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互聯網之父”享年86歲,不敵腦瘤“巨星”隕落

1月9日消息,據外媒報道,被公認為“歐洲互聯網之父”的英國計算機科學家彼得·柯斯坦(Peter Kirstein)於當地時間週三在倫敦的家中去世,享年86歲。柯斯坦的女兒薩拉·林恩·布萊克(Sara Lynn Black)證實,父親死於腦瘤。

“歐洲互聯網之父”享年86歲,不敵腦瘤“巨星”隕落

對於這個名字,有些人可能感到陌生。但是提到TCP/IP,相信熟悉網絡的人不會陌生。1982年,彼得·柯斯坦在倫敦大學學院採用了TCP/IP。這些協議仍然是當今互聯網的技術基礎。

柯斯坦教授以老式的方式塑造了他在計算機網絡中的關鍵角色,即通過人與人之間的聯繫。1982年,他與在新生計算機網絡領域工作的美國科學家建立了合作關係,這促使他在自己的倫敦研究實驗室採用了他們的標準。

腦瘤“惡魔”曾擊敗多位名人

喬治·格什溫(George Gershwin)可能是20世紀死於腦瘤的最著名人物。令它如此神秘的是,在1937年,死於腦瘤的情況比現在少得多。他患有惡性程度最高的腦瘤: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在1937年,他被診斷出患有這種嚴重疾病後活了一年。

愛德華·肯尼迪(Edward Moore Kennedy在2009年逝於腦膠質瘤四級膠質母細胞瘤。

美國前任副總統約瑟夫·拜登的兒子博·拜登因膠質瘤於2015年去世,享年46歲。

2018年3月,臺灣作家李敖先生病逝,享年83歲,一代國學大師就此在文化神壇隕落。而這個折磨了他整整三年的病就是“腦幹膠質瘤”。

“歐洲互聯網之父”享年86歲,不敵腦瘤“巨星”隕落

2018年8月,美國政壇的“符號性人物”、身患膠質母細胞瘤的美國共和黨重量級代表約翰·麥凱恩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81歲。

其實,不僅僅是這些知名的文人、政要深受“膠質瘤”所害,全球的很多普通人也正在經歷著著這種可怕“腦癌”的煎熬。單就中國而言,每年每10萬人中就有5-8個人會得膠質瘤,其5年病死率在全身腫瘤中僅次於胰腺癌和肺癌。每年因膠質瘤死亡人數達3萬人。世界衛生組織曾公佈,按照各項腫瘤死亡率排位,惡性腦膠質瘤是34歲以下患者的第七位死亡原因。

得了腦瘤就沒救了?別絕望,沒有想象中可怕

腦瘤是神經外科最常見的一種疾病。腦腫瘤隱蔽潛伏期長久,一旦發作常常無法挽回。雖然腦瘤也有良惡性之分,但由於發生的部位在空間有限、功能重要的顱內,所以即使是良性的腦瘤也會給患者帶來很大的隱患。在大部分人眼裡,得了腦瘤就相當於收到死亡通知書。其實並不是這樣的,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發展,部分腦瘤是完全可以治癒的,即使是惡性腦瘤患者的生存年限也在大大提高。

腦腫瘤最基本、最為有效的治療方法還是手術。在不傷害神經功能的前提下,爭取做到腫瘤全切或者大部切除。

INC國際神經外科醫生集團提示: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顯微手術的日漸成熟,目前顱內良性腫瘤如腦膜瘤和聽神經瘤等,大部分都可以做到全切並保護神經功能,一般在手術完全切除後即可達到治癒。惡性腫瘤如膠質瘤、轉移瘤等,即使手術切除較完全,仍必須給予放療和化療,否則腫瘤復發速度較快,影響治療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