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淮安劉正洪:好生之德


好生之德

劉正洪

倒春寒的陰冷天氣,恰是全國抗擊新冠疫情接近尾聲,江蘇、山東、四川等全國各地基本已恢復正常,防輸入是主流。陪老伴安躺溫床,瀏覽有關國外的疫情報道,無不感懷,全球正受新型冠狀病毒肆虐,惟我中華大地這邊獨好,我們以“好生之德”,一貫坦蕩自信地透明發布抗疫信息,“節衣縮食”向全球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援幫助,毫無保留的分享抗疫經驗。回想童年時代我母親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上天有“好生之德”!

江蘇淮安劉正洪:好生之德


我母親劉楊氏諱寶茗1914年出生於施河紅莊,紅莊楊家家境殷實、淳風厚德、崇儒重文,忠貞孝友,我母親傳承了楊家的優秀品質和家風,我四歲、我哥九歲時我父親去世,我母親守寡大半輩子,含辛茹苦支撐起一個家,影響我們前沙莊餘慶堂劉氏家族幾代人以至後來者,道德品質上從來都被人稱道。母親唸叨“好生之德”,我們還小,不懂含義,只是懵懂的聽,現在回想起來,實在是偉大的母親,做出的是偉大的事情。

江蘇淮安劉正洪:好生之德


我的嫡堂大嫂劉秀珍,樊河人,嫡堂大哥劉正平原先在國民革命軍24軍當團長、旅長,解放後是“戰犯”,服刑于黑龍江的“飲龍河農場”,大嫂才30多歲,年輕漂亮,是淮安東鄉有名的大美女,一個人帶著孩子生活,時常忍飢挨餓、吃苦受氣,每天晚上都跑到我們床邊訴苦說話,母親有說不盡的故事、講不完的戲文,一部《牙痕記》能講上七八天,秀珍大嫂遇事經排解總能釋懷,在無聊的寂寞中抵住了誘惑,無邊的受苦中看到了希望,無奈的掙扎中樂天健康,性格尤為剛烈,笑聲特別爽朗,因為吃得太差,有時是蘿蔔纓子充飢,臨回家前總會時不時的會放個臭屁逗我們,我那時才五六歲,不懂事,就非常煩她,她總是不厭其煩地每天晚上都要來,媽媽總是在嫂子走後說:“伢子啊!人要有好生之德,你大嫂哪受過這個罪,不易呀!”。94年冬月大嫂走了,母親拄著拐仗急匆匆地趕過去,一句“秀珍哪!”就泣不成聲了。她們談的心、聊的天,大抵只有她們知道,彼此知道對方有多苦。

江蘇淮安劉正洪:好生之德


我的堂四嫂周氏比我母親小不了幾歲,早年守寡帶著兩個女兒艱苦艱難地過日子,脾氣尤其大,遇事喜歡罵,左鄰右舍沒人敢勸,唯獨能聽得進我母親的話,也會給我母親倒苦水。我母親一輩子從不傳話、東家長西家短她知道了也不去傳,遇事總能通過講故事來開解她人,從不輕易說這個不好那個不好。東院王大媽人品方正、心善行端,反倒總受她鄰居的氣,我母親總是感佩王大媽“氣量大”。

江蘇淮安劉正洪:好生之德


我的嫡堂四嫂黃氏心地善良、像秀珍大嫂一樣頗有主見,加之接二連三生的全是姑娘,在我的大媽朱氏那裡很不“討喜”,時常要挨訓捱打,每每遇事,都是趕緊跑到我母親身邊來尋求庇護。

村上的小媳婦小新娘子,不少人都借宿過我們家的床,崔根生的媳婦馬兆英、王德富的媳婦王秀華、崔開清的媳婦王翠花都是家裡男人不在家,又沒有被窩常常來蹭個熱被窩,我們不但睡不好覺,還要聽她們和我母親拉家常、訴衷腸。當時我們也不懂,就是一個勁的不樂意,甚至“衝”人家。無論是出了門的家族老姑娘小姑娘,還是七姑娘八大姨家的姑娘,在家受了委屈,第一家總是朝我們家跑,我們家母子三人,兩間破茅屋,就一張1951年鬥爭後僅剩的(鯉魚跳龍門)大木床,好像就是一個旅館、驛站,來往的都是些窮苦人。過路討飯的,沒有地方住,母親總是熱心的把鍋膛門口打掃乾淨,抱上稻草,讓人家安頓一晚上,有的老討飯的,冬天了,無論多晚都趕到我們家草垛裡、鍋膛口住宿。村上有哪家公媳婆媳夫婦不和,打架吵嘮的,逼氣出走的,媽媽總是收留下來,一床破被不知被多少小媳婦拉扯過,她們十有八九是哭哭啼啼地訴說委屈、苦難的。 莊上大姑娘到談婚論嫁時,有的是父母不同意自由戀愛的,總有會走向極端尋死覓活的,我媽媽總是第一時間收留她們,還要起早貪黑地做哥哥嫂子們的工作,直至說通說好。我還小,真不懂事,盡說些難聽的話氣人家。 媽媽說:“人要有好生之德”,我們也不懂其中道理。媽媽說:“假如她們遇到壞人了,我們不留她們,她們想不開輕生了(死了);討飯的人,也是人,在外面如果凍死了;姑娘們如果想不通,走向絕路,我們是不是作了大孽?救她們一命,就是大德,我們只給了人家及所能及的幫助,就是修行”。我今年六十六了,在我母親身上學到的僅是皮毛,從我母親的言行處世中我的收穫是:評論一件事,需設身處地,才能出言有尺,唏噓有度;評價一個人,需量人先量己,才能心中有德,口下留情;度衡一方略,需反覆交換比較,才能眼中有數,腳下有路!現在都講“情商”,情商是什麼,我想,絕不是八面玲瓏的圓滑,而應是德行具足後的虛心、包容、格局與情懷。

我的堂叔劉鶴俊年幼時即父母雙亡,很早就去寶應縣他的親舅舅那裡學打鐵,說是學徒,其實是免費的傭人、長工、童工,倒馬桶、帶伢子、洗衣服是主業。抗戰時期,一次在河邊洗床單,一個浪來,床單被捲走了,回到鐵匠鋪被他舅舅用燒紅的烙鐵把全身烙了個遍,那一年他才大概十三四歲。族中去人把他從寶應縣城抬回來已是渾身體無完膚、奄奄一息,沒人肯也沒人敢收留。我母親把他連同他的三弟、我的堂叔鶴美收留下來照顧調養,後來鶴俊叔叔隨我父親參加了新四軍,解放戰爭時期被國軍逮住要被槍斃,經我堂大哥劉正平全力營救才活命,是我母親獨自掩護他逃了出去,鶴俊叔叔出去之後一路向北跑,參加了“淮海戰役”,所在連隊連續7次衝鋒死傷慘重,而他命大竟活了下來。

一個“德”字,是媽媽最看重的,隨著我哥和我慢慢長大,同學朋友圈也多了,無論是誰到了莊上到了家裡,絕不怠慢,窮時一頓飯、一碗粥,媽媽總是想著別人,寧願自己餓著肚子,都要舍盡全力接濟人,哪家要是來給男孩子相親的,總是第一時間,傾盡其所能幫助接濟,哪怕是我們沒有下頓下鍋的米,也要傾其所有。族中再窮的小家砸鍋賣鐵也要供子女讀書,我母親常講的“力養一人,字目養千口”已成家族共識。

母親大人八十八歲離開人世,離開我們十九年了,從來都活在家人親人族人友人的記憶中心目中,一直以來都受到鄉鄰和諸親六眷的敬愛緬懷。媽媽這個德,為我們這個寒素之家、耕讀之家指引了航向、賦予了希望。我相信:篤親錫祜,福聚德門。

一位將軍曾題贈予墨寶“劍膽琴心”“厚德載物”“福聚德門”,我深以為感,一字“德”字,更銘記在心、矢志於行!

江蘇淮安劉正洪:好生之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