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上杭縣博物館邀您一起鑑賞~清明祭祖文物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疫情防控特殊時期,讓我們以時尚、文明、環保、節儉的祭奠方式在網上敬仰先祖,抒寫情懷,做文明祭掃的踐行者和中華優秀文化的弘揚者。為此特甄選上杭縣博物館館藏的一批祭祖文物,為您展現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文化傳統。

【祭祖】上杭縣博物館邀您一起鑑賞~清明祭祖文物

01

【祭祖】上杭縣博物館邀您一起鑑賞~清明祭祖文物


【祭祖】上杭縣博物館邀您一起鑑賞~清明祭祖文物

清金漆木雕獅子花卉紋神龕桌,通長23.8釐米,通寬8.5釐米,通高19釐米。南方雜木,通體紅漆髹底,金漆紋飾,桌面邊左、右、後方圓雕有獅子三尊,桌面中間有三個圓形凹槽,內陽刻團“壽”紋,用於放置貢品,桌四周雕有花卉紋、回紋,桌腳雕刻龍頭。此文物雕刻工藝精湛,品相完好。

【祭祖】上杭縣博物館邀您一起鑑賞~清明祭祖文物

02

【祭祖】上杭縣博物館邀您一起鑑賞~清明祭祖文物


【祭祖】上杭縣博物館邀您一起鑑賞~清明祭祖文物

清金漆木雕人物故事紋神龕,通長52.5釐米,通寬25釐米,通高69釐米。南方雜木,仿牌坊結構,五間五層,底二層,底座內設三個抽屜,通體紅漆髹底,黑漆柱,金漆紋飾。牌坊浮雕人物故事、夔龍紋等,底座四周立柱,陰刻花卉紋,抽屜面浮雕花卉、壽字、仙桃、如意、蝙蝠、錢紋等,把手陽刻團“壽”紋,此文物造型精美。

【祭祖】上杭縣博物館邀您一起鑑賞~清明祭祖文物

03

【祭祖】上杭縣博物館邀您一起鑑賞~清明祭祖文物


【祭祖】上杭縣博物館邀您一起鑑賞~清明祭祖文物

清金漆木雕人物故事供盒,長29.6釐米,寬14釐米,高14釐米。南方雜木,長方形,通體黑紅漆髹底,金漆紋飾,採用浮雕工藝。盒頂中間陽刻團“壽”紋,四周飾如意雲紋,盒身四面浮雕人物故事紋。

【祭祖】上杭縣博物館邀您一起鑑賞~清明祭祖文物

04

【祭祖】上杭縣博物館邀您一起鑑賞~清明祭祖文物


【祭祖】上杭縣博物館邀您一起鑑賞~清明祭祖文物

清金漆木雕人物博古花卉紋供盒,長29釐米,寬14.3釐米,高14.3釐米。南方雜木,長方形,通體黑紅漆髹底,金漆紋飾,採用浮雕工藝,盒蓋頂面雕“壽”字紋,四周飾如意頭紋,盒身一面雕人物故事紋,另三面雕博古紋等,盒底內雕刻有六個長方格、外四面雕刻花卉圖案。

【祭祖】上杭縣博物館邀您一起鑑賞~清明祭祖文物

05

【祭祖】上杭縣博物館邀您一起鑑賞~清明祭祖文物


【祭祖】上杭縣博物館邀您一起鑑賞~清明祭祖文物

清木雕蹲獅燭臺,通長11.5釐米,通寬8釐米,通高15.5釐米。南方雜木,獅子蹲坐於長方形臺座上,獅背上有一圓柱式插管,與獅頭高低近平。獅子昂首瞪眼,呲牙咧嘴,雙耳平翹,鬃毛直豎,前肢佇立,一腳踏淺浮雕錢紋圓球,後肢蹲立,尾貼背,脖上掛一圓雕葫蘆,獅身通體陰刻祥雲紋。

【祭祖】上杭縣博物館邀您一起鑑賞~清明祭祖文物

06

【祭祖】上杭縣博物館邀您一起鑑賞~清明祭祖文物


【祭祖】上杭縣博物館邀您一起鑑賞~清明祭祖文物

民國“福”字錫燭臺,通長8釐米,通寬4釐米,通高20釐米。錫質,由燭插、盤、福字、座組成。上插圓形盤,中部鏤空“福”字,底座似長方香幾,矮足,四面鏤空雕刻回紋,邊沿雕刻如意頭。

【祭祖】上杭縣博物館邀您一起鑑賞~清明祭祖文物

07

【祭祖】上杭縣博物館邀您一起鑑賞~清明祭祖文物


【祭祖】上杭縣博物館邀您一起鑑賞~清明祭祖文物

明青釉八卦紋三足瓷爐,口徑30釐米,底徑6.5釐米,通高10.5釐米。侈口,口沿微卷,腹下斂收,三獸足。內外壁施豆青釉不到底,爐心與足圈內露胎,口沿外壁下方與圈足上方各飾二道弦紋,腹部一週飾八卦紋。

【祭祖】上杭縣博物館邀您一起鑑賞~清明祭祖文物

08

【祭祖】上杭縣博物館邀您一起鑑賞~清明祭祖文物


【祭祖】上杭縣博物館邀您一起鑑賞~清明祭祖文物

民國醬釉雙耳三足陶爐,口徑22.5釐米,底徑16釐米,通高14.5釐米。陶質,直口,雙立耳,束頸,扁鼓形腹,三獸足,外壁通體施醬釉。

【祭祖】上杭縣博物館邀您一起鑑賞~清明祭祖文物

09

【祭祖】上杭縣博物館邀您一起鑑賞~清明祭祖文物


【祭祖】上杭縣博物館邀您一起鑑賞~清明祭祖文物

民國錫酒壺,通長12.5釐米,通寬6.5釐米,口徑3.5釐米,底徑7.5釐米,通高14.7釐米。錫質,小口,有蓋,長頸,溜肩,圓腹,圈足。腹部一側有流管伸出,與頸部置一花卉相連接,另一側有扁條形彎曲把手,把手上置一半圓圈用鏈條與蓋相連,頸部與腹部各飾兩道弦紋。


-----

【祭祖】上杭縣博物館邀您一起鑑賞~清明祭祖文物

-----


如何通過我們現有的生命延續過去的生命,用過去的生命激發今天的生命,緬懷的意義不單純是對親人的思念,更該成為一種民族的風俗,成為一個種族的繁衍儀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