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黃曉明

「普通人」黃曉明

和平主義者


幾次溝通後,黃曉明的工作人員回覆說採訪時長可以延長些。晚上9點多,他剛剛結束新戲夜戲的拍攝,採訪結束回到酒店還有別的工作要完成,為了給記者多留出一些時間,只能壓縮自己的休息時間。

這件事發生黃曉明身上並不稀奇。在認識他的人裡,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他很和氣很客氣,特別會照顧人。他確實太在意別人的感受,對於別人的請求,通常情況下都不善於拒絕。

在更早些的時候,他出演的作品和角色在觀眾看來已經喪失了可信度,外界公然稱其為爛片,他本人也陷在表演的怪圈裡。為什麼要接這些戲?黃曉明到底發生了什麼要選這些劇本?

行業裡有消息傳出,一部分原因是爛片沒人接手,找到黃曉明時他無法拒絕邀約,抹不開面子就演了許多「人情作品」。

他不否認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但卻覺得更多的問題是出在自己身上,「所謂的不將就的時候,我太在意別人的感受。有一些可能堅持一下就能夠做好的事,我可能就覺得算了,人家也不容易,那就這樣吧。」


「普通人」黃曉明


就這樣吧、算了吧,不一定是貶義詞,但有時候卻代表著息事寧人,不願意挑起爭端,像個和平主義者。很多時候黃曉明已經習慣了這樣的自己。

「可如果我要求更高一點,其實明明還可以會更好的。」他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但也並沒有真的去按下那個暫停鍵。他成了旁人消費自己的幫兇。

「普通人」黃曉明


1977年,在山東青島一個普通工人家庭,普通小孩黃曉明出生。他是家裡的長子、長孫、長外孫。長於這個儒家文化昌盛的地方,他的成長過程也遵循了強烈的道德感,毫不誇張地說,他被賦予的是一整個族群的希冀。從小就被灌輸要照顧家裡的小字輩,要成為弟弟們的榜樣,要有老大的擔當,要變得強大。

一連串的要求之下,黃曉明身不由己,他必須成為完美無瑕的好人。最令人遺憾的是,他早已習慣成自然。

這基本上伴隨且貫穿了他的處世處事的方式,包括入行後成為頂級藝人的軌跡。


「普通人」黃曉明


跟徐崢一起吃飯,中途有事需要他去處理,當然這個事並不是十萬火急,但他不願意讓別人失望,立刻就會去想解決的辦法。但另一邊在場其他人的感受他也會想辦法顧及到,爭取所有人都能夠開開心心。


徐崢當時就說,「這就是黃曉明,永遠都不變」。不變的意思是,黃曉明就是這麼傻。

陳礪志在半年前跟黃曉明說過幾句話,「曉明你真的不能老對所有人好,你對所有人好就是不好,你要記得,一碗米養恩人,一斗米養仇人。」一語道破真相。

做一個好人的代價是失去自我,長久做一個好人的代價則是越來越累,越來越難。人面、場面、情面,人生最難吃好的這三碗麵之間,他要懂進退,知方寸,可想而知。

「我挺討厭自己這樣子的,我有時候特別恨自己」,黃曉明語氣篤定,「這樣特別不好,我真不想成為這樣的人。」


「普通人」黃曉明


「壞人」與「好人」

在藝人這個行當裡,黃曉明的情感色彩過於濃郁,不能有節制的輸出,有時候就顯得格外不合時宜。

譬如《中餐廳》裡大家看到並群嘲的那個他。

那檔綜藝裡,20多天的素材量最終被挑選剪輯為12小時,節目呈現了尖銳的矛盾衝突,幾乎大半出自黃曉明,或者和他有關。

楊紫手受傷之後他著急送她去醫院,當時就說「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以及林大廚冰箱事件。毫無徵兆遭到嘲諷的同時,他在節目裡的話語體系以驚人的速度出圈。

事後,黃曉明在微博搞起了在線送冰箱的抽獎活動,參與人數超5萬,評論區網友爭相模仿他,手機滑好幾下都是「別鬧了,聽我的,冰箱送我」此類留言。

再次問起這些,所有的細節他都記得很清晰,但最後也只是略顯無奈的感慨,「楊紫手受傷,當時當刻我真是一個爸媽思維,其實也是出於好心,但是結果沒想到就變成了被群嘲的話」。

「其實在做中餐廳的過程,我不知道我曾經有過比較嚴厲的時刻,但是我不覺得嚴厲是不對的」,黃曉明回憶,「一個團隊裡邊總是要有人來承擔責任,不管他的這個決定是錯還是對的,總是他要自己來承擔這個責任」。

情願充當「壞人」的結果所有人都看到了。


輿論依舊對他並不友善。他毫無反擊之力,被逼到最罅隙時也只是雙手捂住耳朵。幾乎退無可退。


「普通人」黃曉明


同樣是帶領團隊,黃曉明不覺得對自己的工作室而言,他是一個好的管理者。

「我這個人太心軟了,心軟的人是不能做一個好的管理者。我太容易就算了,這事就算了」,很多時候,處於被動位置的那個人是他。但需要注意的是,司機和助理在他身邊的時間已經很多年,高山低谷一直在其左右。

順著這一點,可以溯源到他做公益和慈善的起源。「我一看那些人我就覺得他們太可憐了,我是不是應該幫幫他們?」


從2004年算起,黃曉明投身這個事業已經16年時間了。在這個分支中,他提供幫助的方向有關愛空巢老人、獎勵好人好事、支持大學生創業等,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的慈善經常做的雜亂無章」。


16年間他和團隊更多的是哪裡需要幫助就往哪裡使勁,並沒有明顯的形成事業體系。


如果僅從影響力和商業角度考慮,他知道自己在佈局上的失誤,「我知道就是做的太散了,所以很多人都記不住,就忘了。」

「普通人」黃曉明


慈善部分的工作人員站在另一個角度經常勸他,「老闆咱們只做一樣,其他的你就忍心就算了」,黃曉明的態度很堅決,「不行,我就要做,我就是我,做一個不一樣的我不行嗎。」

面對這種事情,大家的勸說通常無果,「我看到的儘量去幫,別想那麼多,有時候想多好累啊。」

但我們好奇的是,這麼多年了,即便已經被攻擊過很多次了,被需要還依舊是他的常態嗎,黃曉明無奈,「其實我就是喜歡幫別人」。

你看,還是大家熟悉的口吻,還是大家熟悉的曉明哥。

最終他還是選擇做一個好人,累嗎?「做一個好人比做個壞人更累,真的好累好累」,但黃曉明沒有別的選擇了。

「普通人」黃曉明


自證


毫無疑問,即便處在名利場頂尖位置,黃曉明也是網絡暴力的受害者。

如果仔細去回看他既往的經歷,可以發現他遭受到的調侃和群嘲是持續且多種多樣的,火力並不亞於當紅頂流。如果要在這眾多的嘲笑聲中非要找到一個對他而言最致命的傷,那麼應該是被別人提了無數遍的油膩。但關於這一點,他也鮮少自辯。

黃曉明在暗處使勁,試圖悄然用戲說話。

他的「自證史」簡直像是一部標準的勵志電影,角色時而讓大家眼前一亮,忽而一個不注意又跌進了口碑的深淵,走鋼索一樣時刻提著一口氣。


「我沒有那麼高大上,就是一個跌倒了會知道開開心心爬起來再繼續往前衝,大不了再跌倒一次再衝,這樣子的人」。

「普通人」黃曉明


大概是從2017年開始逐漸步入正軌,往後狀態基本持穩定態勢。一直到《鬢邊不是海棠紅》迎來久違的小高峰。

程鳳台讓黃曉明感同身受,這裡要注意的是感同身受,不是相似,不是有相似之處。他心疼戲裡的他。他們都看過世界是什麼樣子的,「人生應該很強大」。

劇中黃曉明有一段獨白,戲詞是「人活著就是身不由己,就是孤獨,就是求而不得」,他替程鳳台哭的難自已,觀眾給出的反饋是演員黃曉明回來了,清一色的好評。

他怎麼看待這個說法?「我所有的反應都是真實的和真誠的,我是真的想成了自己。」

「普通人」黃曉明


朋友們看完《鬢邊不是海棠紅》給他發來信息,「我發現二爺在笑的時候,其實內心是孤獨的,是難過的」,好巧不巧,私下裡也有人問過他「曉明哥為什麼看你在笑的時候,總覺得你似乎不是那麼的開心」。

或者說黃曉明跟程鳳台的處境挺像的,大家都以為他是萬能的。即便在最低谷的那段時間,也沒人能更進一步理解他。

「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來說,我會覺得你什麼都有了,你有什麼好孤獨的,什麼好身不由己,求而不得的,你比別人很輕易的得到了很多東西」,他冷靜的說。

黃曉明不否認自己得到的榮耀與光芒,但是「高處不勝寒」。這個高處是外界對他的期盼,並且最好他可以待得更長久一些。

自我意志再次被無限壓縮,「要做出很多不得已的選擇,但是你即便付出,也不一定能夠成為你想要成為的那個人。往往只能成為你命運中的人,還得在這個命運當中苦苦的掙扎。」

沒有別的辦法了,黃曉明必須學會自我消解。「心態不好你是無法在娛樂圈混下去的」,他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把自己做成表情包發在社交平臺上,開始主動學別人開起了自己的玩笑,他嘗試“正確”的自拍方式。

入行20多年後,他才開始笨拙的學習如何做公眾人物。

「普通人」黃曉明


謝謝

2017年黃曉明剛滿40歲,如果不惑之年的他開始重新開闢一條新航線,那再早些時候的那些角色是什麼情況?沒有邊緣感,無法總結具體的戲路,也不能從中觀察出表演路徑。

「可能之前內心總是會有一些不甘心吧,老是想嘗試一些自己沒有演過的角色,但並不太合適」,他回憶。

事實上,黃曉明對自己的要求是,要給外界呈現一個不斷尋求突破的演員的樣子。《大漢天子》之後一直沒有再演過皇帝,《新上海灘》之後也沒有重複許文強這類角色,《風聲》中演了一個日本軍官。

但間或還有其他被批評的很嚴厲的角色。現在站在43歲的關頭回看,黃曉明才意識到「人往往有時候是不瞭解自己的,抑或是一些所謂的固執和不服輸會害了自己」。

他看似四平八穩的性格中時常會有這樣倔強的因子跳出來,「我屬於那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人」,這給他既定的生活或者製造一些驚喜,或者是麻煩。

成敗的幾率五五開,算是他的一種反抗與叛逆。總歸還有一半的可能。

日本軍官武田就是成功的那一半。黃曉明還記得拍《風聲》的那一年,不管換什麼衣服,他的口袋裡永遠帶著一個小本,上面寫著所有的日文臺詞。他把日文都翻譯成中文,わたしは(日語我是的意思)後面標註了音標,用最原始的方法生生背了3個月。


「大家看到的好的、不好的,都是我努力過後的,只是有些努力成功了,但有些努力失敗了」,他很平和,「這就是人生常態」。


「普通人」黃曉明


2017年往後《琅琊榜2》《無問西東》《烈火英雄》這些讓黃曉明回溫的作品來了,所以為什麼轉變發生在這個時候?

他不覺得這和演戲之間有什麼必然的關聯,無奈嘆口氣,「往往就是壞事傳千里,好事不出門,其實這怪我自己了」。

那一年他40歲,剛剛有了一個孩子,也已經聽過太多的真話假話玩笑話,「人年紀越大越懂得選擇的重要性,對的方向遠遠比埋頭努力要好很多」,「說白了,現在就比以前聰明和成熟了,知道哪些是絕不能碰的,哪些是可以碰的」。他是普通又平凡的黃曉明。

是的,最最「成功」的那幾年,周圍的聲音都以正面的確定為主要導向,名利場裡熙來攘往,人聲鼎沸,這曾經間接影響了他——會出現判斷失真的情況,這無可指摘。看過世界後,他自然能夠洞見這一切。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與我聯繫,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