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到底是什麼意思

魯迅的文章一向以犀利的筆法聞名,所思所感所懷,一字一章一文,無不精闢入理。魯迅的小說文,是現代中國國民的靈魂掙扎史,魯迅的雜文顯示出了濃厚的“

不可厥敵,戰則不止”的批判精神,兩者都被後世奉為圭臬。相對而言,魯迅散文中的鋒芒稍收斂了些,題中的這句話就出自於魯迅的散文集《野草》中的《秋夜》。如果說小說和雜文是魯迅的深切,那麼散文就是魯迅的活力。錢理群等編著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是這樣評價《野草》的:《野草》是心靈的煉獄中熔鑄的魯迅詩,是從孤獨的個體的存在體驗中昇華的魯迅哲學

《野草》的散文成就如此之高,那麼他所寫的每一句話也必然有他的深意。結合《秋夜》的主題內容,我們來挖掘一下“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個句子的精妙所在。

顧名思義,《秋夜》描繪的是秋天的一個夜晚的景色,不同於魯迅其他“閒話式”的散文,這篇文章魯迅所用的描述性話語都非常“冷峻”,一如他犀利的小說與雜文風格。他筆下的天空是“奇怪而高的”,“彷彿要離開人間而去”,連平時愛眨巴眼的可愛的星星在他筆下也變成了“冷眼”,嘴角露出的“微笑”都“大有深意”,這種“鬼陝眼的天空”不免令人心顫。從文中的用詞可以看出來,魯迅寫此篇文章的主旨並不在於歌頌秋夜之美,而欲

揭露秋夜之悲,而這種淒涼與悲,從他的文章開頭這句“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就可見一斑。


魯迅的“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到底是什麼意思


一、重複的表達效果,在平和中見讚美

假設小Q有兩部手機,他是這樣對別人陳述這個事實的:“我有一部手機,我還有一部手機。”儘管小Q並沒有炫耀的意思,但聽者有意,多多少少也能聽出一點炫耀的成分。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兩個字,強調。“手機”這個字眼在聽者耳中總共聽到了兩次,假如只是一次,那可能沒什麼。兩次意味著小Q“反覆”談到了他不止有手機,而且還是兩部,這點對於有些人來說是有點刺耳的。

其實這種重複顯強調的效果在古詩詞中也比較常見,比如李清照筆下的“尋尋覓覓,悽悽慘慘慼戚”也是通過疊字來表達詞人內心的傷懷之深切。

乍一看,魯迅這句話很普通且平淡,但仔細體會,魯迅在這篇散文中所要表達的感情是對逝去的英雄們的敬奠,以及對這個黑暗世道的譏諷,而這兩棵棗樹,恰是象徵著英雄先烈,它們是作為一種意象而存在於魯迅的文章中的。

英雄們為祖國的未來灑下了滿腔熱血,他們的信念,他們的信仰,就如那紅色的棗那般,明亮、鮮紅,看到那棗,便使魯迅想到了那人。而那人並不單指一人,而是無數對抗封建禮教、為國家而獻身的衛鬥士,無數的孤膽英雄。“一株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在重複中慨嘆了前仆後繼的英雄們,這裡有一個英雄,那裡也有一個英雄,這個國家幸而有他們,或者國家有幸於他們。這裡強調的第一種情感便是文章的主旨之一,緬懷先烈,敬奠英雄。

二、文學的陌生化,令客體主體化

文學語言的陌生化主要是打破語言規範,並對日常語言進行扭曲、變形,更好地表現作家創作過程中的非理性成分的情感活動,從而增強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這種寫法在文學作品中也很常見,魯迅作品中也不乏,比如女士們“勒令”腳尖“小起來”,用“一隻細黑柱子”將腳跟支起,叫“它離開地球”。魯迅的很多寫法都是如此,他的用語好像是對語法規則的破壞,實則卻是把漢語的表情達意發揮到了極致

。棗樹這句話便是如此,本來直接表達“我家門前有兩株棗樹”就行,這樣更符合中國人的語法習慣,正是這種“拗體”和陌生化的表達,令讀者能夠體會不同情感,在這個過程,讀者能動地審美地反映客體,即主動地選擇客體和加工處理客體的有關信息,棗樹也不再是棗樹,而是引申出來的其他東西。可見,這句話中包含了許多文學的話語蘊藉性。

三、打破讀者期待視野,令讀者耳目一新

假如還是那位小Q,他手裡拿的不再是手機了,而是兩本小說,當別人問他手裡拿的是什麼書時,小Q這樣回答:“一本是《吶喊》,還有一本是《吶喊》。”如果對方聽到小Q的第一本書是《吶喊》,肯定在心裡認定另一本不是《吶喊》了,因為一個正常人極少會同時擁有兩本一模一樣的書。一旦小Q說自己另一本還是《吶喊》時,聽者的期待視野就會被打破,這種詫異感能夠令他耳目一新。就正如我們讀到魯迅的這句話時,“一株是棗樹”,我們還沒往下看就覺得另一棵肯定不是棗樹,結果作者反其道而行之,另一棵竟然也是棗樹,未免會讓讀者心中帶有一點疑惑,甚至還有點捧腹之感。


魯迅的“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到底是什麼意思

作為一位文學大家,魯迅以他厚實的功力把複雜的情感濃縮在一句又一句簡單的話語中,乍一看,彷彿無甚大道理,實則可謂一字千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