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先下手為強,但幽王的“先下手”卻成為王朝滅亡的導火索

褒姒入宮後,幽王的心思全都集中到了她一人身上,以至於為了讓她當上王后,讓她的兒子伯服坐上太子之位,姬宮湦竟做出了要謀害自己長子宜臼的行為。為此,申後擔心兒子的安危,主動帶著小宜臼離開王宮躲到申國去了。可是,

申後和宜臼雖然離開了,幽王似乎並不想放過他們,他一面扶正了褒姒和伯服的位子,一面向申國討要躲在那裡的申後和宜臼。要不是其間發生了六濟之戎的叛亂,恐怕王師早就出現在申國的城外了。

不過,這應該算是上天在保護小宜臼吧,不僅讓幽王的王師沒能立刻出現在申國,還讓其葬送在了討伐六濟之戎的戰場上,給了他和申國一個喘息之機。為了防範幽王再有什麼新動作,申侯暗中聯絡了繒國和西戎,約定彼此進行策應,來保護自己的女兒和外孫。但這種私下進行的聯絡終歸不可能密不透風,還是被幽王的耳目探查到了,因此,姬宮湦召集天下諸侯在豐京太廟搞了一次會盟,想先下手為強拔掉申國這個眼中釘

俗話說先下手為強,但幽王的“先下手”卻成為王朝滅亡的導火索

申侯與繒國、西戎暗中聯絡

可是,正如咱們上兩次講到的,幽王你會盟諸侯就好好地搞會盟就好了。偏偏在未正式出兵前反覆折騰起這些諸侯來,讓天子的威信掃地,讓這支由各國組成的聯合大軍成為了各懷心事的“烏合之眾”。但這些現象對於幽王這個昏君來說根本發現不了,他還在為自己對諸侯軍隊“呼之即來,揮之即去”而感到沾沾自喜。所以,在幾經折騰了匯聚而來的各諸侯軍隊之後,姬宮湦決定向申國出兵了,而這個發兵時間就選在了他繼位第十年的秋後。

為什麼幽王會選擇這個時間下令攻打申國呢?說來還是有點講究的。首先,王師敗於六濟之戎是發生在幽王統治的第六年,經過三、四年時間的調整,多少恢復了一些戰鬥力。其次,幽王獲知申侯與繒國、西戎相勾結是在發兵前的頭一年(即幽王九年),獲知消息後立刻組織會盟併發兵,可以打申國一個措手不及。其三,選擇秋後出兵,符合周朝重視農耕的傳統,要在農忙之後才發兵打仗不會影響到農事。並且此時還補充了足夠的軍糧物資,也符合行軍的需要

俗話說先下手為強,但幽王的“先下手”卻成為王朝滅亡的導火索

幽王決定先下手為強向申國用兵

按理說,幽王雖昏庸,但並不愚蠢,他的這次出兵決定無論是時機,還是借諸侯之力打擊諸侯這種方法上都是比較正確的。可上天卻給出了“桃杏實”這樣的異象,預示著此次出征將會不利。也許有的童鞋不太明白了,桃、杏這些果樹結下果實是件好事啊,怎麼偏偏成了異象呢?各位有所不知,桃樹、杏樹結果的確是件好事,但這發生的時間卻是異常的。因為,大家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就是咱們能吃到最新鮮的桃子和杏的時候是在夏季,也就是它們是在夏季、最多秋初的時候就已經成熟結果了。可《竹書》記載,此次的“桃杏實”發生在幽王出兵時的秋後,明顯有違它們生長結果的自然規律,所以在古人看來是不祥之兆

正因如此,在這樣的異象預示之下,這場戰爭的結果幾乎成了不了了之

。不僅《竹書》中只記下了戰爭的開始,並沒有說周軍最終是勝是敗,在其他許多史書中更是沒有提到過這場戰鬥,彷彿幽王就沒有主動攻打過申國一般。而在鄙人看來,這場由幽王發起的戰爭,應該在王室聯軍與申國聯軍簡單交鋒過幾輪後,以各諸侯國各自撤回而告終。對於周王室來說並沒有達到此次出兵的目的,應該還算是失敗了,只不過沒什麼太大損失而已。

俗話說先下手為強,但幽王的“先下手”卻成為王朝滅亡的導火索

應該在夏季成熟的桃子和杏

那幽王組織的這次時機和方式都比較正確的戰爭,為什麼沒有達到扼制、摧毀申國的預期呢?莫非真是那個“桃杏實”的異象影響了最終的戰果?說實話,鄙人並不認為戰爭的結果跟什麼異象有關,畢竟咱們現代人更講究的是辯證唯物主義,所以戰爭結果不如預期,一定有其原因所在。那到底是何原因呢?在下認為有這樣幾點:

1、幽王的這次會盟目的性太強,如此大張旗鼓地搞諸侯大會,讓本就對他心存芥蒂的申國有所防備。這就讓“先下手為強”失去了突然性,更像是一場雙方都打好招呼的對壘。

俗話說先下手為強,但幽王的“先下手”卻成為王朝滅亡的導火索

諸侯會盟聲勢浩大,但目的性太強

2、幽王會盟時搞出的“烽火戲諸侯”一事,讓接受召集邀請的諸侯再一次認清了幽王的昏庸,從心裡已經成為一盤散沙。因此,這些諸侯並不想替幽王賣命,甚至會考慮本國利益,不願犧牲太多自己的兵力。

3、此次諸侯聯軍並沒有一位優秀的主帥。因為幽王自己重用的都是虢石父這樣的佞臣,並沒有培養出什麼大將。並且類似尹吉甫、皇父這樣宣王時期的良將,此時也失望地離開了朝廷。而鄭桓公雖然暫時還在朝中(鄭國新城正在修建,他還不方便立刻離開幽王),但他心中也有了去意,並不想參與這場戰爭。所以,這樣一個由眾多諸侯國組成的聯軍,沒有一個像樣的主帥來統一指揮,當然沒有什麼戰鬥力

俗話說先下手為強,但幽王的“先下手”卻成為王朝滅亡的導火索

諸侯聯軍沒有統一指揮的主帥

4、豐鎬距離申國的封地謝較遠,如此長途跋涉,諸侯聯軍早已成為疲勞之師。而申國、繒國早就注意到了王師的行動,並做好了充足準備,算是以逸待勞。再加上戰爭發生在申國境內,地利又在申國一方,顯然是佔盡了先機。

綜合以上四點原因,諸侯聯軍一方指揮不明、人心渙散,又不瞭解當地地理情況,更兼遠途行軍、疲勞乏力。所以看似是“先下手為強”,實則早就註定了最終四散而走的結果。

然而,諸侯聯軍各自歸國,申國免於戰火洗禮並不是最終的結果。這場由幽王挑釁出來的戰爭,使得朝廷與申國、繒國徹底撕破了臉,讓他們不再顧及什麼君臣之義。加上這次戰鬥中,各諸侯國背棄朝廷的態度已經表明,讓申侯沒有了後顧之憂,所以,以申侯為首的這場真正滅亡周朝(西周)的大戲正式拉開了序幕

。那接下來的這場攻防雙方轉換了角色的毀滅之戰將如何進行?幽王這個昏君的結局又將如何呢?咱們下次再敘。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作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幽王伐申、討要宜臼、伐六濟之戎、延緩徵申、組織會盟、秋後出征、諸侯四散、戰果未達預期、原因分析、申繒準備反擊。

俗話說先下手為強,但幽王的“先下手”卻成為王朝滅亡的導火索

關鍵詞雲圖簡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