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經問道之《茶經》(二十五)

尋經問道之《茶經》(二十五)

十之圖

【原文】

以絹素,或四幅,或六幅,分佈寫之,陳諸座偶,則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飲、之事、之出、之略目擊而存,於是《茶經》之始終備焉。

【解讀】

為了迅速而有效的推廣自己的茶道理論,陸羽在最後一章教大家學會一種最直接有效的學習方法——掛圖直觀教學法。掛圖教學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是民間師傅教徒弟時常用的一種方式,但圖譜為本門秘笈,概不外傳。而陸羽卻無私的鼓勵人們用這種方式學習《茶經》,這在當時非常講究“師承”的社會環境下,是一個劃時代的教育改革,也正是由於這一教學方法,使得《茶經》能夠被社會各階層迅速接受並廣泛傳播。

尋經問道之《茶經》(二十五)

直觀教學法就是利用和藉助實物、圖片、模型、標本、動作、語言和教學設備等進行具體形象的教學,這種方法叫直觀教學法。現在,人們往往把這種教學方法歸功於法國十八世紀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讓·雅克·盧梭 (1712年-1778年)。在西方十八世紀以前是嚴苛的教會教育體制占主導地位,而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理論無疑是對教會教育體制的一次顛覆性改革。不過他的理論其實在中國已經古已有之,僅比之陸羽已經晚了一千餘年。對於我們的中華教育傳統,我們不應妄自尊大,更不能妄自菲薄。中華民族曾燦爛輝煌了二千多年,這與自周朝以來一直保持的優良教育傳統息息相關。然而自清朝開始,歷經了三百多年的奴化教育,加之清末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我們民族的優秀教育傳統幾乎喪失殆盡,西方各種教育流派隨之湧入,更加重了我們自己對本民族的傳統教育產生自卑和鄙視。而當前人們對西方教育模式的迷信,從根本上看,源於我們對中華優良的教育傳統不認識、不瞭解,更有人將清朝形成的奴化教育說成是中華傳統教育加以批判。而一些打著“復興中華傳統文化”旗號的人,以大量私塾背經、學祭祀禮儀、淑女培訓等作為學習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使得當前中國教育的現狀雜亂無章,亂象叢生,這不能不說是我們全民之痛。

尋經問道之《茶經》(二十五)

中國古代產生了無數著名的教育家,從孔子到朱熹到黃宗羲、顏元,猶如群星燦爛。他們各自體現了時代的精神面貌,代表著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發展中的各個階段。他們為傳播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形成中華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中國傳統教育模式主要以“四書五經”為教育主體,同時將“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作為基本技能教育的內容。中華傳統教育的教學方法是千年來教學思想和教學經驗的積累與總結,有著非常鮮明的特徵,今天看來仍有現實意義和值得借鑑。比如“因材施教,啟發誘導;溫故知新,學思並重;循序漸進,由博返約;長善救失,教學相長;言傳身教,尊師愛生”等。這些詞語都是我們所熟知的。

尋經問道之《茶經》(二十五)

中國古代教育是人文主義教育。以“做人”為教育的首要目的,注重教人以德行與智慧,而不只是單純的知識。尤其重視道德教育和德性培養,注重氣節與操守,崇高的精神境界,提倡發奮“立志”,強調道德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弘揚那種孜孜不倦、臨危不懼、淡泊名利、寵辱不驚、捨生取義、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氣概和寬廣胸懷,把個人的社會擔當與個人品德的自我完善統一起來。重視啟發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立志有恆、克己內省,改過遷善、身體力行、潛移默化、防微杜漸……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獨特風格的道德教育與道德教養的原則和方法,逐漸構建起一個龐大厚重的教育體系。從孔孟老莊,到佛教禪宗,下迄宋明理學,都特別注重樹立道德風範,他們曾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教育、感人、薰陶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繁榮,陶冶了我們民族的精神與智慧。

尋經問道之《茶經》(二十五)

中華傳統教育啟發每一個人的內心自覺,提出了一套“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要求,“做人”的方法,讓人從中得到“做人”的樂趣,表現出人的崇高的精神追求。與西方基督教和印度佛教不同,中國古代教育不是“罪感教育”,而是“樂感教育”;不需要依靠宗教信仰和祈禱,不主張離開社會和家庭,而是強調在社會、家庭及日常生活中積累道德行善,加強自我修養,“此岸即彼岸”,“極高明而道中庸”;不用到上帝和佛祖那裡而是在自己心中尋找美醜、善惡的標準,追求道德的“自律”。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強調人心中具有一種價值自覺地能力,自省、自反、慎獨,自我修養,自我完善,自我求取在人倫秩序與宇宙秩序中的和諧。其追求價值之源的努力是向內而不是向外,不是傾聽上帝的召喚,亦不是等待佛的啟示。重視啟發內心的覺悟,相信主體內在的力量,這是一個非常智慧的教育哲學。

我們急需汲取中華傳統教育中優良的、科學的和民族的精髓,糾正當前對傳統教育的認識錯誤,走出中華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改革的矛盾誤區,堅決清除在傳統教育活動實踐中陳腐的、迷信的、歪曲的、流於形式的現象。從而確立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意識,樹立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尊和自信,培育出有信念、有理想、有創新、有氣魄、有擔當的新人,使中華傳統文化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並在當今飛速發展的社會中發揚光大,從而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

尋經問道之《茶經》(二十五)


(下接完結篇)

注:部分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不妥請告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