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青奥艺术灯VS南京夫子庙灯,哪个更好看!

南京青奥艺术灯VS南京夫子庙灯,哪个更好看!

从2019年12月27日开幕,至2020年1月12日首轮展演结束,南京青奥艺术灯会已累计吸引客流超过30万人次。

对于中国人而言,时间是个永恒的话题。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金缕衣》劝告:“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无论是昼夜更替,还是四季轮回,中国人对时间的理解早已内化成一套哲学体系——通过一篇篇伤春悲秋的诗文歌赋,写进中国人的性格底色里,并在反复咏叹中,加深记忆,重塑中国人的文化属性和精神世界。


在缓慢流逝的历史长河里,空间和时间向来是对孪生兄弟。汉语中,宇宙一词指向的就是时空。宇代表上下四方、天地六合,即所有空间;宙代表古往今来,即所有时间。中国古人习惯将宇宙同个人悲喜联系起来,于是才有了王右军曲水流觞慨叹的“仰观宇宙,俯察品类”。在中国人眼里,时间的内涵是具象的,表现是丰富的,形式是不拘的,情感是饱满的。


南京青奥艺术灯VS南京夫子庙灯,哪个更好看!


如果说时间是星河翻转的礼物,那么节气是时间流淌的痕迹,节日则是经年劳累后的一场安顿。作为比节气还要少的节日,因其稀有性,最能体现时间的刻度。每年的农历春节至元宵节期间,南京夫子庙一带灯火璀璨、溢彩流芳,素有“天下第一灯会”“秦淮灯彩甲天下”之称的秦淮灯会总是人流如织。这是南京城在一整年时间里最为热闹红火的时候,当然这也是传统文化传承延续至今的一种表现。


同传统的秦淮灯会有所不同,时间赋予了灯会新的表现形式——南京河西青奥文化超轴线上亮起了一个以“青春时尚、国际范儿”为特色的青奥艺术灯会。南京作为“我们的节日”——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全国重点城市之一,此次将青奥艺术灯会打造成南京市民迎新春的新民俗,希冀通过独特的表达形式,对传统文化赋予创新内涵。一古一今,一东一西,亦可看作对传统节日及民俗文化的一次初心回望与呼应。


南京青奥艺术灯VS南京夫子庙灯,哪个更好看!


今年的青奥艺术灯会主题是“倾城光影,璀璨建邺”,共由“灯、展、演”三个部分组成。作为南京青奥灯会的核心项目,“时间塔”从诞生之日起就俘获了众人期许的目光。它从设计到落地,堪称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用南京青奥艺术灯会联合总策划王小兰的话说,这是一个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的极限挑战,“我们把所有压力都揽在身上,对外界提出的所有严苛要求,都会极力满足。这对我个人以及团队而言,是一次高难度挑战,但我们相信可以顺利如期完成。因为挑战总是有难度的,没有难度的挑战,也就不称之为挑战了”。



一个“剥削自己”剥削得很狠的人,碰上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再匹配一支高效有力的队伍给予全力配合,强强联合,结果总是不会太难看。26天倒计时,上百次试验,在王小兰看来,回首往事,不过是虚惊一场。高压倾覆之际,往往也正孕育着脱胎换骨的契机。用她的话说:“当你创作一样作品的时候,必然全力以赴。”


脱离时间的哲学范畴,“时间塔”本质其实是一个“时间为媒,光影为介,艺术为质”的作品。它的外形犹如一盏徐徐打开的宫灯、一朵渐渐盛开的莲花,走近观看,又如一组巨型桃花扇面。绕其一周,一步一景,移步换景,光影流动,犹如步入古典园林。亭台楼榭,云影天光,一一映入眼帘,倾泻流照,美不胜收。


灯塔的核心创意来自跨界艺术家冰逸在2019年创作的同名长诗。诗中描述了生命之塔和时光之塔的光辉景象:“时间把空间放进一个环里,放进一眼井里,轻轻地用笔折叠。在一个维度和另外一个维度之间,腾挪转错,缓缓漂移……凡是有指纹的地方,无一处灵魂不在种植时间。”该项目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由28块巨屏联动组成的集多媒体、建筑、灯光、歌剧、绘画、昆曲、基因学、考古学等多学科互动的跨媒介项目。


在艺术家眼里,“时间塔”仿佛一个来自远古的神秘晶体,在夜空中发散着神秘的气息。当城市心跳展开,神秘的道路和楼宇构成城市的血管和细胞。在无限粒子化的瞬间,远古的星尘出现了奇妙的发光体。在多维时空穿梭的光子流和粒子流中,探索时间和光的诗性体验与哲学命题。


在探索宇宙和生命奥秘的同时,“时间塔”也聚焦城市。全世界最古老的花朵化石,可追溯至1.74亿年前,因在南京被发现,而被称作“南京花”。“时间塔”上的“南京花”意象,融合了莫愁湖鸢尾园中莲花和鸢尾的视觉记忆。当这些用混合基因创造出来的远古植物在夜空中万花怒放,一个全新的人类经验出现了:蕴藏在每一粒星尘、每一个发光体,以及每一种植物基因中的时空律动,都以此为基础来阐释宇宙万物中深藏的爱与智慧。


南京青奥艺术灯VS南京夫子庙灯,哪个更好看!


“‘时间塔’是送给南京的礼物,是专门为南京定制的,是属于这座城市的独有记忆。”冰逸介绍。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南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学之都”称号。青奥艺术灯会同“世界文学之都”一同入选2019年度10件“南京礼物”,同时入选的还有高晓松的“晓书馆”、叶兆言的《南京传》、复刻重刊的《十竹斋笺谱》、“源·流:99件文物里的南京”展览等。


南京人看似“慵懒迟钝”,实则不然,他们骨子里浪漫至极。就连“南京礼物”本身,也都充满了梦幻感。为了庆祝南京2028年迎来2500周岁生日,南京人做了一场历时10年的准备——从2019年开始,每年准备10件礼物,到2028年,预计筹集100件礼物为南京庆生。时间之长、跨度之久、范围之广、涉界之众,这一举措本身就有点行为艺术的味道。如果非要探究行为本身的合理性,那就是对这座城市爱得深沉。


在激活青奥遗产、展现街区活力、让艺术介入公共生活方面,青奥艺术灯会和24小时美术馆可以说是成功的,其具有的社会价值和驱动能量不可小觑。当被问及艺术灯会今后是否依然会办下去时,王小兰给出了肯定的答复。她说:“南京建邺在打造文化品牌举措上有着长远规划和目标,尤其是当灯会已经成为‘南京礼物’,今后只会越办越好。”古往今来,即便灯会的形式在变,人们对光与温暖的期待不会变。时间承载了人类对智慧、创造和革新的渴望,而灯会则盛满了人们对新年、团圆和温暖的期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