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紫金e評:把握“戰疫”和“安居”的“時間窗口”

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14億中國人的心。我們原本熟悉的生活彷彿被按下“暫停鍵”,但與生命有關的一切正在“加速奔跑”。對國家而言,這場戰“疫”是一場大考。在這場大考中,我們看到了舉國上下齊心協力,更感受到了我們偉大民族、偉大政黨、偉大人民迸發出的磅礴力量。

偉大民族步伐鏗鏘、勢不可擋。“江河之所以能衝開絕壁奪隘而出,是因其積聚了千里奔湧、萬壑歸流的洪荒偉力。”歷史上,中華民族有力應變局、平風波、戰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機,歷經磨難、積累能量,迸發出勢不可擋的磅礴力量。如今疫情當前,我們有決心和魄力辦成大事、解決難事。伴隨著火神山、雷神山醫院開始收治病人,15家方艙醫院陸續啟動,各省醫療隊開赴武漢,武漢所有確診患者與疑似病例都將“應收盡收”。爭分奪秒與時間賽跑,“武漢會戰”已成為一場史無前例的超級行動。病毒阻隔不了愛,更阻隔不了一個民族的勇氣和信心,只要始終發揚偉大民族精神,齊心協力、共抗疫情,就沒有我們攻克不了的難關、克服不了的困難。

偉大政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黨和國家事業所取得的成就、所發生的變革,需要極大的政治勇氣和政治魄力,也需要精心謀劃和頑強毅力。歷史和現實一再表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疫情當前,我們正在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對於各級黨委和政府而言,就是要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對於相關部門而言,就是要明確責任分工,積極主動履職,抓好任務落實;對於黨員幹部而言,就是要以“為民之心”責己慮事,不忘對人民的熱忱、對初心的敬畏、對使命的擔當,用實實在在的落實成績單換取“政聲人去後,民意閒談中”的無愧結果。哪裡有疫情、有群眾,哪裡就有黨組織堅強有力的領導,哪裡就有無數黨員爭做先鋒模範,哪裡就一定會有人民期待的安全和幸福。

偉大人民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疫情發生以來,各行各業湧現出一個個抗疫奮戰的感人事蹟。他們中有“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的醫護人員,有“聞令而動,勇挑重擔,敢打硬仗”的人民子弟兵,有“24小時晝夜不停”的城市建設者,有深入抗疫現場及時發佈最新消息的新聞記者,有上門挨戶排查、不分晝夜守住大街小巷的基層志願者……他們深知一家不圓萬家圓,他們平凡中的堅韌、勇敢和擔當如細流匯成愛的江河。有人說:“有多少問題,就有多少解決問題的辦法。”正是這些血濃於水、手足相依的情感,展示了偉大的中國人民集腋成裘、共同抗疫的意志和力量。攜手同心、眾志成城,排除萬難、一往無前,我們必能克服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

當前,疫情防控工作到了最吃勁的關鍵階段,要毫不放鬆做好疫情防控重點工作,加強疫情特別嚴重或風險較大的地區防控。人民群眾的樁樁“小事”,都是國家的“大事”,辦好了小事,黨和國家的大事也能辦成。相信有偉大民族、偉大政黨、偉大人民,我們一定能奪取這場人民戰爭的偉大勝利。(高延)

2020年第4期《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時的講話》。文章指出,要做好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工作,統籌網上網下、國內國際、大事小事,更好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更好維護社會大局穩定。

疫阻擊戰開始以來,各地充分發揮融媒體中心優勢,組建全天候、全方位的宣傳矩陣。“群眾在哪裡呼喚,媒體就在哪裡發聲。”新聞媒體持續報道疫情防控工作動態,宣傳防護知識,讓主流聲音佔領輿論陣地,凝聚防控疫情的工作合力。

堅定戰勝疫情的信心。戰勝疫情,信心、決心來自方方面面,是把多方信息匯合,形成一條“鏈”,讓百姓從多角度直觀感受,有說服力。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三次召開會議,專題研究防控工作,主流媒體通過“一圖讀懂”“劃重點”等方式,把“乾貨”呈現到群眾面前;在武漢方艙醫院內,安靜看書的小夥子,認真複習準備考研的大學生,帶領大家跳健身舞的大媽們……主流媒體通過抖音、微博等社交平臺上傳遞暖心事。從另一面看,正是政府施政有方敢於擔當,才會有醫院內確診患者的樂觀堅強。媒體既“連天線”,也“接地氣”,信息透明,上下貫通,是增強信心、堅定決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斷壯大網絡正能量。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信心和決心,更多來自內心的強大。微博上有個話題——謝謝每個平凡的中國人。發佈不到48小時,閱讀即過億,不少人發佈自己拍攝或製作的一線人員堅守崗位的視頻。人民日報做成了“謝謝你,每一個平凡的中國人”系列海報,網友踴躍分享。從網友錄製的視頻,到主流媒體的海報傳播,使人振奮的正能量實現無縫對接,也就有更廣闊的傳播平臺。抖音上暖心事被頻頻轉發,微博上話題討論量不斷攀漲,網絡評論以多種媒介形式傳播,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無論是星光還是微火,匯聚在一起,就是熊熊燃燒的火炬,就是讓人暖心的正能量。為“逆行者”點贊、為“負重者”鼓勁,人心相連,網線相牽,網友們勠力同心集結成萬里神州抗擊疫情的“硬核”力量。

有效影響國際社會輿論。偉大的中國之所以能崛起,是因為英雄的中國人民從不畏懼困難。從“最美逆行”到全民戰“疫”,一條條信息被傳播到世界各地,“中國速度”全球讚譽、“中國力量”讓世界驚歎。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15日在德國慕尼黑表示,中國採取的從源頭上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措施令人鼓舞;近日,法國駐武漢總領事稱,武漢總領館開門辦公,除了為法國公民提供服務以外,還想表達對湖北和武漢的聲援,我們與武漢人民同在。一條條信息匯聚起來,就是讓世界對中國有全方位的認識和了解。中國的努力,不僅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同時也更加凝聚起中國人民的戰“疫”力量。

充分發揮主流媒體在戰“疫”中的“傳播器”“穩定器”作用。增強權威信息的發佈,源源不斷提供充滿正能量的優質產品,通過設置公共議題,進行信息收集和輿論引導,實現媒體與百姓的有效連接,讓“主流聲音”在戰“疫”中更強,讓更多暖人故事流動起來,我們一定能匯聚力量,打贏這場大仗、硬仗。(丁珂欣)

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既是一次大戰,也是一次大考。連日來,以重大項目對沖疫情影響,從推動經濟循環暢通和穩定持續發展“50條”,其中一個部分專門提出加快重大項目建設和投產進度;到發佈220個省級重大項目年度計劃投資5410億元,環環相扣、緊鑼密鼓的背後,是江蘇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推動全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堅定佈局。

突如其來的疫情“黑天鵝”,給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嚴峻考驗,但實現目標任務的信心不可動搖、幹勁不能鬆懈、步履不能停歇。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脫貧攻堅的決戰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即將實現,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新徵程即將開啟。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提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努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這一要求不僅體現了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信心和決心,體現了對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高度自信,也體現了對各級黨委政府領導水平和治理能力的擔當期許。

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重大項目是新經濟的領軍者、行業中的佼佼者,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壓艙石”、“強心劑”。面對仍然嚴峻的疫情形勢,在毫不放鬆做好疫情防控重點工作的同時,有序推動復產復工,積極推進重大產業項目、重大工程的建設和儲備力度,對於為疫情防控提供充足物資保障、為穩定經濟社會大局提供有力支撐具有重要意義。作為穩增長穩投資的有力支撐、調結構轉動能的關鍵載體、補短板惠民生的重要引擎,一個重大項目就是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一個重大項目便能釋放出強大的輻射帶動作用,拉動地區經濟蓬勃發展。可以說,抓好重大項目建設就抓住了統籌經濟發展的“牛鼻子”,對於落實“六穩”要求,完成全年目標任務至關重要。

舉網以綱,千目皆張。與往年相比,今年我省精心謀劃、系統推進的240個重大項目,緊扣國家戰略、堅持創新引領、聚力產業提升、聚焦補短板惠民生,涵蓋產業轉型、民生改善、生態環保、基礎設施功能完善、提升應急處置能力等方方面面,質態總體提升,結構趨於優化,新列項目大幅增多,體現了江蘇經濟的韌性和潛力。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大項目好項目讓人目不暇接,“早開工、早建成、早達效”,就能早一天加入全球化的“競技場”。在疫情防控最吃勁的關鍵階段,面對客觀存在的員工返崗難、物流運輸難、產業鏈配套難、企業防控難等各種困難,各級各地需迎難而上、精準施策,以責任擔當之勇、科學防控之智、統籌兼顧之謀、組織實施之能,進一步把工作抓實抓細抓落地,在大戰中踐行初心使命,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雙勝利。(孫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越是發生疫情,越要注意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江蘇省日前發出2020年度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工作通知,從規劃引導和管控、用地計劃保障、資金籌措與管理等6個方面,制定15條措施,為農民群眾“居有所安”按下“加速鍵”。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如期實現目標任務本來就有許多硬仗要打,再疊加此次疫情影響,要求更高、任務更重、難度更大。“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關心和重視的問題。農房改善工作既是民生任務,也是發展任務、政治任務,事關脫貧攻堅成效,事關全面小康成色,事關高質量發展大局。在此關鍵時期,要把握疫情防控和農房改善的重要“時間窗口”,努力克服疫情影響、加快推進農房改善工作,讓那些貧困地區群眾早日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越是面對重大考驗,越要做好民生保障。總體來說,經過近幾年的努力,農房改善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距離全面小康社會的要求,距離人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嚮往,還存在一定差距。改善農民群眾住房條件,不能孤立地就農村談農村、簡單地就農房改農房,而要堅持問題導向、加強統籌謀劃,順應群眾需求期待、順應城鎮化和鄉村發展規律,以系統性、差異化、針對性的規劃引導和配套措施,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確保高質量如期完成農房改善各項任務,在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同時,圓上困難群眾的“安居夢”。

“對涉及農民住房改善的縣(市、區)增減掛鉤計劃予以單列,並做到應保盡保”,“開通綠色審批通道,深化‘多審合一、多證合一‘改革,建立健全鄉村建設規劃許可制度,進一步優化審批許可流程,提高審批效率”……政策的傾斜和支持,對農房改善工作提供強勁動力。要用好政策紅利、強化規劃指導、優化路徑方法,統籌資金、土地、人力、建設、產業和治理各項工作,加強項目規劃設計和實施全過程的跟蹤管理,真正把農民群眾自願改善住房條件的積極性、主動性調動起來,全面提升農房改善工作質效。

疫情防控和農房改善要“兩手抓、兩手硬”。各地應分區分級、精準施策,根據疫情風險評估等級,科學確定項目復工開工計劃,精準制定項目建設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既要緊扣時間節點、搶抓施工進度,千方百計把耽擱的時間搶回來;又要穩紮穩打推進、確保建設品質,確保各項工作經得起群眾檢驗。“戰疫”“安居”雙線並行,織密織牢民生“保障網”,為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創造條件。(陳立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