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青奧藝術燈VS南京夫子廟燈,哪個更好看!

南京青奧藝術燈VS南京夫子廟燈,哪個更好看!

從2019年12月27日開幕,至2020年1月12日首輪展演結束,南京青奧藝術燈會已累計吸引客流超過30萬人次。

對於中國人而言,時間是個永恆的話題。子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金縷衣》勸告:“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無論是晝夜更替,還是四季輪迴,中國人對時間的理解早已內化成一套哲學體系——通過一篇篇傷春悲秋的詩文歌賦,寫進中國人的性格底色裡,並在反覆詠歎中,加深記憶,重塑中國人的文化屬性和精神世界。


在緩慢流逝的歷史長河裡,空間和時間向來是對孿生兄弟。漢語中,宇宙一詞指向的就是時空。宇代表上下四方、天地六合,即所有空間;宙代表古往今來,即所有時間。中國古人習慣將宇宙同個人悲喜聯繫起來,於是才有了王右軍曲水流觴慨嘆的“仰觀宇宙,俯察品類”。在中國人眼裡,時間的內涵是具象的,表現是豐富的,形式是不拘的,情感是飽滿的。


南京青奧藝術燈VS南京夫子廟燈,哪個更好看!


如果說時間是星河翻轉的禮物,那麼節氣是時間流淌的痕跡,節日則是經年勞累後的一場安頓。作為比節氣還要少的節日,因其稀有性,最能體現時間的刻度。每年的農曆春節至元宵節期間,南京夫子廟一帶燈火璀璨、溢彩流芳,素有“天下第一燈會”“秦淮燈綵甲天下”之稱的秦淮燈會總是人流如織。這是南京城在一整年時間裡最為熱鬧紅火的時候,當然這也是傳統文化傳承延續至今的一種表現。


同傳統的秦淮燈會有所不同,時間賦予了燈會新的表現形式——南京河西青奧文化超軸線上亮起了一個以“青春時尚、國際範兒”為特色的青奧藝術燈會。南京作為“我們的節日”——傳統節日振興工程全國重點城市之一,此次將青奧藝術燈會打造成南京市民迎新春的新民俗,希冀通過獨特的表達形式,對傳統文化賦予創新內涵。一古一今,一東一西,亦可看作對傳統節日及民俗文化的一次初心回望與呼應。


南京青奧藝術燈VS南京夫子廟燈,哪個更好看!


今年的青奧藝術燈會主題是“傾城光影,璀璨建鄴”,共由“燈、展、演”三個部分組成。作為南京青奧燈會的核心項目,“時間塔”從誕生之日起就俘獲了眾人期許的目光。它從設計到落地,堪稱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用南京青奧藝術燈會聯合總策劃王小蘭的話說,這是一個在規定期限內完成的極限挑戰,“我們把所有壓力都攬在身上,對外界提出的所有嚴苛要求,都會極力滿足。這對我個人以及團隊而言,是一次高難度挑戰,但我們相信可以順利如期完成。因為挑戰總是有難度的,沒有難度的挑戰,也就不稱之為挑戰了”。



一個“剝削自己”剝削得很狠的人,碰上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再匹配一支高效有力的隊伍給予全力配合,強強聯合,結果總是不會太難看。26天倒計時,上百次試驗,在王小蘭看來,回首往事,不過是虛驚一場。高壓傾覆之際,往往也正孕育著脫胎換骨的契機。用她的話說:“當你創作一樣作品的時候,必然全力以赴。”


脫離時間的哲學範疇,“時間塔”本質其實是一個“時間為媒,光影為介,藝術為質”的作品。它的外形猶如一盞徐徐打開的宮燈、一朵漸漸盛開的蓮花,走近觀看,又如一組巨型桃花扇面。繞其一週,一步一景,移步換景,光影流動,猶如步入古典園林。亭臺樓榭,雲影天光,一一映入眼簾,傾瀉流照,美不勝收。


燈塔的核心創意來自跨界藝術家冰逸在2019年創作的同名長詩。詩中描述了生命之塔和時光之塔的光輝景象:“時間把空間放進一個環裡,放進一眼井裡,輕輕地用筆摺疊。在一個維度和另外一個維度之間,騰挪轉錯,緩緩漂移……凡是有指紋的地方,無一處靈魂不在種植時間。”該項目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的由28塊巨屏聯動組成的集多媒體、建築、燈光、歌劇、繪畫、崑曲、基因學、考古學等多學科互動的跨媒介項目。


在藝術家眼裡,“時間塔”彷彿一個來自遠古的神秘晶體,在夜空中發散著神秘的氣息。當城市心跳展開,神秘的道路和樓宇構成城市的血管和細胞。在無限粒子化的瞬間,遠古的星塵出現了奇妙的發光體。在多維時空穿梭的光子流和粒子流中,探索時間和光的詩性體驗與哲學命題。


在探索宇宙和生命奧秘的同時,“時間塔”也聚焦城市。全世界最古老的花朵化石,可追溯至1.74億年前,因在南京被發現,而被稱作“南京花”。“時間塔”上的“南京花”意象,融合了莫愁湖鳶尾園中蓮花和鳶尾的視覺記憶。當這些用混合基因創造出來的遠古植物在夜空中萬花怒放,一個全新的人類經驗出現了:蘊藏在每一粒星塵、每一個發光體,以及每一種植物基因中的時空律動,都以此為基礎來闡釋宇宙萬物中深藏的愛與智慧。


南京青奧藝術燈VS南京夫子廟燈,哪個更好看!


“‘時間塔’是送給南京的禮物,是專門為南京定製的,是屬於這座城市的獨有記憶。”冰逸介紹。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南京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文學之都”稱號。青奧藝術燈會同“世界文學之都”一同入選2019年度10件“南京禮物”,同時入選的還有高曉松的“曉書館”、葉兆言的《南京傳》、復刻重刊的《十竹齋箋譜》、“源·流:99件文物裡的南京”展覽等。


南京人看似“慵懶遲鈍”,實則不然,他們骨子裡浪漫至極。就連“南京禮物”本身,也都充滿了夢幻感。為了慶祝南京2028年迎來2500週歲生日,南京人做了一場歷時10年的準備——從2019年開始,每年準備10件禮物,到2028年,預計籌集100件禮物為南京慶生。時間之長、跨度之久、範圍之廣、涉界之眾,這一舉措本身就有點行為藝術的味道。如果非要探究行為本身的合理性,那就是對這座城市愛得深沉。


在激活青奧遺產、展現街區活力、讓藝術介入公共生活方面,青奧藝術燈會和24小時美術館可以說是成功的,其具有的社會價值和驅動能量不可小覷。當被問及藝術燈會今後是否依然會辦下去時,王小蘭給出了肯定的答覆。她說:“南京建鄴在打造文化品牌舉措上有著長遠規劃和目標,尤其是當燈會已經成為‘南京禮物’,今後只會越辦越好。”古往今來,即便燈會的形式在變,人們對光與溫暖的期待不會變。時間承載了人類對智慧、創造和革新的渴望,而燈會則盛滿了人們對新年、團圓和溫暖的期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