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清明 哀悼在 “雲端”

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黨中央決定在今天清明節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在此期間,全國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誌哀,全國停止公共娛樂活動。10時起,全國人民默哀3分鐘,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防空警報鳴響。

清明節既是節氣,又是節日。說它是節氣,在於清明同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聯繫,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說它是節日,在於清明節有慎終追遠的感傷情懷,清明展墓、禮敬先人,這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瞭解清明節歷史,表達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始於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曆史。有關清明最早的文字記載,出自西漢《淮南子·天文訓》:“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


今日話清明 哀悼在 “雲端”


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定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經確立。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閎、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今日話清明 哀悼在 “雲端”


清明節是如何從節氣演化為節日的呢?《荊楚歲時記》載:“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也就是說,從冬至到寒食,中間相隔了105天。古人又說:“冬至百六日為清明。”以此推算,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因為寒食與清明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動又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與清明就沒有嚴格的區別了。因時間相近,清明節逐漸將寒食節習俗收歸名下。後來上巳節習俗亦融合於清明節。在舊時,平常不能出門的女子也可以出門遊玩。


清明節的傳說


關於清明節有很多傳說,這裡介紹三個。


今日話清明 哀悼在 “雲端”


第一個傳說,相傳唐朝黃巢起義軍屯兵鹽城喻口,反貪官、殺汙吏。一些貪官汙吏便在群眾中造謠,說黃巢要殺八百萬人,嚇得一些群眾紛紛逃難。


一日,黃巢恰遇一大嫂身背大孩子,手攙小孩子逃難,問其原因,大嫂說:“身背的大孩子為丈夫前妻所生,小孩子為自己所生,聽說黃巢要殺人八百萬,若遇上黃巢,我就放下小孩子,背大孩子逃難,因為丟了小孩子還可以再生,而大孩子不可再生。”黃巢聽罷,對大嫂說:“我就是黃巢,我們只殺貪官汙吏,不傷百姓。”大嫂說:“你不殺我,你手下人難道也不會殺我嗎?”黃巢說:“為了保證不傷害你,你回去在門簷插柳為標誌,手下人就不會傷害你了。”於是大嫂回去告訴鄉親,家家插柳,這就是清明插柳習俗的由來。


今日話清明 哀悼在 “雲端”


傳說之二,相傳春秋時期,晉國的介子推曾跟隨晉國公子重耳一同流亡,出力甚多。歷經19年苦難,重耳回國做了國君,是為晉文公。晉文公對當年與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時,惟獨忘了介子推。經人提醒,晉文公猛然想起,深感疚愧,即刻派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封。然而,此時的介子推已揹著老母親躲進了綿山。晉文公派人去尋找,始終沒有找到。此時,有人出了個主意,三面放火,留下一面試圖火起之時好讓介子推自己走出來。於是晉文公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了,始終未見介子推出來。晉文公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抱著棵燒焦的柳樹已經死了,便哭拜一陣。


今日話清明 哀悼在 “雲端”


然而,就在要對介子推進行安葬時,卻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柳樹的樹洞裡面藏著是一片衣襟,上面還題著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晉文公將此藏入袖中,把介子推母子安葬於大柳樹之下。後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不僅把綿山改為“介山”,而且還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燒山這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嚴禁煙火,只吃寒食。不但如此,第二年,晉文公還親率群臣,身穿孝服,徒步登山以祭,以表哀悼,並將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將這一天定為清明節。


今日話清明 哀悼在 “雲端”


傳說之三,相傳劉邦奪取天下後,榮歸故里,想要到祖上的墳墓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上的文字也無法辨認。劉邦讓部下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沒找到他先祖的墳墓。最後劉邦從衣袖裡拿出一張紙,撕成許多小碎片,然後向上蒼禱告說:“先祖在天有靈,現在風颳得這麼大,我將把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先祖的墳墓。”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先祖的名字刻在上面。


今日話清明 哀悼在 “雲端”


劉邦馬上請人重新整修先祖的墓,從此以後每年清明節都會到先祖的墳上祭拜。後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清明節習俗


鹽城民諺雲:“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清明穀雨緊相連,浸種春耕莫遲延”。就天氣而言,這一天則最忌諱天陰、下雨、颳風。“清明要明,穀雨要雨”,俗信以為清明不明即為荒年之兆。鹽城人認為,颳風則兆示年景偏旱,下雨則對莊稼生長不利。“麥子不怕四季水,就怕清明一夜雨。”這也是當地人對長期生產實踐的一個總結。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加,正是春耕播種的大好季節。


今日話清明 哀悼在 “雲端”


老鹽城人習俗一是掃墓祭祖。俗話說:“新墳不過周,老墳清明節”。為了表明後人對已故親人的緬懷,一般人家在清明節前兩三天都要上墳填墳,將墳墓整理一新,俗稱為“鐸(duó)青”。待及清明時節,各家各戶都要上墳燒紙,以表達對先人的懷念。如系新墳,家裡人還要把酒菜拿到墳前進行供奉。唐詩有云:“南北山頭多墓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這是對人們清明節祭祖掃墓的真實寫照。


今日話清明 哀悼在 “雲端”


人們除了進行家祭以外,還會向鄰近的墳墓焚紙作揖,進行祈禱:“我家親老子(親媽媽)在這裡安家了,請各位多加關照,如有不到之處,請諒解,小的會給你老人家送紙錢的。”這些似為祖上做敦親睦鄰的工作,很具有人情味。


二是插柳。無論大家小戶這一天都要在自家屋簷下插上柳樹條,謂之“消災避難”;這一天,還有上墳插柳,成年婦女頭戴柳葉花和在河邊植柳的習俗,民諺謂之“清明不插柳,死了變黃狗”。


今日話清明 哀悼在 “雲端”


三是踏青。老鹽城少女時興清明時節到郊外春遊,當地人謂之“踏青”。此日,男人們都必須上墳不能混入少女的人群之中,有則視為不正經。當然男人們亦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孩子們有的則去溝邊河坎拔茅針,青年男子大多會藉此機會與孩子們一起放風箏來取樂。風箏放上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唐代詩人高駢《風箏》詩云:“夜靜絃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在此地放風箏不僅白天放,而且晚上也放,有的在風箏的拉線上還會掛上串串燈籠,被人們視為“神燈”,煞是好看。


今日話清明 哀悼在 “雲端”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鹽城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除了植樹、放風箏,清明節還有牽鉤(拔河)、蹴鞠、射柳等戶外活動。


四是吃青團。清明時節雨紛紛,各種植物開始抽芽萌發。先民在萬物生髮中發現吃的機會,於是做出了青團這種時令美食,配上時鮮蔬菜等,美美地將春天裝進了肚子裡。白居易詩云:“寒食青團店,春低楊柳枝。酒香留客在,鶯語和人詩。”也有不少老鹽城人做艾餅吃。


今日話清明 哀悼在 “雲端”


由於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對流傳下來的這些習俗,亦應客觀看待,不可拘泥,尤其是對先人的緬懷和紀念,主要為了表達後人的心意和孝道。因此,只要牢記先人恩澤,常懷感恩之心,無愧自我,即便有些形式未到,也大可不必自責,或是去刻意而為之。固然掃墓祭祖是清明節的重要主題之一,但也要賦予新的內涵。掃墓的方式應當更文明、更健康,符合新時代要求,並非只有燒紙等傳統的祭奠形式。鮮花祭奠、植樹祭掃、網上祭祀等摒棄陋習的文明祭祖的形式正在興起,走出傳統悲情,讓清明節真正“清明”起來。


今日話清明 哀悼在 “雲端”


“樹木千尺根於土,人生之本源於祖。”每到清明海內外華人紛紛回鄉掃墓祭祖,慎終追遠,尋根問祖。清明節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聯絡全球華人民族情感的節日,我們一定要把清明節文化發揚光大。


今日話清明 哀悼在 “雲端”

簡介:王登佐,1971年6月生,江蘇鹽都人。現任鹽城市鹽都區圖書館館長兼黨支部書記;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專家庫成員;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員、鹽都區第十三次黨代會代表。出版專著2部,已發表或獲獎論文100多篇,主持的18項省市級課題立項結項獲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