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招聘音樂《鼓浪嶼之波》試講稿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情感目標:通過學唱歌曲,讓學生感受深切的愛國情懷,進一步深化對早日實現祖國統一這一主題的理解。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學唱歌曲,在音樂活動中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和創造力,增強學生音樂感知能力。

3、知識與技能目標:知識目標:通過親切、優美的聲音演唱歌曲《鼓浪嶼之波》。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正確的演唱歌曲《鼓浪嶼之波》,準確地表現中華兒女盼望祖國統一的真摯情感。並通過音樂實踐活動表現期盼之情。

教學難點:自然準確的表現出歌曲中的切分音、弱起、前半拍的休止節奏構成的旋律。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引情激趣

1、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2、導入:

上課前,我先要問問同學們幾個問題,香港和澳門各是哪一年迴歸的?(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並說出一首渴望回到祖國懷抱的歌曲?(東方之珠、七子之歌—澳門)。那麼臺灣能回到祖國的懷抱嗎?(能,只是時間的問題)。好的,老師先帶領大家領略一下臺灣的美麗風光和地理位置。(出示圖片)是的,臺灣是中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9年後,臺灣與祖圖大陸處於分離的狀態。50多年來,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發生了巨大變化,臺灣的迴歸是指日可待。那麼請例舉一首關於臺灣的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外婆的彭湖灣、龍的傳人、蘭花草、蝸牛與黃鸝等)。現在我才發現同學們會唱的歌曲真多,既然臺灣的歌曲有這麼多,老師另外教大家一首關於臺灣的歌曲——《鼓浪嶼之波》,一起去感受臺灣人民期盼祖國早日統一的心情。

出示課題《鼓浪嶼之波》

(二)整體感知、引導掌握

1、教師範唱《鼓浪嶼之波》交流問題。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情感?

師生互相交流討論歌曲情感:歌曲表達了兩岸同胞間的眷戀之情,海峽兩岸人民期盼著祖國統一的熱切情感。

2、學唱歌曲

(1)用“a”模唱旋律。(跟著音樂指揮學生,用肢體語言讓其融入到音樂的旋律中去,使他們感受到歌曲的旋律美,並提醒學生“a”的發聲狀態)

(2)教師用琴帶領學生學習歌曲。

(3)自由練習,並小組討論:你喜歡歌曲中的哪個部分?為什麼?(用喜歡的部分引出難點:切分音、弱起、前半拍的休止節奏構成的旋律)

曲式結構:A(5—12小節)+B(13—22小節)

歌曲情感:期盼、依戀思鄉+憂傷、嚮往、期盼

歌曲情緒:抒情+激昂、渴望

(4)鞏固練習:讓學生跟著電子琴伴奏帶著剛才分析的情感和情緒再次演唱歌曲,對學生的表現情況給予評價並做出鼓勵。

(三)拓展延伸,激發情感(音樂活動)

“歌為心聲,誰無故園之戀,誰無思鄉之情”。《鼓浪嶼之波》唱出了海峽海峽兩岸人民的心聲,兩岸同胞彼此都付出了很多的愛和艱辛,我們也曾聽到過好多兩岸同胞間的感人故事,讓我們感動……

剛才我們用演唱的形式表達了這種心聲,現在我們換種方式再次感受人們期盼祖國早日統一的心情。

詩朗誦:《鄉愁》 (請個別同學來表演)

(四)課堂小結,昇華情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大海遼闊深邃,但隔不斷海峽兩岸同胞的骨肉情深,海峽兩岸的人民都盼望著祖國早日統一。同學們,為實現祖國早日統一,應該從自我做起,為祖國做貢獻。

讓我們手拉手共同演唱《鼓浪嶼之波》,用我們的歌聲唱出共同的心聲,祝福祖國早日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