道的內容歸納記載其中,中華文化奠基於“孝道文化”的內涵,並將孝道代代傳承於後代子孫。

古代能夠識字的人不多,在農業社會中想要讀書識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華夏先輩將孝道觀念通過生活中一言一行,經由“身教”的方式,親身將“孝道”觀念和行為落實於生活中;同時,透過簡短的形式(如千字文、三字經、弟子規等內容),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領讀背誦,兒女在耳濡目染之下,自然而然地將“孝道”融入于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之中。這就是中華炎黃子孫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孝道”,代代傳承“孝道”觀念的過程,也是將“孝道文化”轉化成為“中華文化”的基本過程。

人類延續:孝道源於繁衍


父母恩情始於懷胎十月,每個人降生都必要經過懷胎十月,才能夠出生為人,若是沒有父母就不會有今日自己。十月懷胎過程更是由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臨盆出生之際更是天人交關的關鍵,稍不小心母子皆有極大的危險,更危急之際有可能母或子保不住生命,因此,母親的恩情是比任何事情更深更高的!

父母照料子女是其天性,而子女照料年邁雙親,則要看人性德性有否啟發;父母對子女的付出是無限的,而子女對父母的付出,時常是有限有條件的,這是人類的劣根性!因為人們會記得當下自己照顧子女的辛勞,而忘記當初父母對自己所做的照顧關懷。當看到懷抱中的嬰兒之時,要能想到父母對自己的照顧關懷才是。

子女成長過程中,是由父母勞力勞心來哺育教育,不然,每一個子女如何能有無拘無束的成長?等子女成年二十載時,父母皆已邁向老年氣衰,不復當年的氣盛壯年,身為每一個子女自然會對其長年照顧的父母親,有反芻之心的行為,這是人類天性,除了少部分的頑劣子女外、大部分人都有優良天性,不分別哪一個人種、民族都是一樣的。

“孝,德之本也”,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孝道傳承”必要透過自己身體力行有一個“身教”的效果,來做到“以孝傳家”,“孝道”從人類整體角度來看,就是對生存繁衍的基本保障。孝順父母是人類天性,自然界動物也是同樣,都是由父母哺育關懷長大的,除了少數奇特個案外,大多都是有良善天性,父母對子女如此,子女對父母也是如此,很少有人對其子女父母不聞不問、當作陌生人的。

與時俱進:古今生活方式不同,孝道文化發生的變化


古代孝道禮儀:要每日三次到父母前請安;父母吃飯時不能就座,要等父母吃完才能上座;父母仙逝時則要守三年之喪,等等,現今社會雖已經不需要如此遵行,但是要了解其中精神所在,傳承感恩父母養育的本意。

現今社會以小家庭生活為主一家三口,已非古代農業社會時期的家族聚居,往往一個宗族人口能有二三百人口,現代家庭一般也只有三代同堂而已,父母、夫妻、子女三代人口最多也不超過十人。因此,孝道文化自然而然也會因生活方式不同而發生演變,現今大部分人會將子女照顧的很好,而疏於對父母的照顧!

自古奉養父母衣食溫飽不簡單,做到“色難”就更不容易!現今有足夠的物質照顧年邁雙親,使其生活無缺,但和顏悅色來照顧父母仍舊是很難做到了,需要每個人好好地調整自己的態度。現代大部分人都會因情緒煩躁等,對長上父母不耐煩,有時以大聲、甚至怒罵的反應來對自己父母,是否會常常見到、聽到如此情形呢?

現今“代溝”問題更加深刻了,兩代之間常有隔閡、意見不同,有時兩代之間常有強烈的情緒問題產生、彼此都不讓步,正是因為是父母子女關係更密切,反而是吵得更兇、更激烈,“強爺生將子”的問題更嚴重,面對外人時,反而不會有此反應!子女要如何面對與父母的思維差異呢?要如何解決“色難”呢?

“孝道”不是有條件的奉養父母,而是要能體恤體諒父母身體心理的感受,發自內心的感恩回饋父母才是盡孝!奉養雙親也不只是三餐衣食無缺而已,更要對父母和顏悅色、體恤父母心意,如有意見不同之際,至少需要有“理直氣和”的態度。當代落實“孝道”的關鍵,就是看如何處理親子關係了,理念可以不認同,但不能失去做子女應有的態度!切不可任由自己的情緒反應激烈的爭吵,這樣就失去了孝道奉養之意義了!父母和子女的心態都要順應時代發展和變化,做出相應的的調整,這樣才能有圓滿的親子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