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气充装站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该公司所经营的液化石油气属危险化学品,根据《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年版),将液化石油气划为第2.1类易燃气体,物质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从其理化性质、稳定性、化学反应活性、燃烧及爆炸特性、毒性及健康危害等方面进行辨识。

液化石油气理化特性

标识

中文名

液化石油气

英文名

Liquefied petroleum ges;Compressed petroleum gas

分子式

相对分子质量

成份组成

主要成分

丙烷、丙烯

丁烷、丁烯

化学类别

烷烃

外观与性状

无色气体或黄棕色油状流体,有特殊臭味。

主要用途:

用作石油化工的原料,也可用作燃料。

危险性概述 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本品有麻醉作用。

急性中毒:有头晕、头痛、兴奋或嗜睡、恶心、呕吐、脉缓等;重症者可以突然倒下,尿失禁,意识丧失,甚至呼吸停止。可致皮肤冻伤。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低浓度者,可出现头痛、头晕、睡眠不佳、易疲劳、情绪不稳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燃爆危险本品易燃,具有麻醉性。

危险性类别第2.1类 易燃气体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泄漏应急处理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

应急行动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吸收剂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气体进入,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处置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穿防静电工作服,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卤素接触。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卤素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接触控制和个体防护

最高允许浓 度中国:MAC(mg/m3)1000 前苏联:MAC(mg/m3)未制定标准检测方法

气象色谱法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呼吸系统防 护高浓度环境中,建议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理化性质

熔点(℃)无资料

闪点(℃)-74

沸点(℃)无资料

燃烧性易燃

相对密度(水=1)

无资料相对密度(空气=1)

无资料

引燃温度(℃)426-537

最小点火能(MJ)无资料

燃烧热(kj/mol)无资料

饱和蒸汽压(kPa)无资料

临界温度(℃)无资料

临界压力(MPa)无资料

爆炸下限(V%)5

爆炸上限(V%)33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无资料建规火险分 级甲

溶解性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稳定性稳定

禁忌物强氧化剂、卤素。

聚合危害不聚合

燃烧分解产物

避免接触条件无资料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易燃气体

毒理学资料急性毒性

LD50:无资料

LC50:无资料

刺激性亚急性与慢性毒性畸性资料致敏性无资料

生态学资料生态毒性无资料

生物降解性无资料

非生物降解性无资料

其他有害作用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害,应特别注意对地表水、土壤、大气和饮用水的污染。

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无资料

废弃处置方法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建议用焚烧法处置。

废弃注意事 项无资料

运输信息

包装类别Ⅱ类包装

危险货物编号21053

CAS号68476-85-7

UN编号1075

包装标志易燃气体,有毒气体

包装方法钢质气瓶。

运输注意事 项

本品铁路运输时限使用耐压液企业自备罐车装运,装运前需报有关部门批准。装有液化石油气的气瓶(即石油气的气瓶)禁止铁路运输。采用钢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卤素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法规信息略

其他信息略

3.1.1 液化石油气危险、有害因素辩识

(一)液化石油气的反应活性

液化石油气(LPG)的主要组成成分在一般情况下,与大多数强酸、强碱、强氧化剂等不起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如高温或有催化剂存在时,也可以和一些试剂反应。总的来说,液化石油气的化学活性不活泼,比较稳定。

(二)液化石油气的一般特性

液化石油气的性质因其组份不同而异,这里综述一般特性:

1.挥发性

液化石油气如果以液体状态流出时,很容易挥发成气体,其体积会骤然膨胀约250倍而急剧扩散。

2.易燃性

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丙烯、丁烷、丁烯等八种碳氢化合物,俗称碳三和碳四。其中丙烷的闪点为-104℃,丙烯为-108℃,丁烷-82℃,丁烯-80℃,LPG在常温常压下由液态极易挥发为气态,并迅速蔓延,又因为LPG的闪点很低,遇有点火源很容易发生燃烧,,且燃烧速度很快。

3.易爆性

液化石油气的爆炸极限为1.5%~9.5%,且比汽油的爆炸极限范围大,爆炸下限低,故比汽油更容易发生燃烧爆炸。如1m3液化石油气与空气混合浓度达到1.5%时,能形成至少16.5 m3的爆炸性混合气体,使爆炸的范围扩大,且爆炸速度高达2000~3000m/s.

4.易产生静电积聚性

LPG的电阻率很高,在收发作业中易产生大量的静电荷积聚,产生静电火花,造成火灾爆炸事故,故设备必须进行可靠的防雷、防静电接地。

5.易膨胀性

LPG的体积膨胀系数大约是同温度下水的体重膨胀系数的10~15倍,装满液态液化石油气的密闭储罐,当温度升高1℃时,其压力就升高3.4Mpa,液体的压缩系数很小,说明钢瓶等压力容器压力达到极限时,就会造成容器破裂甚至物理爆炸,这就大大增加了火灾的危险性。所以,在常温下充装液化石油气,充装到容器容积的80%~85%,以留有温度变化引起LPG膨胀的裕量,确保安全。

6.具有冻伤危险性

LPG是加压液化的石油气体,储存于罐或钢瓶中,在使用时减压后又由液态气化变为气体。一旦设备、容器、管线破漏或钢瓶崩裂,大量液化气喷出,由液态急剧减压变为气态,大量吸热,结霜冻冰。如果喷到人的身上,就会造成冻伤。

7.毒性

液化石油气没有使人体血液中毒的危险,因此在空气中浓度低于1%时,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但是,如果长期接触浓度较高的液化石油气或使用燃烧不完全时,对于神经系统也是有影响的;尤其是在空气中含有超过10% 浓度的高碳烃类气体或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还会使人窒息或中毒。

8.腐蚀性

液化石油气对碳素钢而言,一般是没有腐蚀性的。但生产过程中产品中存留的极少量硫化物,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应力腐蚀环境,使钢制容器产生应力腐蚀。因此,储存液化石油气产品的钢制容器,必须进行消除应力热处理。在液化石油气残液中含有较多的硫化物,更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液化石油气能使橡胶软化,也会使石油产品溶化。因此,装卸软管要用耐油胶管;连接法兰的密封垫片应选用金属缠绕垫,不宜选用橡胶垫片。

9.比重大(指气体)

液化石油气的气态比空气重,其比重约为空气的1.5~2倍。因此,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如果有液化石油气渗漏,那么它会象水一样由高处流向低处,并且积存在通风不好、不易扩散的低洼地方。所以,槽(罐)车库严禁设在地下室,或库内挖下水道。

10.热值高

液化石油气在燃烧时,其发热量很高。一般每立方米气态液化石油气的低发热量为20000千卡以上,相当于每立方米发热量为4000千卡焦炉煤气的五倍,一公斤液态石油气的低发热量为11000千卡,相当于每公斤发热量为6000千卡烟煤的二倍。而且液化石油气燃烧完全,所发出的热量能够被充分利用。

(三)液化石油气的爆炸极限与着火温度

1.液化石油气的燃烧(爆炸)浓度极限

液化石油气的燃烧,不仅要有一定的空气量,而且要有一定的空气混合比例,才具备着火条件,即纯燃气不会燃烧或爆炸,随着空气增多,燃气浓度减少,当小于某一极限时点火,此混合气体就不会燃烧或爆炸了。我们把燃气在混合气体中引起燃烧与爆炸的浓度范围,叫做燃气的燃烧(爆炸)范围,燃气在爆炸范围中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

着火浓度范围与混合气体本身的温度压力有关。温度越高,上限与下限之间范围越宽,温度越低,上限与下限之间范围越窄。混合气体压力越高,上限越高,范围变宽。混合气体压力在1个大气压下,燃烧浓度范围就变窄。

2.液化石油气的着火温度

把可燃性物质在空气中逐渐加热,达到某温度以上,即使没有外加火源也会开始燃烧,此最低温度称为着火温度,也称着火点。

由表可见:液化石油气的着火温度较低,很容易挥发扩散,若稍有泄漏很容易达到着火浓度下限,一遇火种就有着火爆炸的危险。

液化石油气各组分着火温度、着火浓度

(四)液化石油气的燃烧速度及火焰传播

由于液化石油气的闪点低、引燃能量小,爆炸下限低,爆炸范围大,遇火源就有燃烧、爆炸的危险。液化石油气的爆炸速度为2000~3000m/s,火焰温度高达2000℃,闪点在0℃以下,最小引燃能量为0.2~0.3mJ。所以液化石油气是一种易燃易爆的物质,一旦发生爆炸着火事故,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在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的一端点火时,在火焰前的垂直方向,火焰向未燃烧的混合气体方向的传播速度,叫燃烧速度,或叫火焰的传播速度,燃烧速度受混合气体浓度、温度、压力、物质的影响,温度越高、压力越大,速度就越快。

1. 液化石油气的正常燃烧

当容器内的液化石油气与空气的混合物,从敞开的导管中不断溢出,用火点燃混合物时,其外层温度就会升高而开始燃烧,并将燃烧的热量传给相邻的混合物。为此,火焰就均匀地由已燃烧地部分向未燃烧地部分移动。这样一层一层地传播到整个体积,这种传播方式属于正常燃烧。正常燃烧下的火焰传播速度很慢,一般小于10米/秒,在存有液化石油气与空气混合气的细长通道中,遇到火种,混合气体燃烧时,温度急剧上升,同时迅速向四周散发热量,引起热膨胀,产生压力波,对混合气体进行绝热压缩,而引起剧烈爆炸,这时火焰传播速度每秒可达几公里。

2. 液化石油气的爆炸

当液化石油气储罐大量漏气或向敞口容器内倾倒液化石油气残液时,液化石油气会迅速扩散,造成雾状弥漫。若这时遇到火种就会剧烈着火发生爆燃,引起火灾,其破坏威力很大,甚至会把液化石油气灌装站烧毁。

液化石油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时,依靠燃烧层中产生的热量,以对流方式迅速传给未燃烧部分。同时由于燃烧部分的热膨胀,压力升高,压缩未燃部分,并使其全部同时升温着火燃烧,由于温度的急剧上升而引起压力的急剧增高,使其在容器内产生爆炸,发生这种爆炸的条件是:

(1)具有一定容积的密闭空间;

(2)液化石油气与空气的混合物浓度在爆炸极限之内;

(3)有一个点火源。

这种密闭空间越大越牢固,爆炸威力越大,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液化石油气,有时也会造成上述条件。例如液化石油气钢瓶的角阀产生泄漏;在使用液化石油气烧开水时,因水沸腾外溢将火浇灭,而使液化石油气大量泄漏;槽车碰撞发生裂缝使液化石油气大量泄漏;向地下水沟倾倒液化石油气残液,致使液化石油气与空气的混合浓度达到爆炸极限范围内,遇到火种发生爆炸而造成破坏和损失。

3.1.2硫化氢危险、有害因素辩识

充装站所用液化气中含有0.05%的硫化氢气体。硫化氢为可燃气体,2.9体积的气体容于1体积水中,亦可溶于醇类、二硫化碳、石油溶剂和原油中。相对密度为1.19,比空气重,易在低洼处或相对密闭的空间内聚集。自燃温度246℃,爆炸极限为4.3%~45%(体积比)。

硫化氢气体为强烈的神经毒物,对粘膜有强烈刺激,低浓度的硫化氢有臭鸡蛋味,浓度高时则无臭无味。当硫化氢浓度很低时,即可对呼吸道及眼粘膜产生局部刺激。浓度越高,全身性作用越明显,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窒息症状。轻度中毒可出现眼结膜炎、角膜、球结膜水肿、咳嗽、胸闷等症状;长期接触低浓度硫化氢,会引起神经衰弱综合症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接触高浓度硫化氢可产生急性中毒,常伴有头痛、恶心、呕吐、昏厥等中枢神经症状,甚至发生脑水肿、肺水肿。人员接触浓度达到1000mg/m3的硫化氢气体,可使吸入者在数秒内突然昏迷,呼吸和心脏骤停,发生“闪电型”死亡。

3.2生产过程危险因素分析

3.2.1储配站工艺中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液化石油气的危险性是易燃易爆,而要发生燃烧爆炸这样的剧烈氧化反应,在整个储备工艺中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液化蒸气与空气混合接触,其浓度达到爆炸范围,

(2)有达到液化石油气最小点火能的外界能量(如遇明火、静电火花等)。

液化石油气在运输和存储时以液相存在,属易燃易爆液体,储存、输送过程会产生大量静电。在常温下以气相存在,极易燃,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危险。蒸汽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处,遇明火会回燃。液化气供应站的存储、输送、装卸过程下列因素都可能导致危害发生。

3.2.2加气站工艺中危险因素辨识

液化石油气在运输和储存时以液相存在,属易燃易爆液体,储存、输送过程会产生大量静电。在常温下以气相存在,极易燃,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危险。蒸汽比空气重,逸漏出来聚集在低洼处并随风流动,会发生火灾和危险。

(1)液化石油气可能因脱水干燥不合格而含水,冬季作业完毕可能导致排空管堵塞,加气枪不能排空,甚至造成破裂;

(2)汽车槽车在卸车时出现误操作,卸车完毕后罐内仍充满气态液化石油气而且还残留小量液体,若操作人员未及时关阀就启动车辆,可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3)加气时汽车停稳后,要熄火作业;加气后未摘加气枪突然启动,可能将加气枪管拉断,有引起泄漏着火的可能;

(4)操作人员未按规程操作,有可能使压缩机或加气机蹩压,造成设备管线、阀门超压运行,甚至造成液化石油气泄漏或火灾爆炸;

(5)系统管路、设备中物料的流动、阀门开启过大、人员着装不符合防静电要求等均可产生静电,静电放电在一定条件下也是易燃易爆物料的点火源;

(6)工艺操作中违反操作规程而导致液化石油气外泄,可引起火灾事故;

(7)检修作业中动火制度不落实、安全措施不力等违章行为,如容器、管线放空未净,带压操作或随意动火,可引起火灾爆炸事故;

(8)在易燃易爆区抽烟、使用非防爆工具、手机等也可能触发火灾爆炸;

(9)液化石汕气管线内充满着空气,未经吹扫就直接注入液化石油气。两者混合就会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充进液化石油气的流速很大,产生静电,有可能产生静电火花,导致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10)加气区外储配站装有压缩机、烃泵等转动设备,操作人员若保护不当或压缩机、烃泵周围无防护设施,可能卷入衣物头发,造成人身伤害;

(11)站内储罐检修时,储罐内的液化石油气未处理干净、未进行置换,人员就进入罐内,可能会造成人员中毒、窒息事故的发生;

3.2.3各工序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小结

各工序危险、有害因素分析表

3.3主要设备、设施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3.3.1储备站设备、设施

1)站内的电气设备可能因接地设施失效、线路绝缘损坏、短路、接点接触不良、未设置保护、不符合防爆要求等原因产生电气火花或发生电器火灾,若遇到装置事故状态,发生易燃物料泄漏时,可能引起火灾爆炸;

2)站内可燃气体报警系统损坏或未定期鉴定,造成报警系统失灵,可能延误可燃气体泄漏事故的处理时机,造成可燃气体在生产区大量聚集,遇火源引起火灾爆炸;各点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的仪表指示失真,可能导致超温、超压、操作失控、设备损坏、可燃物料泄漏等后果,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3)站内各点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的仪表指示失真,可能导致超温、超压、操作失控、设备损坏、可燃物料溢出或泄漏等后果,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4)系统管路、设备中的物料的流动、阀门开启过大、人员着装不符合防静电要求等,均可产生静电,形成易燃易爆物料的点火源;

5)液化气储罐的工艺管线如出现腐蚀、应力变形、焊接质量差、密封不良等情况,可能使管线内的液化气泄漏;系统内的各种阀门可能因垫片破损、冻裂或材质缺陷而产生泄漏,泄漏的液化气遇火源可引起爆炸;

6)液化气罐的安全阀一旦因腐蚀、泄漏或打不开而失灵,则可能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7)液化气储罐罐体本身如焊口损坏、应力破坏或材料缺陷、腐蚀穿孔均可能导致液化气泄漏,产生火灾爆炸危险。

8)系统内的各种阀门可能因垫片破损、冻裂或材质缺陷而产生泄漏,泄漏的液化气遇火源可引发火灾爆炸;

9)在法兰、阀门处未作金属线跨接,这样可能会发生静电或雷电火花,继而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10)检修作业中动火制度不落实、安全措施不力等违章行为,如在加气岛液化石油气泄露后,由于加气车辆在启动时产生的火花等可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11)液化石油气在设备和管道中流动,会因摩擦而产生静电,如不及时导出,流动的液体会将这些电荷带入容器引起聚集,遇摩擦产生的静电火花,则会引起火灾爆炸事故。

3.3.2加气站设备设施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1、加气机内、外部的静电接地装置平时检查不到位、忽视保养、接地电阻不符合要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静电跨接失效,留下事故隐患。

2、储气罐与外部管线相连的阀门、法兰、因安装质量差,或维修时疏忽漏装垫片;使用时腐蚀穿孔、储罐焊接不良产生疲劳造成裂纹,会引起液化气泄漏。

3、站内储气罐、加气机、配电设施等设备不是有资质的生产厂家生产,质量不合格,使用期限过长,储气罐腐蚀严重,造成液化气泄漏等。

4、站区内电器设备如果出现线路绝缘损坏、短路;没有按规定设置漏电保护器;防爆场所电器设备、线路、照明不符合防爆要求等,均有可能引起电器火灾,进而引发库车绿源燃气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火灾事故。

5、防爆场所电器设备、线路、照明不符合防爆要求,引起打火或过热,遇到液化气泄漏,引起火灾、爆炸。

6、柴油发电机的危险辩识和分析

该库车绿源燃气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为确保外线停电时能正常经营,设置1台备用柴油发电机,柴油发电机的危险有害因素辩识和分析如下:

1)柴油发电机房必须通风良好,发电机端应有足够的进风口,柴油机端应有良好的出风口。柴油机若吸入脏空气会使功率下降;发电机若吸入沙粒等杂质会使定转子间隙之间的绝缘破坏,重者导致烧毁;

2)安装地点周围应保持清洁,避免在室内放置能产生酸性、碱性等腐蚀性气体和蒸汽的物品;

3)发电机与外电的双向开关必须十分可靠,以防倒送电。双向开关的接线可靠性需经当地供电部门的检验认可;

4)不允许柴油发电机组在低于额定功率50%的情况下长期运行。因为这样会使发电机机油消耗加大、柴油机容易结炭、增大故障率、缩短大修周期。

5)柴油发电机的排烟应安装阻火器。排烟管口至加气机爆炸危险区域边界的水平距离不小于5米。柴油发电机房应独立设置,且门窗和发电机排烟口不得朝向油罐及呼吸管口。

3.4操作过程中的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3.4.1火灾、爆炸、泄漏

(1)泵进、出口连接管未接好会造成液化气泄漏。

(2)充气枪软管如出现鼓泡、龟裂、破损,再进行充装作业时易发生气体泄漏。

(3)充气枪密封圈容易破损,如不及时更换,在充装过程中可能出现气体泄漏。

(4)泵因检修、安装不当、操作失误、机组附件密封的损坏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液化石油气泄漏,遇明火可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5)工艺管线有可能因腐蚀、焊接质量差、应力变形、操作不当等因素造成管线内的液化石油气的泄漏,遇火源引发火灾爆炸。

(6)若管沟等没用细砂填实,液化石油气会积聚在里面,遇到火源会引起火灾爆炸。

(7)人员在生产区吸烟、在易燃易爆区使用非防爆工具或使用手机、检修作业中动火制度不落实、安全措施不力等违章行为产生的火花均可能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8)工艺操作中违反操作规程,倒错流程,可导致设备超压或泄漏,遇火源发生火灾爆炸;

(9)检修作业中动火制度不落实、安全措施不力等违章行为,等均可能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10)检修清罐前置换不彻底,不仅可能导致火灾爆炸事故,亦有可能存在作业人员缺氧窒息的可能;

(11)液化石油气储罐在工艺操作中如果出错,有可能发生爆炸或泄漏,液化石油气的排污如处理不当,有火灾爆炸的危险。

(12).在进行卸气作业时,若未将接地线与车辆相连,或接地设施失效不能消除静电,有产生火灾爆炸的可能。

(13).泵工作过程中,紧急切断或关闭,可造成设备损坏。

(14).操作人员未按操作规程操作,有可能造成管线、阀门、设备超压运行,甚至造成设备损坏,气体泄漏和火灾爆炸。

(15).卸气软管的破损、老化,在卸气时会发生泄漏。

3.4.2机械伤害

(1)压缩机、泵、发电机等旋转设备的转动部件,如果防护罩失效或残缺,人体接触可能发生机械伤害事故。

(2)由于站内设有转动设备,存在转动件飞出,将操作人员和衣物卷入等造成人员伤害的危险。

(3)在装卸车作业时,车辆也有可能造成人员的伤害。

3.4.3电气伤害

(1)站内低压电器在带电状态下,若接地或接零保护装置失灵失效,人体触及带电体漏电部位,轻则电击或电伤,重则会造成死亡。

(2)电气设备间电弧或电火花的产生也可能引发火灾爆炸事故,电气设备的异常发热也会造成设备烧毁以及火灾事故。

(3)站内的电气设备可能因接地设施失效、线路绝缘破坏、短路、接点接地不良、未设置保护、不符合防爆要求等原因产生电气火花或发生电器火灾,若遇到装置事故状态,发生易燃物质泄漏时,可能引起火灾爆炸。

3.4.4高空坠落伤害

人员在操作、巡检、检修作业中,沿爬梯上下,有发生高处坠落,滑跌受伤的危险;

3.4.5冻伤危害

液化气喷溅到人体上可造成冻伤危险。

3.4.6中毒窒息

液化石油气车间最高允许浓度为1000mg/m3,供应站在卸气、灌装等操作过程中,岗位操作人员有可能接触到泄漏的液化石油气,若长期接触一定浓度的此类气体,可能出现头痛,头昏、睡眠不佳等症状。接触高浓度的液化石油气,严重时可出现缺氧窒息、昏迷、呼吸困难及丧失意识等。

3.5自然环境危害因素分析

(1)库车地区年极端最低温度-28.7℃,年极端最高温度39.9℃。因高温、热辐射可能造成压力容器受热、压力增高;严寒气候易引起有水介质的容器、设备及管路冻裂破坏;温差对设备、管路易造成温度应力破坏;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液化气的泄漏、挥发及扩散。同时,高温、严寒气候引起人员中暑、受寒及冻伤;

(2)库车地区年雷暴日最多达20天,雷击、闪电可能破坏储罐及其它设施,造成罐区可燃介质泄漏及爆燃;

(3)按中国地震烈度划区(1990)标示,库车地区地震烈度为8度(远震),液化石油气储罐储存设施、有可能遭受地震破坏、引起火灾爆炸的危险。

(4)、加气站雨棚因腐蚀、连接松动等遇到冬季降雪量大,会造成雨棚垮塌,人员伤亡、设备损坏。

3.6平面布置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该液化气供应站,经库车规划局、县发改委批准,选址符合规划要求。该站周边近距离500m内,无居民居住,也无建筑设施,该站与周边建筑物的防火间距符合防火安全要求。站场面积较大,生产区与辅助区分开布置,中间有实体围墙相隔。站内各设施之间的防火距离及储罐区与建筑物的防火间距符合GB50016-201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GB50028-2006《城镇燃气设计规范》的要求。该液化气供应站周围人口密度不大,环境良好,受外部点火源的威胁不大。加气站只有一个进出口,应分别设置。

3.7安全设施可靠性分析

库车绿源燃气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的建(构)筑物、设备的防雷防静电设备出现故障、断路、安装不合格、检查不到位,灭火设施不足,以及在发生火灾的情况下应急处理方案有漏洞都会延误事故处理时间。配备的灭火器没有定期进行检查、维护保养,发生着火时,不能及时灭火。防雷防静电、接地等设施没有定期检测,作用失效,间接诱导火灾爆炸事故。加气站罩棚高度不足4.5m,应加高至4.5m或在加气区设置限高标识。

3.8劳动防护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库车绿源燃气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所涉及的物料主要是液化石油气,这使得库车绿源燃气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具有一定的火灾爆炸危险性,员工未按照GB11651-2008《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等有关规定要求穿戴防护服和防护手套,一旦发生火灾、爆炸将对库车绿源燃气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员工造成重大人身伤害。

3.9安全管理及人员素质影响因素分析

1、安全技术措施若不适合实际生产工艺的要求;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缺乏系统的巡检、检测机制。

2、违章作业包括违章指挥、违章操作、操作失误等

3、库车绿源燃气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人员未经安全生产培训,缺乏安全管理基本知识,导致主要负责人安全责任不明确,安全管理混乱,致使安全管理工作不落实,加油工思想麻痺、违反操作规程,从而导致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4、库车绿源燃气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若不注意外来车辆的管理,出现违章驾驶导致站内车辆伤害事故。

5、库车绿源燃气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不注意环境卫生,站内路面积雪积冰,加气岛光线昏暗等原因造成车辆碰伤人员、撞坏设备。

6、库车绿源燃气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属于爆炸危险场所,若不注意外来人员的管理,故意纵火破坏,会造成严重的事故。为此库车绿源燃气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应注意外来人员的管理,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火灾爆炸危险区域,以免发生人为纵火。

7、检修过程中动火制度不落实、安全措施不当等,可引起火灾爆炸。

8、人的不安全因素主要表现在思想意识方面、技术方面和心理或生理方面。即意识不到“安全第一”在生产中的意义,违反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技术上不熟练,缺乏处理事故的经验;过度疲劳或带病上岗、酒后上岗、情绪波动和逆反心理等等。

3.10重大危险源辨识及评价

(1)重大危险源辨识

根据GB18218-2009《重大危险源辩识》,对该站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明确生产中的重大危险部位,加强危险部位的管理。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储存、使用或者搬运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场所或设施。

重大危险源辨识时一般按一个单元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的单元是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的数量根据处理物质种类的多少区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单一品种,则该物质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物质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2)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多品种时,则按下式计算,若满足下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q1/Q1+q2/Q2+……qn/Qn≥1

式中q1,q2,…qn—每种危险物质实际存在量,t;

Q1,Q2,…Qn—与危险物质相对应的生产场所或贮存区的临界量,t。

易燃物质名称及临界量


依据上表所列数据,得出;340/50=6.8>1

该单位为危险化学品储存、经营单位。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供应站的经营储存场所液化气的最大储存量620m3,根据国家标准的规定,按照上面易燃物质名称及临界量表查出,液化石油气的临界量为50吨。该单位的最大储存量340吨。远远超过了液化石油气的临界量。因此,该液化石油气供应站已构成重大危险源。

依据《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的规定,重大危险源申报的类别中满足下列条件的即构成重大危险源:易燃介质,最高工作压力≥0.1MPa,且PV≥100 MPa×m³的压力容器。

该公司储罐中的介质为液化石油气为易燃气体,最高工作压力为1.6MPa,总容积为620m³;PV=1.6MPa×620m³=992MPa×m³≥100MPa×m³;故该储罐区已构成重大危险源。

(2)重大危险源等级分析

依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0号文《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中附件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进行重大危险源等级分析:

一、分级指标

采用单元内各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在线)量与其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中规定的临界量比值,经校正系数校正后的比值之和R作为分级指标。

二、R的计算方法

式中:

q1,q2,…,qn —每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在线)量(单位:吨);

Q1,Q2,…,Qn —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吨);

β1,β2…,βn— 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校正系数;

α— 该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厂区外暴露人员的校正系数。

三、校正系数β的取值

根据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类别不同,设定校正系数β值,见表1和表2:

该公司储罐区只有一种危险化学品液化石油气,实际存在量为340t,液化石油气的临界量为50t,校正系数β取值1.5(易燃气体),该厂区周边500m内无常住人口,故校正系数α取0.5;

通过计算得出R=5.1,依据表4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级别和R值的对应关系,该公司储罐区为四级重大危险源,应由县政府直接管理控制,重大危险源档案材料应报送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企业应加强重点管理,加强防范。

1、建立完善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其得到执行;

2、建立健全安全监测监控体系,完善控制措施:

3、明确重大危险源中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的责任人或者责任机构,并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及时采取措施消除事故隐患。事故隐患难以立即排除的,应当及时制定治理方案,落实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制定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预案;

4、定期进行事故应急预案演练;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预案报送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3.4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小结

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对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方法,结合加油站的储存、工艺流程及操作条件、物料的理化特性、总体布局、公用工程等的实际情况,辨识其运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有火灾、爆炸、中毒和窒息、冻伤、电气伤害、机械伤害、触电伤害、车辆伤害、其它伤害等。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分析小结

加气机及罩棚

加气机内、外部的静电接地装置平时检查不到位、忽视保养、接地电阻不符合要求;报警系统失灵,可能延误可燃气体泄漏事故的处理时机;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的仪表指示失真,可能导致超温、超压、操作失控、设备损坏、可燃物料溢出或泄漏等

火灾、爆炸、机械伤害、触电、车辆伤害、罩棚坍塌、高处坠落、冻伤

12控制室

电气设备可能因接地设施失效、线路绝缘破坏、短路、接点接地不良、未设置保护、不符合防爆要求;转动部件防护罩失效或残缺

电气伤害、机械伤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