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父母別一味地催促,這樣引導更管用

文丨十月育兒小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

張女士有一次因為孩子遲到的問題被老師“提醒”,對此張女士很無奈。“我明明每天都起得很早,但是架不住孩子磨磨蹭蹭的,起床洗漱這些事我都要三催四請的!我也不想孩子遲到,但是孩子根本不給力!”張女士和朋友抱怨道。

第二天,張女士又比平時早起了半個小時,早早地做好了早飯,目的就是為了專門“伺候”孩子洗漱節省時間。可是和張女士的緊張比起來,孩子還是一副拖拖拉拉的樣子“媽媽讓我再睡一會兒!”“媽媽你別催我!”“媽媽我已經很快了!”終於在張女士的“催促”下孩子慢慢悠悠地出門了。想到自己每天得很早起床才能保證孩子不遲到,張女士覺得自己頭都大了。

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父母別一味地催促,這樣引導更管用

一、為什麼孩子做事老是拖拖拉拉?

1. 有可能是父母覺得孩子慢

在一檔綜藝節目中,陳小春帶著兒子Jasper走一段上坡路,小傢伙走得有些累於是跟不上爸爸的步伐。但是陳小春對此毫不知情,他抱怨孩子走得太慢,拖拖拉拉。甚至有些生氣地催促孩子快一點。屏幕外的觀眾都意識到孩子是因為累了才走不快的,而身為爸爸的陳小春卻不自知。所有當父母覺得孩子拖拖拉拉的時候有可能是父母在拿大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

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父母別一味地催促,這樣引導更管用

2. 孩子沒有時間觀念

對於孩子而言,十分鐘和一個小時的差距並不明顯,所以當父母催促孩子說只剩下十分鐘了,孩子的回應會很淡定,因為孩子並不知道這段時間究竟有多長。沒有時間觀念的孩子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在磨蹭。

3. 孩子缺少自理的能力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經說過,拖延的孩子們無所顧忌,因為總有不厭其煩為其收拾的人。

當父母抱怨孩子做事拖拉的時候很有可能是因為孩子不具備做得快的能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習慣了對父母的依賴,自理能力沒有得到鍛鍊,在父母要求孩子“快一點”的時候,孩子常會表現出手足無措的一面。

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父母別一味地催促,這樣引導更管用

不過,不管是出於哪種原因,做事拖拉的孩子都會由此受到較大的負面影響。慢慢吞吞的行為習慣只會讓孩子的做事效率越來越慢,浪費的時間越來越多。

二、孩子做事拖拉,會帶來哪些負面影響?

1. 影響孩子的競爭意識形成

時下孩子們間的競爭也較為激烈,不具備競爭意識的孩子顯然會顯得不夠積極。做事拖拉的習慣消磨了孩子身上的競爭意識,這讓孩子很容易產生消極應對的心理狀態。“反正來不及不如放棄好了”這顯然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2. 導致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做事拖拉使得孩子很難擁有出眾的表現,這使得孩子對於自我的評價受到影響。孩子甚至會因此產生一定的自卑心理。孩子因為拖拉無法看見自己的真正實力,對於自我價值的認知產生偏差。

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父母別一味地催促,這樣引導更管用

3. 影響孩子的行動效率

赫胥黎說,每個人一天的時間都是24個小時,但是又不全是。拖拉使得同樣的任務需要更多的時間去完成,即便有能力完成也會因為拖拉而沒有行動效率。這也意味著孩子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辛苦才能夠完成和被人一樣的任務內容,這對於孩子自身就是一種消耗。

三、父母怎麼幫助孩子改正做事拖拉的壞習慣?

1.培養孩子對於時間的認知

平時生活中父母可以多提及下時間的概念,比如說“看十分鐘動畫片”“還有十分鐘洗漱”等等這些時間細節的描述會讓孩子對於時間的認知更加清晰,更加能夠認識到固定的時間內可以完成的任務內容。

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父母別一味地催促,這樣引導更管用

2. 注重孩子生活經驗的培養

父母在生活中應當適當地放手,讓孩子有更多鍛鍊的機會。這樣孩子的生活經驗得到積累,這對於行動效率的提升會很有幫助。父母的代勞或者幫忙只會增加孩子的依賴,抑制孩子的能力發展。

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父母別一味地催促,這樣引導更管用

3. 給予孩子正面激勵

簡·博克認為,拖延是孩子因為恐懼引起的心理綜合徵,所以父母的過激行為引導只會讓孩子動作越來越慢。對於孩子而言一項行為習慣的糾正很容易引發畏難情緒,所以父母應該學會使用正面激勵的方式鼓勵孩子去改變。

當孩子完成得不錯的時候,父母一定要給予表揚和鼓勵,強化這種正面的心理體驗,激發孩子的行動熱情。

當然,改變孩子的做事拖拉的行為習慣是需要時間的,父母一定要保持足夠的耐心進行引導,同時為孩子做好行為示範,激發孩子的行動熱情,相信孩子的做事效率會有所提升。大家對於孩子做事拖拉的壞習慣有哪些看法呢?

本文由十月育兒小日記原創,關注我,每天學習育兒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