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影評

“無論走到哪,總有人說,《肖申克的救贖》是我看過最棒的電影。”摩根·弗里曼

上大學的時候,我朋友就告訴我,《肖生克的救贖》很好看,當時我感覺自己只是為了看而看,並不解這部影片的深層意義,我先簡單介紹一下這部電影。

《肖申克》是根據美國恐怖小說之王史蒂芬金的小說《麗塔海華與肖申克的救贖》改編的犯罪電影。目前豆辯分高達9.7分,分數還是挺高的。

《肖申克的救贖》影評

肖申克的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講述了一個事業成功婚姻幸福的優秀銀行家,在人生巔峰時刻遭遇了妻子出軌。同時妻子何情人被人在酒店謀殺,含冤入獄。在監獄中被三姐妹侵犯、被典獄長控制,卻從來沒有放棄對生活的希望,最後,成功逃離肖申克監獄,獲得自由。其實,我有一個疑問:

  • 海報有什麼作用?

01

工具分析

瑞德給安迪的三張海報,其實第一遍我不解這張海報的意義,我個人覺得就是個人的喜好吧,畢竟是男性,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女神。我查閱就資料,找到了答案。

  • 第一張海報,麗塔華·海麗絲是上個世紀40年代的深受大家喜愛的性感偶像,1946年因在電影《吉爾達》中性感美麗而紅遍全美,被稱為“愛之女神”電影安迪入獄的時間是1947年,正是麗塔·海華絲最受全美喜歡的時候。
  • 第二張海報,瑪麗蓮·夢露,出道於1946年,成名於50年代,也是那個時代最受歡迎的明星。
  • 第三張海報,拉蔻兒·薇之,這張海報是她的成名作,1966年,在《公元前一百萬年》中,憑藉影片中野性十足的個人魅力與狂放不羈的動作,獲得了大眾的好評。

海報在劇中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體現在安迪用來防止被人發現挖洞的行為,還反應了監獄外的時代變遷,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女神。

02

藝術手法分析

藝術手法電影開頭採用了蒙太奇的平行對比,鏡頭交錯,一個鏡頭是在漆黑的夜晚,安德坐在車裡喝悶酒,手機拿著一把槍,心中似乎有幾分猶豫,鏡頭一轉另一個空間是安德已經在法庭被控方律師指責,蒙太奇手法的運用,將安迪面對妻子的背叛的悲痛淋漓盡致得表現出來,第二個穿插鏡頭,插入了律師的話外音,表現了安迪當時百口莫辯的窘境,從時間上來看,這樣子的安排似乎有些倉促,實在是大師手筆。

03

內容分析

內容上我認為遵循了大眾熱愛的“煽情主義”

“煽情主義”是指一種渲染色情或描寫細節犯罪細節以刺激感官的報道手法。

“煽情主義”以及製作上極其低廉的成本,讓黑色電影曾在戰後風靡一時,與其說是一張電影內型,還不說是時代的風潮。這類影片往往描述一起犯罪事件與其所造成的道德拷問,來反映個人或社會的現狀。

《肖申克的救贖》影評


影片中表現肖申監獄安迪剛進監獄第一天,警車哀鳴,石灰淨身,監獄長告訴大家:“你們的肉體是屬於我的。”這樣的話讓人聽了毛骨悚然。胖子第一天就被活活的打死,安迪被同性戀三姐妹欺負,強行施暴,三番五次被打傷,這一切對於曾經事業風風光光的銀行家安迪來說無異於下地獄。監獄的色調都是黑色的,安迪的內心也是如此般的心情,在影片肖申克監獄外面,你會發現是晴朗的天,強烈的反差,把監獄的黑暗和自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凸顯了自由的美好。

04

思考

安德說:“要麼忙著活,要麼忙著死。”

《肖申克的救贖》影評


《華盛頓郵報》是這樣評價這部電影的:“《肖申克的救贖》帶來的是恆久不變的真摯友情、百折不撓的靈魂鑄煉和生生不息的命運之火。希望不需要熱情,熱情的希望只是靈魂深處一次不經意的衝動。在監獄裡,當生命的過程只能以時間為刻度的時候,任何高漲的熱情都只能無可奈何地向失望舉起雙手,宿命的接受命運的安排。只有內心清澈的人才能看清人生的荒謬,否則,人只有在面對冤枉時委屈和無奈、在面對雜壓制時憤怒和狂暴、甚或在平常的環境中寂寞和絕望。怯懦囚禁人的靈魂,希望才可感受自由。強者自救,聖者度人”

在肖申克監獄,犯人的所有行為都會被看管,就像有個人問什麼時候吃飯,獄警長霍德林所說:“讓你吃就吃,讓你拉你就拉,讓你放屁你就放屁。”

影片似乎也一直在暗示我們,“體制化”不僅僅在監獄裡才會發生。我們在同情那個無法適應新生活的新囚犯的同時,突然想起這不就是我們曾經的自己嗎?

《肖申克的救贖》影評


當我們初次在一個新的環境下,面對周圍的人,周圍的陌生人。自己總是保持沉默,不願意跟別人交流,以自我為中心,但是我們心裡是想和別人做朋友的。時間長了,我們適應了新的環境,與周圍的人也建立密切的聯繫。由最開始的不適應到適應,等到適應之後,我們就像肖申克監獄的大多數人一樣已經習慣了固有模式下的生活,我們開始享受舒適的生活,殊不知這樣的生活節奏,已經將我們邊緣化,不懂得居安思危,是會被時代給拋棄的。

心理學上個溫水煮青蛙效應,我們就像那隻青蛙,危機四伏,卻又樂在其中。

寫在最後

這部影片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片頭採用了蒙太齊的藝術手法,把人物的心理表現的淋淋盡致,在情節安排上三張海報的運用,推動電影情節的發展,在內容上遵循了“煽情主義”的手法,反映了社會上人性的善良與醜陋,善良的人終究會得到福報,壞人終究會得到懲罰。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在“體制化”的環境中,迷失自我。我們應該像安迪一樣,做一個有夢想的人,即使身處監獄,也不能放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愛生活,愛分享,喜歡我的文章,記得關注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