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矛盾:一代帝王的試金石

我國曆史舞臺上,朝代數經更迭,作為國家的主宰者,帝王好比電腦主機的CPU,主導著國家這臺機器的運行狀況。皇權是排他的,無論是雄才大略還是昏庸無為的帝王,他們的任務只有一個:維護皇族的統治。

帝王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利與尊貴,當皇權與社會的發展產生矛盾時,能否用好手中的權利,處理好各方面的關係是考驗一代帝王能力的試金石。

01

有“鎮國之寶”之稱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現存於國家博物館內。它歷經日軍搶奪,最終被完整地留存下來,它是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朝祭品。

歷史記載,商朝處於奴隸制鼎盛時期,在那個生產力極為落後的年代,人們相信鬼神,拜天地,祭鬼神以求神明保佑風調雨順。商朝經歷了554年(公元1600年-前1046年),這樣一個古老的王朝,在商紂王帝辛手中走向了滅亡。

《尚書·無逸》記載,祖甲至紂王,大都是“生則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的荒淫之君。

《竹書紀年》記載,“殷封作瓊室、立玉門。”“封時稍大其邑, 南距朝歌、北據邯鄲及沙丘, 皆為離宮別館。”

商紂王時期,大興土木,據《尚書》記載,商朝末年統治者驕奢淫逸成為一種常態,而社會底層的奴隸,不僅要完成繁重的勞動任務,還要時刻面臨被人祭的危險。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之下,奴隸們以損毀農具,焚燒奴隸主的倉庫等行為來反抗奴隸主殘酷的剝削和統治。

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矛盾的激化,使一些貴族的生命和財產受到威脅,他們除了痛恨奴隸的反抗鬥爭外,也對商紂王的一些政治措施感到不滿。

《尚書·牧誓》記載:“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

《尚書·立政》記載: “暋羞行暴德之人,同於厥邦;乃惟庶習逸德之人,同於厥政。”

商紂王在用人制度上打破常規,任用奴隸中有才幹的人士,而對守舊無能的奴隸主貴族則疏遠或不任用。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商紂王是“任人唯賢”,但在商朝那個特定的年代,奴隸只是一種工具,這種任用出身卑微的人而停掉親戚不用的做法,在等級森嚴的奴隸社會中,觸犯了貴族們的整體利益。

商紂王面對西伯侯的勢力,沒有籠絡,而是採用了囚禁的方法;面對比干對暴政的諫言勸阻,非但不聽,還挖了他的心,這樣的做法,讓其它臣子心生恐懼,紛紛背商歸周,以致在聯軍攻打朝歌(商朝都城)時,商朝沒有援軍,處於非常被動的位置。

面對內憂外患,商紂王從未反省自己行為的得失,做為一代帝王,他自信“我生不有命在天乎?”,自以為是真命天子,對任何人和事都沒有敬畏之心。商紂王殘暴自負的個性,使他沒能理性地拿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各種社會矛盾的積聚激化成為商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是人都會犯錯,帝王也不例外。如果商紂王能聽從諫言,知道改正決策中的失誤,不是一意孤行,採取靈活的對策處理危機,商朝或許是另一種結局。

帝王治國需要的不僅是處理主要矛盾的能力,而且要能正確分析當前形勢,權衡各方勢力後採取措施,掌握主動權。

社會矛盾:一代帝王的試金石

司母戊鼎

02

周朝(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歷經近800年的風雨,它是我國曆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朝代。

《荀子·儒效》:“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周文王是一代明君,一國之君抓住了主要矛盾,就等於抓住了牛鼻子。周朝成立後,打破之前的“部落天下”,實行分封制,建立了“家天下”的管理模式。這種模式不僅解決了部落之間的戰爭問題,而且確立了天下的格局。

周朝對天下臣民的管理上,進行了一項新的嘗試:“製作禮樂”。周人不僅尊天地鬼神,還懂得了對人的尊重和取悅,即使有爭奪,也要“其爭也君子”。禮樂,是周朝人所遵循的一種生活方式。

周文王對內施行德治,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劃分田地,讓農民助耕公田,納九分之一的稅,大大增進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

周王朝實行的“分封制”,“制禮作樂”,“井田制”,使社會有了自我運行的能力。這套制度做到了使周朝人民“為人溫柔敦厚而不愚,疏通知遠而不誣,廣博易良而不奢,潔靜精微而不賊,恭儉莊敬而不煩,屬辭比事而不亂”。

周朝儘管強大,也要應付連綿不斷地戰爭。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當時的社會無法蓄養大量的常備軍。既不能加重老百姓的負擔,又要去完成即定的軍隊儲備任務,周朝帝王是怎麼做的呢?

首先是學校習武,學校把習武當做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其次是在民間編練大量的軍民,平時務農,戰時出征。周朝的貴族子弟8歲起就開始學“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其中“射”、“御”就是射擊及駕駛戰車。

當時弓弩是一種殺傷力比較大的武器,戰車是最重要的作戰方式。學會這兩種技能,就能在戰時直接出徵。這種藏兵於民的制度,有效地解決了發展生產與徵兵作戰之間的矛盾。

周朝帝王善於用人,施行德政,“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罰”的理念,把社會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

社會矛盾:一代帝王的試金石

周文王

03

秦始皇先後滅掉六國,廢分封,實行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試圖把國家的權利牢牢抓在皇帝手裡。然而這種社會制度並沒有成功,社會各階層矛盾衝突激化,致使秦“二世而亡”。

《漢書·高帝紀》記載:高祖常徭咸陽,縱觀秦皇帝,喟然大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矣!”

作為秦始皇的頭號絲粉,漢高祖劉邦奪取政權後,他最擔心的事情就是自己的王權在分封諸王的壓力下是否能鞏固。

漢朝初期,面對民生凋敝,國力衰弱的現象,劉邦定了一系列緩和矛盾的措施,對內用“黃老治術”,推行無為而治,與民休息;在農業方面,輕徭薄賦,興修水利,為恢復農業生產創造條件;對外,與匈奴採取和親政策,避免戰爭。

在執行這些政策之外,呂后、蕭何聯手處理掉功臣韓信,之後彭越、英布等人都相繼被處死。劉邦擔心的地方諸侯割據勢力終於被掐死在搖籃裡。

異性諸侯王的覆滅使劉邦暫時鬆了一口氣,此時如果全面推行郡縣制,漢中央還沒有足夠力量直接統治全國所有地區。分封諸侯有潛在的分裂危險,但迫於形勢劉邦不得已而為之,大封劉姓宗室為王,行白馬之盟,誓約今後“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其有不義,背天子擅起兵者,與天下共伐誅之”。

劉邦吸取秦亡的教訓,審時度勢,在國家格局方面,採取“郡國制”,郡縣和封國並存的制度。劉邦在帶兵進入咸陽時,蕭何率先入宮,將秦朝保存的文書,竹簡,戶籍檔案等收藏起來,在治國中依秦律定漢制。

劉邦順應時代推行的措施,使經濟恢復得很快,“孝惠高後時,天下初定,諸侯各務自附其民,吳有豫章郡銅山,即招致天下亡命者盜鑄錢,東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饒足。”

秦始皇的郡縣制,經過漢初“郡國並存”的過渡期,在漢武帝時期以更成熟的制度重新鞏固下來。

劉邦是一個基於現實需要而採取政策的人,怎樣做對他有好處,他就會採取怎樣的做法。這也是劉邦在楚漢相爭中取勝的原因之一。

自古以來就沒有完美無缺的制度,關鍵是中央與地方控制的策略是否得當。帝王要做的是利用自己的優勢,不斷積累實力,贏得戰略上的主動。

社會矛盾:一代帝王的試金石

漢高祖劉邦

0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帝王是一個光環籠罩的角色,周邊不乏溢美之詞,聽得多了,人往往會喪失判斷力。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有自知之明,能讓帝王應對紛繁的事務做出準確的判斷。

身為帝王,有清晰明確的政治目標,才能了無牽掛,行事果斷。決策理性高明,不為虛榮所累,是帝王成事的關鍵所在。

周文王賢德出眾,治理百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為後世代代傳頌;劉邦禁慾冷血,成為了純粹的政客,建立歷經400多年的大漢王朝;三國時期的曹操精於兵法,政治開明,唯才是舉是三國前期最大的贏家……

無論是商紂王的戰略失誤,還是周文王的德行天下,又或者漢高祖的治國策略,做為一代帝王,他們用不同的手段維護著自己的統治,只有具備帝王素質的人才能治世長久:欲戴王冠,必先承受其重。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