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深层文化意识的德育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而语言是文化、情感和价值观的载体,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构建深层文化意识。对于教师来说,在高层次反思过程中,将教学置于教育的价值和社会的伦理道德之中,反思教育的意义、教师的作用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使自己的决策行为能从更高、更远的目标出发,提出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人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的改革建议和措施。

可见,将德育融入高中英语课堂有其存在的意义。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渗透深层文化意识的德育?本文以“A Second Trial”一课为例进行了探究。

现代教学 |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深层文化意识的德育


一、创设利于德育的主题语境

第一,选取合适的课文文本和补充阅读文章,进行关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德育渗透。课程标准提出,“语篇不仅为学生发展语言技能和形成学习策略提供语言和文化素材,还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供平台”。现有的牛津英语(上海版)课本主题内容丰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挖掘其中的德育内涵,实施适度的德育渗透。

以“A Second Trial” 一课为例,鉴于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既有缺少兄弟姐妹的孤单,又有以自我为中心、抗挫能力差的普遍问题,故笔者选择了这篇以兄妹之情和勇气为主题的文章进行教学。该文选自《美国语文》(2016),笔者根据所教学生的英语词汇量和课时长度,适当删减简化。

现代教学 |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深层文化意识的德育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兄妹,一个是小学生,一个是初中生,因与学生年龄相仿,容易产生共鸣。故事说的是母亲早亡后,兄长一直照顾妹妹,在哥哥初中毕业典礼上,妹妹激动地等哥哥作为优秀毕业生发言,怎料哥哥上场后因紧张而忘了词,并在羞愧中下了台。勇敢的妹妹主动请求校长再给哥哥一个机会,被小女孩的勇气和真情打动了的校长准许了这个请求,二度上场的哥哥在被妹妹的手足之情感动之余,也重拾勇气,精彩的演讲博得了全场的欢呼和掌声。全文以小女孩的邻座为第一人称书写,对于人物的语言、情感、神态、动作等描写得生动感人。

第二,挖掘文章的隐含要素,引导学生发现人物的优秀品德,产生向其学习的愿望。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充分挖掘语篇中的育人价值,将文化知识内化为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认知、行为和品格,达到育人目的”。

要挖掘文章的隐含要素,教师就要以学生为主体,换角度思考问题,预估学生在认知上可能出现的困难或偏差,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巧妙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纠正偏差,以促进文化意识的深层渗透。

笔者将本课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发生在毕业典礼开始前,主要描写“我”和小女孩的对话,其中不少是女孩对哥哥的描述。我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描述,并由此推断兄妹的感情深浅和哥哥的性格特点。

第二部分描述哥哥登台演讲却因怯场而在沮丧中下台,这部分包含很多对兄妹俩神态、情绪和动作的描写,于是我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描写,由此推断女孩的性格品质。

第三部分写哥哥重上演讲台并技惊四座。我让学生换位思考,体会哥哥的艰难处境。学生意识到哥哥的勇敢,二次登台是其勇气的证明,由此也增强了学生愈挫愈勇的意识。

此外,配角也是可以挖掘的德育要素,如第三部分通过开放性填充题,引导学生在概括校长行为的同时,描述校长的品质特点,PPT显示内容为“The headmaster was so _____that he _____”。在此处学生需要概括校长的行为,即“approved the little girl’s request to give her brother a second chance”,同时推断出校长具有“broad-minded”和 “sympathetic”的美德。

在这番引导下,学生不仅能够关注到文章中次要人物的品质特点,也可以由此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发现身边默默无闻的人,发现其优点并学习。

现代教学 |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深层文化意识的德育


二、组织促进学生自我德育的教学活动

课程标准提出,“英语学习活动的设计应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标,围绕主题语境,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层层递进的语言、思维、文化相融合的活动,引导学生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帮助学生在活动中评析语篇意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情感态度,进而尝试在新的语境中运用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表达个人观点、情感和态度”。

以本课为例,笔者组织了分角色朗读、预测故事发展、设计情景对话等多种活动,以加深学生对主题意义的理解,激发其积极情感,引导其深入思考,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达成树立文化意识的深层目标。

活动一:分角色朗读。

文章第一部分以“我”和妹妹对话为主,充分反映了人物的个性、当时的情绪以及环境氛围。在朗读对话时,学生可以通过语调的升降、有意识的停顿等多种方式使自己身临其境,体会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绪。在引导学生推断兄妹俩的性格特征后,我鼓励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学生兴致盎然,读得有声有色,扮演妹妹的学生还刻意模仿其稚嫩的声音,神情中充满了按捺不住的激动。在朗读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兄妹之间深厚的手足之情,体会到了哥哥要给妹妹树立好榜样的责任感。如此浸入式的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在深刻理解文章主题意义的同时,实现了自我德育。

活动二:预测故事发展。

鉴于文章篇幅较长,一次读完较费力,也易失去后续阅读兴趣,所以笔者将文章一分为二,删除标题,先发给学生前两部分的文本,待该部分内容学完,学生以为故事已结束,不禁为这对兄妹感到难过时,再告知“However, this was not the end of the story”,鼓励学生根据推断出的兄妹性格特点,大胆猜测这对兄妹接下来会怎么做。

这里的猜测是基于此前的语言学习和主题语境学习的合理猜测,既是灵活运用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也是通过这种开放性活动,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个人观点。

在猜测过程中,学生对兄妹俩的性格品质进一步加深印象并形成有效推论,可以说是德育在未知情境下的主动应用。纵使学生的预测没有和故事的发展完全吻合,只要是基于之前的语篇理解和深层文化意识上的合理预测,我都肯定其合理性。该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语篇的过程中逐层递进地被深层文化意识浸润,达到了自我德育之效。

活动三:设计情景对话。

在全篇故事结尾,妹妹沉浸在哥哥的精彩演讲所带来的喜悦中,学生也由衷地钦佩这对兄妹,这是一种积极的德育感受。对此,教师要做的就是将这种感受通过有效活动予以强化,使学生在全文语言学习、语篇理解和深层文化意识产生后,创造性地表达个人观点、情感和态度。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情景对话,为学生搭建表达的平台。

情景设计如下:妹妹第二天到校后,迫不及待地和好友分享哥哥毕业典礼上发生的事。学生两两组合,设计一个对话。考虑到文章较长,我提供了一些关键词和句型,搭建脚手架,以方便学生准备对话。该活动的语言技能目的是使学生巩固并使用所学,概括性地复述全文。从德育目的而言,则是通过对话,再现基本故事情节,再次激发学生阅读时的德育体验,同时又通过妹妹同学的积极回应,对故事人物的优秀品质予以肯定,是一种学生之间的自然德育渗透,坚定了其勇敢、互助、善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发挥课堂延续功能

“A Second Trial”一课的作业是让学生站在文中哥哥的角度,写一篇基于该故事的日记。

之所以布置这样的作业,一方面是因为日记多为叙议结合,既有事实描述,又有观点和情感的抒发,而且因为日记是写给作者自己的,表述会更自然真实;

另一方面,学生能通过作业有更多的时间回顾思考。从语言技能目的而言,这项作业是对文章的一次书面概括,为学生提供了再次运用所学词汇和语篇内容的机会,从而巩固语言知识,提高概括能力。从德育目的而言,构思日记的过程能让学生站在哥哥的角度,重新感受毕业典礼上发生的事,再次体会妹妹对他的手足情深,感恩校长的仁慈宽宏、观众的支持鼓励,并意识到面对失败愈挫愈勇的重要性,这也是学生通过反思进行自我德育的过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