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優化營商環境出實招:審批流程少,收費低,效率快,服務優

近日,西安市印發《西安市優化營商環境推進大項目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以下簡稱《方案》),聚焦

“審批項目最少、收費標準最低、辦事效率最快、服務水平最優”工作目標,以優化營商環境推進重大項目建設為突破口,促進西安經濟社會實現追趕超越高質量發展。

到2022年達成“四最”目標 實現“一網通辦”

根據《方案》,2020年,以全面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為突破口,聚焦制約重大項目建設的突出問題,著力補齊短板弱項,將政府投資類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壓縮至90個工作日內、社會投資類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壓縮至50個工作日內,市、區兩級80%以上的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網通辦”、“四最”營商環境政策措施體系基本建立。

2021年,以建立重大項目建設全生命週期服務體系為著力點,進一步提升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效率,持續優化要素保障水平,推動項目建設領域營商環境指標在全國達到先進水平,市、區兩級90%以上的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網通辦”、“四最”營商環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到2022年,以全面達成“四最”目標為重點,進一步健全完善重大項目建設全生命週期服務體系,促進各類資源要素向重大項目傾斜,市、區兩級100%的非涉密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網通辦”,全面提升營商環境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水平。

抓好十項主要任務 做出營商環境“西安經驗”

根據《方案》安排,我市各部門將從十項主要任務著手,著力破解制約重大項目建設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

任務一:著力打通制約項目建設關鍵環節

加快項目建設前期手續辦理。其中包括開通重大項目審批“綠色通道”,推動項目建設“規劃選址、環評、能評”並聯審批,針對項目情況推行“整鏈條”式辦理。推進重大項目早落地、早建設、早投產。

促進招標投標市場公平競爭。消除在招投標過程中對不同所有制企業設置的各類不合格限制和壁壘。

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統一審批流程、精簡審批環節;統一信息數據平臺,強化信息共享和互聯互通;統一審批管理體系和監管方式。

提高項目竣工驗收效率。實現竣工驗收“一口受理、並聯推進、一口出件”。

任務二:切實加強項目要素保障

提升土地供給效率;提升獲得用水、用電、用氣和信貸的便利度。其中,要進一步建立完善“互聯網+”用水報裝系統和繳費平臺;供電企業要提供一站式服務,精簡申請材料;對居民小區報建用戶,由燃氣公司協助辦理行政審批事項,不收取中介費和服務費;搭建線下線上融資對接制度,鼓勵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

強化勞動力供給服務,加緊緊缺人才的培養,針對性開展人才引進專項活動等。

任務三:進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推動企業開辦智能化。優化完善“24小時智能辦理系統”功能,實現辦理營業執照1個工作日內辦結;推動電子營業執照跨區域、跨行業、跨應用領域。

推進企業註銷便利化改革。完善“企業註銷便利化一網服務平臺”功能,通過市場監管、稅務、商務、海關等部門數據信息共享,同步指引,實現企業註銷“一網服務”。

深入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實現“證照分離”全覆蓋,切實解決“准入不準營”問題。

任務四:不斷加強事中事後監管

進一步規範執法監管行為。建設“互聯網+監管”系統,實現與國家省級平臺的信息共享交換。

推行跨部門聯合監管,實現全市市場監管領域各部門“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領域覆蓋、全流程整合、常態化開展。

加強失信懲戒。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工作機制。

探索推行包容審慎監管。探索實行“包容期”管理運用柔性監管方式,積極引導和督促企業誠信守法經營。

規範重點領域監管執法行為。圍繞事關企業發展的市場監管、生態環境、文化、交通運輸、農業等5個領域,有效治理多頭檢查、重複檢查等干擾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的問題。

任務五:持續擴大對外開放水平

推動跨境貿易更加便捷。進一步豐富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服務功能;優化通關流程,實現口岸作業全流程無紙化,非查驗貨物抵達口岸後即可放行提離,到2022年整體通關時間壓縮一半;通過推進關稅保證保險改革,實現“先放行後繳稅”;通過降低港口相關收費標準、規範口岸經營企業服務收費等,進一步降低跨境貿易成本。

推動開放大通道不斷拓展。持續完善國際港務區港口、鐵路樞紐、公路樞紐和國際多式聯運四大功能,依託中歐班列“長安號”,全力打造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啟動“數字化長安號”建設,實現中歐班列“長安號”高質量、市場化、可持續開行,使西安港成為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的重要抓手;充分發揮西鹹新區空港新城國家級的臨空經濟示範區和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創新示範先行區政策優勢,建設以西安為中心,輻射西北、面向西南的跨境電商分撥集散中心,打造具有臨空特色的跨境電商產業聚集區。

著力提升投資便利化水平。全面落實《外商投資法》,積極吸引更多外商投資。鼓勵自貿區先行先試,在全市率先形成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任務六:著力降低企業生產經營負擔

持續降低企業運營成本,落實各項減稅降費政策;切實降低行政事業性收費標準;有效壓減行政審批中介服務收費等。

任務七:持續優化政務服務水平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梳理公佈政務服務事項清單,逐年精簡市級政務服務事項,確保在國家中心城市和副省級城市中審批項目最少。

加快“一網、一門、一次”建設。全力打造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政務服務體系;加快建設國家、省、市三級互聯的網上政務服務平臺體系,加大“一網通辦”事項開發力度;持續優化“i西安”政務服務App功能,爭取更多便民服務事項實現掌上辦理。加快“15分鐘政務服務便民圈”建設,讓更多群眾實現身邊事身邊辦。在市區兩級政務大廳全面開設重大項目建設審批“綠色通道”。

提升不動產登記效率。通過部門信息共享集成,減少登記申請材料數量;建立不動產網上(掌上)登記中心;推行電子證照、自助辦理模式。

優化納稅服務水平。實現70%以上涉稅事項一次辦結。

任務八:夯實營商環境法治基石

加大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保護力度。探索建立中小投資者綜合保護機制。

大力促進知識產權創造、保護與運用。加快推進“互聯網+知識產權”維權保護,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交易市場。

大力提升“執行合同”水平。推動一網貫通全程多項業務的“智慧訴訟服務”新模式。

不斷提高破產案件審判質效;堅持破壞營商環境犯罪“零容忍”;積極構建優化營商環境法治保障共同體等。

任務九:強化公共服務保障

大力建設教育強市。全面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全市未來3年新建、改擴建430所中小學幼兒園,新增38.95萬個學位。深入推進“名校+”“名師+”“名校長+”工程,促進全域薄弱學校教學質量提升。

進一步強化醫療保障。加快市重點醫療機構與基層衛生機構建設,加強醫療隊伍人才引進與培育。穩步推進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工作,為我市參保人員提供更加便捷的備案服務。

積極推進人才隊伍建設及科技創新。到2022年,形成國內一流的政策支持體系、創業創新平臺和產業發展環境,把西安打造成創新創業活躍、海內外人才嚮往匯聚的人才高地和科創中心。力爭用3年時間,引進培養國內外頂尖人才100名、國家級領軍人才400名,地方級領軍人才1000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700家。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加快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建設;深化創新創業改革,推動“雙創”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任務十:完善營商環境工作體制機制

加強營商環境工作組織領導;建立營商環境合作共建機制;建立企業參與政策制定機制;建立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完善營商環境投訴處置機制,實現營商環境訴求快速多渠道和24小時受理,讓企業最大程度感受到在西安投資的優質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