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真的有那么好吗?

《一本好书》,真的有那么好吗?

你多久没完整地看过一本书了?

写在前面:你会因为看了根据书籍改编的电视剧,电影,舞台剧去阅读原著吗?

2018年如果非要找一部集综艺性,文化性,艺术性于一身的节目,应该就是这部《一本好书》了。大致看了几期,从我心里慢慢滋生出的却不是类似于评论里的那些对节目的盛赞,而是越来越深的困惑:这种方式真的有利于传播书里的思想吗?

节目带来的困惑

节目里我之前已经完整读过的书有:《万历十五年》,《三体》,《未来简史》,《无人生还》,读过一部分的有《人类简史》,《月亮与六便士》,所以我对于很多期节目都有很大的亲切感。诚然,节目里摘取的书目都很值得一读,但是看过原著的我,看到以一种西方色彩浓厚的舞台剧形式来表现书中的内容,内心居然没有一点点波澜,甚至还冒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影视化的再造,会不会产生一种误导?

第一次接触这个节目,并没有感到“惊艳”

《一本好书》,真的有那么好吗?

广东省博物馆举办的万历年间“海贸”主题展览

第一次看的是《万历十五年》那一期。那本书还是很值得去读的,能够让我们更近距离,从一个皇帝身上的喜怒哀乐去感知那样一个略带荒诞的朝代。可是,历史就是历史,最生动的历史只能透过文字流传到我们手上,那种文字间的韵味在我看来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包括它的神秘性,逻辑性和延展性。如果改编成电视剧,借由连贯的逻辑演绎,尚能还原一些历史的味道,可是片段性的舞台剧演绎,真的能表现出书中对于历史的思考吗?或者说,舞台的表演究竟是在传递一种什么样的信号?是去鼓励观众去阅读原著?还是仅仅为演技精湛的演员提供一个表演的平台?这里我并没有看轻舞台表演和演员的意思(除非他们表演前没有去看原著),只是单纯地觉得,碎片化的舞台演绎真地是对书籍的一种尊重吗?至于第二现场的解读,所占篇幅也是很少,明明那些对话才最能触碰到那本书的灵魂。

舞台剧之外的其它形式

《一本好书》,真的有那么好吗?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

后面还看了王自健解读《未来简史》,果然还是那种方式更适合我的口味,没有那么复杂的表演,只通过原本的文字和语言去展现书中的智慧。

书籍,是没必要沾染娱乐性的。

其它类似节目

《一本好书》,真的有那么好吗?

董卿主持的《朗读者》

我并不是一个博览群书的学者,也不是一个经验老到的节目制片人,只是从一个爱好读书的普通读者的角度,去审视一下这个节目。我是从《见字如面》知道关先生的,那是个好节目,许子东教授的讲解格外地精彩和深刻;我还看过一期《朗读者》,那期是鲁迅先生的后人去追忆鲁迅先生及作品。在我看来,《朗读者》的形式更加真诚,能够真正地让书中的火种一个个重新燃起。

不是不需要表演,而是书籍本身就是全部的表演。

再回到一开始的提问:在这个急躁的时代,看完节目的你,还会回过头去看那本好书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