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一碰面都問“吃了嗎?”英國人一見面就說天氣,為什麼?

海雲智慧


總的來說是因為差異性!

其實,從打招呼的方式就可以看出當地的特色,所以說中國人會吃還善於吃。由於我國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我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鹹東酸西辣’之分。另外,大多數地方四季氣候分明,食材豐富。中國人講吃,不僅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飢,它往往蘊含著中國人理解事物的哲理,舉個例子:一個小孩子生下來,滿月了要吃紅蛋表示喜慶。“蛋”表示著生命的延續,“吃蛋”寄寓著中國人傳宗接代的厚望。周慶生時要“吃”,結婚時要“吃”,甚至祭祀也要“吃”。這種“吃”,表面上看是一種生理滿足,實際上,它借吃這種形式表達了一種豐富的心理內涵。飲食文化和傳統風俗相結合

而英國這邊的方式,一方面是天氣環境特點使然。

雖說英國全年溫和溼潤,四季寒暑變化不大。在溫度上,通常最高氣溫不超過32°C,最低氣溫不低於-10°C。但英國天氣也多變且不可預測,一日之內,忽晴忽雨。這樣多變的天氣就成為經常談論的話題,在英國甚至最沉默寡言的人也喜歡談論天氣。

另一方面是英國人的國民性格使然。

《每日郵報》曾稱英國為抱怨之國。研究顯示,英國人每天至少會抱怨4次,一年的抱怨次數達1300次,生氣的時間達到53小時。那變幻多端的天氣理所當然的就成為英國人抱怨的直接對象了。似乎習慣了這樣的天氣,英國人民很少打傘。下雨時也能閒庭信步,雨實在大了就不慌不忙地戴上帽子。溼衣不亂步,有一種從骨子裡流露出的從容。

英國人雖然也抱怨天氣不好,可他們從來不被天氣所左右。

其實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在生活的陰雨天裡,我們要有“何妨吟嘯且徐行”的從容。多一點忍耐,多一點等待,因為雨,總會停的。


注:圖片源於網絡。


伊莎貝拉Isabella


一時的現象已經成為歷史


中道嘉華


中國人見面都問“吃了嗎?”是因為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有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範、優秀的傳統美德。追求的是人與人之間要有仁愛,仁愛的具體表現就是無微不至的關心別人。而關心主要又體現在對他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關注。再加上“民以食為天”,“人是鐵飯是鋼”,所以,今天有沒有吃飯對一個人來說是頭等大事。於是在日常交往中,一碰面問一句“吃了嗎?”,顯得既體貼又溫馨。

英國人一見面就談天氣,打招呼就說“今天天氣真好”或“太陽出來了”什麼的。而不是問“吃了嗎?”之類的。是因為英國的禮儀文化和傳統習俗和我國不一樣。英國人講究紳士風度和淑女風範,所以不太喜歡在社交場合公開表達愛意。再加上認為人的

隱私權神聖不可侵犯,吃飯、穿衣、工資等都屬於隱私範圍,是不能隨便問的。所以人與人見面只能談天說地,不能問別人去幹嘛、吃了嗎之類的。

俗話說:“入鄉隨俗”。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會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千萬不能生搬硬套。否則,被人誤會失禮事小,被人認為冒犯事大。比方說,你和中國人碰面,如果你不問他“吃了嗎?”或“去幹嗎?”而是跟他說“今天天氣真好”,他肯定會覺得你很怪。如果他正好飢腸轆轆,他就會很失落,認為你不關心他。要是你碰到英國人,就一定要注意問候的話不能亂說,你按照自己民族的習俗脫口而出的問人家“吃了嗎?”或“去幹嘛”什麼的,對方一定會認為你很沒禮貌甚至是放肆,那就麻煩了。


畫月成眉


中國人一碰面就問“吃了嗎?”,可見吃跟沒吃,是中國人比較關心的事情。這應該跟我們祖先從前的經歷有關,捱餓的時間過於長。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家是吃不飽穿不暖的,要不然怎麼會有“飽暖思淫慾”的俗語。吃上飯和吃不上飯,可能就是生死攸關的大問題。這也導致了,現在很多年輕人無法理解,為什麼老一輩的父母,總是特別節儉,總是喜歡把破爛往家裡撿。應該是窮怕了,餓怕了,那種恐懼感已經深入骨髓了。現在大家基本都能解決溫飽問題,但是時間還很短,所以,大家都喜歡用吃了嗎來打招呼。

英國人一見面就問天氣,主要是跟英國的天氣變化無常有關係,那麼天氣就是他們最關心的事了。英國的天氣,隨著季節變化非常明顯,難以預測。而天氣跟人們的出行,穿衣都關係密切,所以天氣就成了人們最關心的事。


橘南讀書


首先世界文化具有多樣性的特徵,中國和英國的問候方式不同正體現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西方國家很注重人的隱私問題所以一般很少涉及個人的問候,而中國由於文化因素大都喜歡問候個人,而且中國曆來因為人口基數較大填飽肚子的訴求比較多,所以都以此為問候。

(這個原因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了)其次,因為英國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地區,常年溼潤多陰雨天氣,常年下雨,對於他們來說有一個好天氣似乎更滿足他們的需求,人們在一起會經常討論天氣,會比較希望有一個好天氣。而且他們的對於隱私保護都比較自覺,所以慢慢演變成現在,他們見面都會問天氣怎麼樣!


省者全無


因為中國有天氣預報


中國文學作者馮大廚


怕餓著的傳統話。英國人的見面是搭話閒聊。


6594908019850陳定遠


這是人們長期生活在一個地方根據環境條件產生的問候習俗,中國人口多,吃穿住行長期困擾老百姓的問題,人們長期與大自然奮鬥中就是為了更好的生存,吃飯問題從古到今一直是民生的首要問題,所以見面打招呼就是關心別人吃了沒有,從前是吃了上頓愁下頓飯。在英國雨比較多,大好晴天馬上飄來一朵雲就會下起了雨,讓人猝不及防,經常打溼衣服,到了夏天尚可,可到了冬天就慘了,現代人可穿防雨衣,由於從古到今已形成了那樣問候習慣,所以都一直保留下來,這種問候習慣在逐漸改變,我們學英語也是見面早上好,中午好的,中國人見面也開始握手,你好你好的,吃了沒有的問候隨著人們生活條件改善已經慢慢沒有人這樣問候了。


十里桃芲


在英國如果對方是一個陌生人,在不清楚對方政治立場,宗教信仰性取向的前提下,對別人提問也就只有從問天氣開始。

中國是一個食文化的大國,從吃的開始聊起就可以很快打開話題,避免尷尬,讓兩個人再不討論嚴肅問題的情況下展開交流。


自信哥零翼彼方


中國人民以食為天,辦啥事都講究請客吃飯,見面問吃了嗎是表示對食之一字的尊重。

英國海島氣候,常年難得見到太陽,對晴朗天氣非常渴望,見面談天氣,也是自然之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