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十大行動”提升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2020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把重點放在結構轉型升級上來”的要求,寧夏以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集中力量完成產業扶貧,鞏固已有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優化調整農業結構,大力實施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十大行動”,提升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一是大力實施結構優化調整行動。大力調減過剩、低效作物種植,增加短缺、高效作物種植,進一步優化農業生產佈局,引黃灌區發展優質奶業、設施蔬菜,揚黃灌區發展肉牛肉羊、枸杞,中部乾旱帶發展優質牧草、灘羊、肉牛,六盤山地區發展肉牛肉羊、冷涼蔬菜,賀蘭山東麓發展釀酒葡萄,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為實現奶產業、釀酒葡萄產業1000億綜合產值,肉牛500億綜合產值,肉羊、瓜菜產業350億綜合產值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二是大力實施良種選育推廣行動。圍繞奶牛、肉牛、灘羊、瓜菜等特色優勢產業,按照“一名首席專家、一個專家團隊、一個投資合作團隊、一筆專項工作經費、一家合作龍頭企業、一批產品區域品牌、一套質量追溯體系、一套金融保險支撐辦法、一套建設規劃、一個實施市(縣)、一次工作彙報”的工作思路,建設17個現代種業基地,加快提升核心競爭力。全區農作物及畜禽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

三是大力實施標準化生產促進行動。加快修訂完善農業標準,大力推廣“企業+基地+農戶+標準化”生產經營模式,加大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創建力度,以落實“四個最嚴”為手段,強力推進農業高效種養業全程質量控制體系建設,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全區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農業標準化生產普及率達到80%。

四是大力實施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行動。充分發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引導作用,加快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特色優勢產業全面機械化,推進農業機械化由耕種收環節向植保、烘乾、秸稈處理等全過程發展,由種植業向畜牧業、漁業、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延伸。全區農機總動力達到635萬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0%。

五是大力實施農產品綠色加工行動。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按照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的思路,突出關鍵環節、關鍵技術,打造糧油製品、肉類製品、乳製品、枸杞、釀酒葡萄等特色農產品加工優勢區,形成“一縣一特、一特一片、一片一群”發展格局。全區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實現營業收入1000億元以上,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9%,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的比值達到1.8:1。

六是大力實施農業品牌提升行動。發揮“五大之鄉”品牌優勢,聚焦品牌宣傳推介,加快推進“老三品”向“新三品”轉變,做強13個農業區域公用品牌,做大30個知名企業品牌,做優40個特色農產品品牌,加快創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寧字號”,真正把農業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

七是大力實施智慧農業建設行動。以“互聯網+”現代農業為重點,建設寧夏農業大數據中心,實施農業單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農業物聯網提升、農業信息進村入戶、農村電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建設五大工程,著力提升農業信息服務水平,加快農業數字化改造步伐,築牢為農服務的“信息高速公路”。在全區規模化種養基地推廣農業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村級益農信息社建設覆蓋率達到80%。

八是大力實施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行動。加強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農產品市場佈局,創新流通模式,紮實推進寧夏農村電商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提升“鄉味寧夏”官方微信公眾號運營水平,支持外銷窗口建設,辦好“全國知名蔬菜銷售商走進寧夏”“中國(寧夏)國際葡萄酒博覽會”等活動,強化產銷銜接,推動農產品出村進城,建立高效、暢通、安全、有序的農產品流通體系,助推現代消費向農村延伸。要加強農業對外交流合作,繼續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農業合作交流,提升農業對外合作水平。

九是大力實施“三百三千”農業科技推廣行動。組織100名自治區及市級副高級職稱以上農技專家,遴選100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100個自治區級農業科技推廣示範基地,組織聯合技術集成攻關,開展農業先進實用技術集成熟化轉化應用,解決農業生產中的技術難題。組織1000名縣鄉農技人員,遴選1000家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建設1000個縣鄉級農業科技推廣示範基地,示範展示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模式、新技術、新機具,開展基層農技人員業務能力提升及農民觀摩培訓,發揮基地試驗示範作用。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1%以上,農業主推技術到位率達到95%以上。

十是大力實施農民工返鄉創業行動。按照“出臺一套好政策、搭建一組好平臺、實施一批好項目、打造一方好環境、培育一批好典型”的思路,通過發展產業、產業融合、主體培育、基地創建、創業創新大賽等方式,廣泛調動寧夏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創新的積極性,加快形成有利於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技能培訓提升的體制機制和良好環境。全區建設返鄉創業園區或返鄉創業孵化基地25個,新增農村雙創共享平臺和信息服務窗口10個,吸引返鄉雙創人員1000人,帶動就業1萬人以上,培訓雙創農民工2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