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認的3大神童,智力超群卻遭天妒英才,沒有一人活過成年

中國公認的3大神童,智力超群卻遭天妒英才,沒有一人活過成年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臺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在大多數人的固有印象中,兒童應該是天真爛漫的代名詞,不事雕琢、渾然天成,他們身上似乎總會有無窮無盡的能量。

也正因為兒童代表著天真、活潑、不諳世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聽到一些大人拿"童言無忌"、"他還只是個孩子"來化解尷尬,用"你還小,這些道理你以後自然會明白的"來搪塞兒童。這些語境大家是否也曾經歷過呢?

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曾湧現出許許多多的奇人異事,其中便有三個神童的故事。

中國公認的3大神童,智力超群卻遭天妒英才,沒有一人活過成年

三人行,必有我師

孔子曾言"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而孔聖人也確實在踐行著這句名言。據史書記載,一年冬天孔子要去別地遊說講學,行至某地卻被一個小孩子擋住了去路。

原來那個孩子正在雪地上畫著畫,像是一座城池,孔子見城池畫得精緻,不忍心踏過,便想著從一旁繞過,結果這個孩子把手中樹枝一甩,對孔子說:"先生為何看著城門不走,卻要繞城而過呢?"

孔子笑著對孩子說:"城門太小,自己進不去。孩子表示城門若不讓人過,要城又有何用?"於是就用手中的樹枝在空中虛劃了一個大門,然後恭敬地對孔夫子說:"老先生,那座城畫好了,請您前行吧。"孔子見這孩子聰慧而不失淳樸,便邀其同行。

這個孩子就是項橐,當時年僅七歲的他常常辯得孔夫子啞口無言,孔子心生佩服,竟拜項橐為師,在當時傳為一段佳話。可項橐卻在12歲那年自盡而亡,背後的原因無從知曉。

中國公認的3大神童,智力超群卻遭天妒英才,沒有一人活過成年

另一位神童是戰國時期秦國名臣甘茂之孫,也是秦國著名的少年政治家——甘羅。他自幼便表現出異於常人的軍事天賦,十二歲那年便出使趙國,不費一兵一卒,便使秦國得到了十幾座城池。

甘羅小小年紀便拜入秦國大家呂不韋門下,後又因功獲得秦王的賞賜,卻也因名聲過盛,招致了不少嫉妒的目光,年少成名卻又暴斃而亡,恐是遭人迫害。

智意所及,若成人之智

如果說上面提到的兩位神童只是在某一領域表現出了驚人的天賦,那麼接下來筆者要介紹的這位真可謂是"全才"。

《三國志》中曾提到"少聰察岐嶷,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他就是曹操的愛子曹衝

相信大家都對"曹衝稱象"的故事耳熟能詳,筆者在此不再多加贅述,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曹衝當年只有五、六歲的年紀,還未曾真正入讀,對於物體的稱量標準自然是毫無概念,但他卻可以在眾人無計可施之時,巧用妙計測得了大象的重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父親的尷尬,著實值得稱讚。

中國公認的3大神童,智力超群卻遭天妒英才,沒有一人活過成年

曹衝的成人之智還體現在他敏銳的觀察力與極強的共情能力之上。當時國內事務繁重,嚴刑峻歷之風盛行。

一日一名管理倉庫的小吏看到曹操的馬鞍置於倉庫,正被老鼠啃齧,心中十分擔心,想要自首,卻又懼怕嚴刑拷打,猶豫不能自安。這時曹衝看到這位小吏臉上的惶恐神色,瞭解了一些情況之後,便對他說先等待三天,然後再去自首。

之後曹衝拿刀刺戳自己的上衣,營造出被啃齧過的狀態,假裝悶悶不樂,曹操見他這副模樣,便張口詢問,曹衝回答:"民間認為被老鼠咬了衣物,是不吉利的徵兆。"曹操說:"不必在意,這些說法只是民間的謠言罷了。"

兩天之後庫吏前來自首,曹操笑著說:"小兒的衣物穿在身上尚且被咬,何況是放在倉庫的一個馬鞍呢?"便將此時一笑置之。

曹衝的聰慧與博愛深受曹操的喜愛,甚至有讓曹衝繼承大業的打算。可惜曹衝在十三歲那年患了重病,不幸夭折,曹操為此傷心不已。

其實關於曹衝的死因在歷史上一直眾說紛紜,不過在筆者看來,"早慧易夭"著實令人惋惜,少年意氣風發,本該是成就一番大業的年紀,卻得到如此一個草草收場的結局,這真是神童的宿命嗎?

中國公認的3大神童,智力超群卻遭天妒英才,沒有一人活過成年

天生我材必有用

其實神童的故事不只存在於歷史記載中,在《中國詩詞大會》之中,也有一位少年一路過關斬將闖入總決賽,得到了"詩詞神童"的稱號。

在比賽中他不僅展示了驚人的詩詞儲備量,還有他那堅定的神情,穩健的颱風,都令筆者印象深刻,舉手投足,頗有大將之風,雖然最終離冠軍還有一步之遙,但他已向大眾證明了他的實力,也讓這個時代聽到了孩子的聲音。

反觀當下,許多家長總喜歡在孩子尚小的時候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激勵他們,彷佛這種比較會帶給他們孩子更大的潛力,可這種教育方法真的正確嗎?

且不說這種同齡人之間的比較會催生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使他們變得更加膽怯、自卑,而這些孩子的父母在說出這句話時,就已經犯了一個錯誤。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我們應該認識到每個人、每個兒童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身上總會有閃光點,也總會有不易察覺或一眼能看出的缺點,當你用一個個體的弱項去和另一個所謂強者作出比較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不會得到想要的答案了,為何要自找無趣呢?

中國公認的3大神童,智力超群卻遭天妒英才,沒有一人活過成年

確實現在的環境需要家長們為孩子做出十足的準備,沒有哪個家長願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的場景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補習班、興趣班,這難道就是當代兒童的宿命了嗎?

在筆者看來,孩子身上最寶貴的品質恰恰就是他們的天真與單純,不是每個孩子都有成為天才的潛質,但每個孩子身上都具備善良的品質,請不要讓這種善良,染上功利的色彩。

"傷仲永"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即使仲永身上揹負著"天才"的稱號,但如果不能得到一個良好的環境,最終也會"泯然眾人矣",請不要讓這種悲劇再度發生,尊重每個孩子的天性,要相信他也會有成為神童的可能。

"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孩子。不幸的是,其中記住這一點的並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