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婚姻制度,少男少女之終身大事,封君一夫多妻骨肉相殘

周朝婚姻制度,少男少女之終身大事,封君一夫多妻骨肉相殘

前言

周朝封建社會的穩定,其下有很多的制度做支撐,婚姻不自由就是這種制度的產物之一

"藝麻如之何?縱橫其畝。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上文為先秦所做《南山》

"娶妻之如何?必告父母,娶妻之如何?匪媒不得"這兩句詩歌可以看出,娶妻之前要先告訴父母,娶妻之前要先問媒人。對於這種父母包辦一切的婚假,少男少女為心中的真愛自然也有不滿意時,但始終是悲劇的哭喊,沒有推翻制度追求真愛的意味。

周朝婚姻制度,少男少女之終身大事,封君一夫多妻骨肉相殘

在《國風•邶風•柏舟》中曾有:"豈敢愛之?畏我父母。""母也天只!不諒人只!"這種悲切。

少女本有愛人,十分相配,奈何長母逼迫,不敢與心愛的男子在一起,最後也只得向母親哭訴,母親只知道制度,而不顧兒女的感情。在這個時代,男男女女之間的接觸已經被禮儀貞操的高牆所隔斷了。

娶妻迎親,周建六禮

封建婚姻制度還體現在結婚時的禮儀上,六禮。六禮即是古代男女結婚時的六道禮儀,分別為納朱,問名,納吉,納徽,請期,親迎。

周朝婚姻制度,少男少女之終身大事,封君一夫多妻骨肉相殘

  • 先從納朱說起,納朱為男方請媒人至女方家中提親,女方同意之後男方要準備一隻大雁和其的禮物,向女方求婚;
  • 問名為第二項,男方指媒人去女方家中問女方生辰八字,姓甚名誰,這也是婚姻制度的一個弊端,在男方女方結婚之前,根本不知道對方是怎樣的一個人,完全是把自己交給一個陌生人;
  • 三為納吉,周朝沿襲著商朝人喜歡的占卜術男方在家中對著龜殼占卜,卜辭中顯示吉兆,男方就要備禮,還要派人告知女方,卜象大吉,我要和你們家締結連理;
  • 四為納徽,男方準好聘禮,交給女方;
  • 五為請期男方在家中日曆選擇黃道吉日,選好之後仍然是備禮,送給女方,請求女方同意在這個日期結婚;
  • 最後一道禮儀是由男方親自到女方家中迎娶女方,是為親迎。這六道禮儀幾乎全程是男方在向女方送禮,大部分流程主動權也都在男方手中。
周朝婚姻制度,少男少女之終身大事,封君一夫多妻骨肉相殘

古時有著同姓不婚的傳統,嚴格防範男女之間擾亂綱常,但在諸侯家中卻可以任意奪走兒子之妻,還可娶庶母為切,這可用諸侯德之風,庶民德之草來形容。


諸侯多妻,骨肉相殘

姓在商朝時出現,是為一族的族號,周姓氏族中有著同姓不婚的制度,但始終沒有使臣民遵循。在諸侯與王室中默認的是多妻制度,王上娶妻的同時還可以得到女方的姐妹和外甥女,二者稱為姬妾。不僅是這樣,王后的婢女也要陪嫁,她們的稱呼是媵。在得到這麼多位女子的垂青之後,宗室們似乎認為王上還沒有滿足,於是又將宗室中婢女奉上,以合王室。

媵女是送給諸侯和王上陪嫁的婢女,周朝的婚假制度似乎尤其偏愛諸侯,在婢女和王后都未盡興時,諸侯可以隨意的從民間將美麗的女子抓回,真是強搶民女。諸侯如此多妻子,又有隨時可以抓壯丁般再次娶妻的權力,他的眾多妻子為王位的繼承權就會有陷害其他妻妾兒子的想法。

周朝婚姻制度,少男少女之終身大事,封君一夫多妻骨肉相殘

猶如衛宣公之子,急子就是被其父親妻妾害死,急子是衛宣公和他的庶母,也就是非生母的妃嬪所生。生下急子之後,急子慢慢長大,衛宣公見急子快要成年,於是命人幫他尋妻。齊國某女子名為宣姜,貌美如花,媒人帶來見衛宣公,宣公見其貌美,計上心頭,瞞過兒子把宣姜納入囊中。急子原先生母恨之入骨,一道白綾魂歸西天。宣姜和衛宣公之後又生一子,宣姜為其子登上儲位,隨之在衛宣公前陷害急子,宣公一面讓急子出使齊國,一面在路上設下埋伏,急子死於宣公之手,多妻制在周代就是可以導致骨肉相殘這種糟糕的局面。

七出七去,休妻妙門

除六禮婚姻制度和同姓不可婚配外,周人還有著七出的說法。七出又叫做七去,二者同義,七出有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妒忌、盜竊、惡疾、多言七道結婚多年無子,可休,淫佚放縱,不受婦道也可休,同是夫妻男方可娶多妻,女方卻只可守一人,真是奇怪。不事舅姑,就是不侍奉,孝順公婆;多言、盜竊,惡疾難纏,都可休。仔細斟酌之下,這七條婚配製度都是針對女性而定,簡而言之是古人休妻子的七個藉口,制度目的為鞏固男尊女卑,不平等的男人做主的封建陋習。

周朝婚姻制度,少男少女之終身大事,封君一夫多妻骨肉相殘

不過雖有七休限制女子的自由和個性,同樣也推出了三不休的人身保障。古有三不休,休妻的三個限制條件,有所娶無所歸不休;與更三年喪不休;前貧賤後富貴不休;女方嫁至男方,娶時家人尚在,待休時家人病故,無所依仗,周定不能休,女方嫁至男方,男方父母喪禮,女方服喪三年,後即使有七出,男方不能休;女方嫁至男方時男方清貧,女方陪男方一同奮鬥家境富裕後男方不能休,這也應證古言貧賤不能移吧。


三從四德,夫為妻綱

七出之下,古人仍然覺得無法徹底穩定男權至上的信條,於是又雙雙給女性扣上了三從四德的大帽子和枷鎖。

周朝起有史書記載《儀禮•喪服•子夏傳》:"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周朝婚姻制度,少男少女之終身大事,封君一夫多妻骨肉相殘

女子在沒有嫁人的時候,且不論長輩是否博學,是否比女子更瞭解其想法,皆要聽從長輩的訓誡,根據長輩指導生活。而嫁人以後要輔佐丈夫,幫他照顧父母,操持家業,教導孩子;女子把丈夫當做天,天命不可違背,故有夫為妻綱,夫唱婦隨。丈夫如果不幸死在妻子前,妻子要安守本分,照顧孩子長大。三從起源於王室對宮女的訓誡,後流傳至民間百姓中,成為婦女道德修養的標準。

四德最早出自《周禮•天官》:"九嬪掌婦學之法,以九教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婦德是鄭玄所提,以"貞順"為本,貞就是貞潔,要守身如玉,忠於夫君;順要聽從夫君,夫君的長輩。又有《女誡》女子無才便是德之說,女人靜如處子,知恥守節就可以成為眾人推崇的具有婦德的賢妻良母。

周朝婚姻制度,少男少女之終身大事,封君一夫多妻骨肉相殘

  • 婦言是要女性儘量收斂個性,不可惡言傷人,不可讓人討厭,不可比男人聰明伶俐;
  • 婦容重質樸,女子打扮不能過分美麗,要端莊得體,保持乾淨
  • 婦工是要女子保持勤奮,招待客人,準備衣食,不可嬉笑無度,最好是板著一張臉,面無表情,方可顯出女子的良好素養。

總結

三從四德,父母包半婚姻,男尊女卑種種思想,這些儒家傳統文化並沒有使女性在古代得到足夠的尊重,無非是講女性人身自由從家庭中父親之手交到夫君之手,一系列道德下,女性所扮演的都是輔佐男性的角色。六禮中男女未曾瞭解雙方是怎樣的人,單憑藉名字生辰就開始一段毫無感情的婚姻,更是荒誕難以接受。

周朝婚姻制度,少男少女之終身大事,封君一夫多妻骨肉相殘

參考文獻:

  • 《南山》《國風•邶風•柏舟》
  • 《儀禮•喪服•子夏傳》
  • 《周禮•天官》
  • 《女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