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心比心,社區志願者的苦與淚有誰知?

將心比心,社區志願者的苦與淚有誰知?

——武漢市民防辦文翔支援社區“防疫”日記

【4月5日】多雲

10時剛過,上了李師傅的的士,發現同事未接語音通話,隨即回撥說是有人要去天濟買藥。下車在小區大門口接過需求單,收了微信轉賬的200元。很快買到昨天結腸癌大姐需要的3盒希羅達,不過每盒貴了20塊。重症用藥前後花了不到十分鐘,兩個人在我前面。好藥師查詢結腸癌大姐的慢性病不在此拿藥,轉到天濟大藥房,她要的草藥或中成藥均不全,特別是一味草藥還有點小貴,1克3元,而一副藥就要20克。預付款的居民註明了需要量,可錢數實在不夠。突然看到店內貼著一張紙,原來“逢五”是會員日有優惠,難怪同事一再叮囑居民要求出示會員卡。如此“有備”,更不敢擅自做主墊付。連續幾天,其他藥房都很順利,而天濟卻總有多人排隊。臨近中午,重症患者家屬來取藥,記得是第二次給她家買藥。

下午結腸癌大姐來拿藥,草藥成藥沒買到倒沒太介意,想起又有什麼藥忘了把處方帶來。問了問母親當年的診治情況,她幽幽說了一句,我還只60多點。

近幾天來社區開證明的明顯多了,銀行取錢的,外出看病的。有個年輕的婦人的女兒不慎被硬物破了皮,要去打破傷風,範姐姐和我提出先用酒精消消毒,卻認為“這幾疼?”不曉得是不是缺乏常識還是在意“安全”,既然擔心破傷風,總要先簡易處理一下吧。有個小哥說是要去漢口看病,拿了證明走了,沒想到有小姐姐注意到他的顏值,“好帥啊”,舉例在理髮很難的時下,髮型還是如此有型。我說我的鼻子不好,他身上的香味好重。翻開記錄的身份證——哇,95後的。而小姐姐以為總有30了。議論起有人戴著口罩好看,摘下來倒不見得。小姐姐繼續,只談顏值好吧,這個時候談談好看不好看也是個調劑。這倒是的,也就是閒談吧。

4月8日武漢解除離漢通道管控,不少居民理解為小區(社區)“解封”,這方面的諮詢也多了,主要還是理解方面的問題,對於解釋基本上都能接受。接到幾個老人打到社區的電話,問10元愛心菜什麼時候可以送過去。恰好聽到志願者打電話表達的意思,告訴他們只是瞭解一下需求情況,不一定有,如果有會根據情況送菜或通知領菜。

將心比心,社區志願者的苦與淚有誰知?

下午關於“藥”的話題卻引發公論。一婦人年紀也就60上下,問買藥,告訴她如果有特殊需求,可以自行購買,不料卻說了一句,女兒說不要出去不安全。我立時有些不爽了,在場聽到的志願者也多有不平之聲。有這種想法的人估計不是一個幾個,但說出來總要經過大腦吧,不是說志願者不該怎麼樣,但不至於拼了性命為某個人吧?保留有網格群的聊天記錄,這位居民這樣留言“誰家沒兒沒女的 如果自己兒女哪裡捨得他們在外面冒那麼大的風險!所以心裡很感激 網格員為我們做的事情!感恩啊!”不需要感恩,大家總要有平等心吧,說聲謝謝應該是可以接受的。

接下來的更是可氣。有個男的說是通知來取藥,肯定不是我經手的(社區附近買藥是小蔡姐姐負責),請他等下。雖然有些不耐,還是說轉下不想上樓又下來。過了一會又到後門,還是沒等到他的藥。稍稍過去兩三分鐘,小蔡姐姐拎著一包進來了,就是這個,排了差不多兩個小時的隊。男人走後,她說買的是保健藥,而且不是一回了。我說這就不應該給他買。記得前幾天在老百姓大藥房碰到一婦人問有沒有燕窩賣,店員出來給她介紹有8種,有的可以進醫保。對比人家,好歹是自己排隊。不知道今天這個事能否算作“公器私用”?非常時期必要的剋制還是需要的。

將心比心,社區志願者的苦與淚有誰知?

有老鄉網格員下午去街裡開會,回來時即開始打電話,抽查幾個社區交叉格式高齡老人領取高齡津貼的情況。下班了,社區副書記和她分頭打電話,我因為借用社區電腦處理點公事,問我能不能幫忙。想到應該時間不長,加上看到我“老鄉”叫得親熱,也就答應了。給我叫了外賣,真是不好意思。電話通了,自報身份街道工作人員,詢問身體情況,是否住在登記地址,津貼是否領取。我打了60多個電話,除去吃飯時間,竟然超過3小時。今天才知道90歲以上的高齡津貼是每月200元,80歲以上則為100元。本人通話的不多,90歲檔的有位老太太聽聲音精氣神不錯,回答問題更是提高了音量。家屬對領取情況大多掌握,個別的問明後回電話告知情況。信息溝通不及時的原因吧,有幾位老人已在去年去世,沒有標識出來,應該是“白喜事”,家屬反映都還正常。有的登記將爹爹婆婆分開了。今年去世的有位家屬接的電話,聽了問話,態度感覺有些煩,你們的信息也太慢了吧。老人已因新冠肺炎去世。有個去年剛開始領取津貼的老頭,通話的主題卻是要我跟社區反映沒有口罩了,你跟我解決了真的是謝謝。整個電話打完了,他打電話過來,詢問是不是要取消津貼?現在都在談“大數據”“雲數據”的應用,但沒有基礎信息的上報填報,也是難為無米之炊吧。怎麼樣做到信息及時準確上報,除了責任心還應該有其他路徑。

將心比心,社區志願者的苦與淚有誰知?


將心比心,社區志願者的苦與淚有誰知?


到地鐵站已是22時,下一班地鐵還要9分鐘。非高峰班次的間隔將近20分鐘。站臺四顧,竟然就我一個人。過了兩三分鐘,多了7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