嗑瓜子,從來不是件小事


嗑瓜子,從來不是件小事


中國人有一項無師自通的本事,便是嗑瓜子。

故事裡女人愛嗑瓜子,那倚在門框邊,挑起一粒瓜子塞進嘴,再“嘚、嘚”兩聲吐出皮的姿態,竟也有些嫵媚動人。

平日裡閒人愛嗑瓜子,過去的戲館茶樓,今天的客廳餐席,總要備點瓜子才行。瓜子一抓小嗑一嘮,再羞澀的人也能滔滔不絕。

外國人不懂中國人為什麼愛嗑瓜子,其實這是一種瀟灑的處世哲學。

畢竟再怎麼嚴肅的事兒,隨著一“咔”一“呸”,也就被消解了。

嗑瓜子,從來不是件小事


嗑瓜子,從來不是件小事

如今被我們當做尋常零食的瓜子,在從前,是帶點香豔意味在裡面的。

比如過去有首俏麗小調:

“瓜子嗑了三十個,紅紙包好藏在錦盒,叫丫鬟送與我那情哥哥。

對他說:個個都是奴家親口嗑,紅的是胭脂,溼的是吐沫,都吃了,管保他的相思病兒全好卻。”

嗑瓜子,從來不是件小事

@discoverhongkong

一盒“紅的是胭脂,溼的是吐沫”的瓜子仁,也算定情信物。女方含蓄,送了親手剝的瓜子,也就暗示了“吾心有子(你)”。

後來這種暗示漸漸就成了民間習俗,發展到今天,成了必送參加婚禮的賓客一份瓜子。

嗑瓜子,從來不是件小事


這種習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尚未有明確考據。但在話本中,總是愛用嗑瓜子來展現女性的萬種風情。

最愛嗑瓜子的應屬《金瓶梅》中的潘金蓮,畢竟她一登場,就是倚簾嗑瓜子的形象。

“這婦人每日打發武大出門,只在簾子下磕瓜子兒,一徑把那一對小金蓮做露出來,勾引的這夥人,日逐在門前彈胡博詞、扠兒雞。口裡油似滑言語,無般不說出來。”

傳統的美人,是園林中撲蝶,桐蔭下喝茶,但潘金蓮卻是簾下嗑瓜子,沒有了高貴,卻足夠生動,也能引人百般遐想。

嗑瓜子,從來不是件小事

@manvinkk

嗑瓜子的潘金蓮,才是有靈魂的潘金蓮。

《金瓶梅》中有十餘處描寫瓜子的片段,多是出現在潘金蓮身上。她用瓜子兒消磨時間,用瓜子兒等候西門慶,也用瓜子與姐妹閒侃。

甚至到了最後,她被月娘驅逐,寄人籬下時又遇武松,還走到屋裡,為他做了盞瓜仁泡茶。

嗑瓜子,從來不是件小事

@lbites_my

不過潘金蓮是世俗美人,嗑幾粒瓜子更顯活潑真實。若將瓜子和大家閨秀置於同一場景,則是別一番風情。

《紅樓夢》曾描寫過一段尤二姐打趣妹妹, 要她嫁了寶玉。尤三姐見旁邊有人,便不回話,只低頭磕瓜子,是含羞嬌俏狀。

嗑瓜子,從來不是件小事


最有趣的要屬林黛玉嗑瓜子的場景。在第八回中,寶釵勸阻寶玉喝冷酒,黛玉卻“磕著瓜子兒,只抿著嘴笑”

當清冷的黛玉,嗑起了帶著煙火氣的瓜子,笑觀桌上的吵吵鬧鬧,反而更能襯托其孤高。

嗑瓜子,從來不是件小事


作家愛描寫女性嗑瓜子,不只是為了其中的風韻,更是因為這個微小的舉止,更能展現她們的無力和無奈。

芥川龍之介曾在短篇小說《南京的基督》一開篇,描寫了一個嗑瓜子的少妓。

“當她再把視線移開時,總會長嘆一口氣,然後垂下那穿著失去了光澤的黑綢子上衣的肩膀,再次百無聊賴地一顆一顆去嗑那西瓜子。

這其中是嫵媚,是嬌俏,也是幽怨。

一粒瓜子,也可藏百種情思。

嗑瓜子,從來不是件小事


嗑瓜子,從來不是件小事

走出閨房,瓜子便是個偷閒的好事物。在蘇東坡寫給王元直的信中,說自己理想的生活是與朋友一起坐在家門前,吃瓜子炒豆。

“與君對坐莊門吃瓜子炒豆,不知當復有此日否?”

與好友相會,一邊嗑著瓜子,一邊天南海北胡侃,這是閒人才配有的自在。

嗑瓜子,從來不是件小事


不知從何時何人開始,瓜子配茶,成了一種習慣。有句俗語是“甜配綠,酸配紅,瓜子配烏龍”,嗑把瓜子,飲幾口茶,閨中小姐們愛,普羅大眾也愛。

《金瓶梅》中就有寫過諸多茶泡瓜子的吃法,如「梅桂潑滷瓜仁泡茶」,又或「瓜仁慄絲鹽筍芝麻玫瑰泡茶」,還有潘金蓮為西門慶泡的那碗絕世奇茶——濃濃豔豔芝麻鹽筍慄絲瓜仁核桃仁夾春不老海青拿天鵝木樨玫瑰潑滷六安雀舌芽茶。

嗑瓜子,從來不是件小事

@ubyang

再後來茶和瓜子的組合漸漸出現在茶館和戲樓中。想找點消遣的閒人,便聚紮在這種地方,“格格呸呸”地消磨時光,讓瓜子更有了“閒”的意味。

人們愛嗑瓜子,據豐子愷的分析,是有三點:一、吃不厭;二、吃不飽;三、要剝殼。

它有一種非甜非鹹的香味,能引逗人不斷地要吃。

它分量微小,醉飽之後,咬一下瓜子可以再來開筵大嚼。

它要剝殼,像一種遊戲,適合於有閒階級的生活,可讓人們愉快地把時間消磨。

嗑瓜子,從來不是件小事

@milky_catcat

在過去,尋常人最閒的時候便是冬季,不必務農幹活,聚在一起嗑瓜子就成了順其自然的事情。

吳越地區的《歲時歌》裡這樣說道:“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鷂子,三月種地下秧子,四月上墳燒錠子……”

可見在萬物冬藏的一月,炒一爐瓜子才是正經事。

嗑瓜子,從來不是件小事

@moodzpix

長此以往,瓜子就成為新春佳節的必備食物。寫自乾隆年間的《帝京歲時紀勝》中,便記載了北京正月裡的各種聲音,“賣瓜子解悶聲,賣江米白酒擊冰盞聲……與爆竹之聲,相為上下,良可聽也。”

嗑瓜子,從來不是件小事


到了今天,瓜子早雖已不只是女人和閒人的專屬,但它依然擺不脫“閒”和“鬧”的氣息。

我們仍把它作為果盤中的一種,擺在客廳款待客人。只要有一把瓜子放在那裡,似乎就有了有了閒話家常的氣氛,也能防止接不上話的尷尬。

而春節期間客廳瓜子殼一地,踩上去一陣“噼噼啪啪”的脆響,亦可算是種年味。

嗑瓜子,從來不是件小事


有西方人得知中國人愛嗑瓜子,十分不解。他們更喜歡吃已剝好的瓜子仁,要是還得自己嗑,豈不是有種吃鳥食的感覺。

他們不懂。瓜子要是不嗑,那還有樂趣嗎?

嗑瓜子,從來不是件小事


在一個叫《老鼠什麼都知道》的漫畫裡,作者“嚴肅”地討論了瓜子之於人類的意義:

嗑瓜子,從來不是件小事


嗑瓜子,從來不是件小事


嗑瓜子,從來不是件小事


嗑瓜子,其實是一種瀟灑的處世哲學。

用一顆閒心,來面對生活中的沉重。

這樣一來,再嚴肅的事兒,也在一“咔”一“呸”中,被消解掉了。

嗑瓜子,從來不是件小事


《瓜子臆想》胡淳豔

《嗑瓜子的歷史與習俗》李昕升/王思明

《〈金瓶梅〉、〈紅樓夢〉之瓜子考》張箭

《潘金蓮嗑瓜子:唇齒間的萬種風情》齊嬰寧

-特別鳴謝-

封面@manvinkk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