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書》,真的有那麼好嗎?

《一本好書》,真的有那麼好嗎?

你多久沒完整地看過一本書了?

寫在前面:你會因為看了根據書籍改編的電視劇,電影,舞臺劇去閱讀原著嗎?

2018年如果非要找一部集綜藝性,文化性,藝術性於一身的節目,應該就是這部《一本好書》了。大致看了幾期,從我心裡慢慢滋生出的卻不是類似於評論裡的那些對節目的盛讚,而是越來越深的困惑:這種方式真的有利於傳播書裡的思想嗎?

節目帶來的困惑

節目裡我之前已經完整讀過的書有:《萬曆十五年》,《三體》,《未來簡史》,《無人生還》,讀過一部分的有《人類簡史》,《月亮與六便士》,所以我對於很多期節目都有很大的親切感。誠然,節目裡摘取的書目都很值得一讀,但是看過原著的我,看到以一種西方色彩濃厚的舞臺劇形式來表現書中的內容,內心居然沒有一點點波瀾,甚至還冒出了這樣一個疑問:影視化的再造,會不會產生一種誤導?

第一次接觸這個節目,並沒有感到“驚豔”

《一本好書》,真的有那麼好嗎?

廣東省博物館舉辦的萬曆年間“海貿”主題展覽

第一次看的是《萬曆十五年》那一期。那本書還是很值得去讀的,能夠讓我們更近距離,從一個皇帝身上的喜怒哀樂去感知那樣一個略帶荒誕的朝代。可是,歷史就是歷史,最生動的歷史只能透過文字流傳到我們手上,那種文字間的韻味在我看來本身就是歷史的一部分,包括它的神秘性,邏輯性和延展性。如果改編成電視劇,藉由連貫的邏輯演繹,尚能還原一些歷史的味道,可是片段性的舞臺劇演繹,真的能表現出書中對於歷史的思考嗎?或者說,舞臺的表演究竟是在傳遞一種什麼樣的信號?是去鼓勵觀眾去閱讀原著?還是僅僅為演技精湛的演員提供一個表演的平臺?這裡我並沒有看輕舞臺表演和演員的意思(除非他們表演前沒有去看原著),只是單純地覺得,碎片化的舞臺演繹真地是對書籍的一種尊重嗎?至於第二現場的解讀,所佔篇幅也是很少,明明那些對話才最能觸碰到那本書的靈魂。

舞臺劇之外的其它形式

《一本好書》,真的有那麼好嗎?

機器人與人工智能

後面還看了王自健解讀《未來簡史》,果然還是那種方式更適合我的口味,沒有那麼複雜的表演,只通過原本的文字和語言去展現書中的智慧。

書籍,是沒必要沾染娛樂性的。

其它類似節目

《一本好書》,真的有那麼好嗎?

董卿主持的《朗讀者》

我並不是一個博覽群書的學者,也不是一個經驗老到的節目製片人,只是從一個愛好讀書的普通讀者的角度,去審視一下這個節目。我是從《見字如面》知道關先生的,那是個好節目,許子東教授的講解格外地精彩和深刻;我還看過一期《朗讀者》,那期是魯迅先生的後人去追憶魯迅先生及作品。在我看來,《朗讀者》的形式更加真誠,能夠真正地讓書中的火種一個個重新燃起。

不是不需要表演,而是書籍本身就是全部的表演。

再回到一開始的提問:在這個急躁的時代,看完節目的你,還會回過頭去看那本好書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