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名著《理想國》細讀④

本週,坐到桌子前看看理想國9卷啊,之前方式實在是太慢了。評估了內心的感受,感覺到這本書不值得耗費這麼長時間,未來以一週一卷的速度讀完,寫出每段的感受,去掉原文附錄,減少字數。在這樣的調整下開啟了本週的第二卷->理想國細讀④


第二卷-第一章

這一章有格勞孔蘇格拉底的對話,中間格勞孔的兄弟阿德曼託斯有補充表述,基本是有格勞孔在表述:

1.有三種善

1.1 第一種:我們普通人僅需要它本身,它有沒有什麼明顯的後果。“換了”和“無害的娛樂”

1.2 第二種:它本身和結果都是我們需要的;身體健康、理想思考和決策的能力。

1.3 第三種:體育鍛煉、害病求醫等需求產生的職業,這種職業是一種賺錢的善,雖然是苦差事卻有利可圖 。

格拉底表示正義是第二種,格勞孔表示,一般人認為是第三種,人民圖它的名利,厭惡它的辛苦。

--- 下面都是格勞孔的表述,如果有蘇的話我會標註出來。

格勞孔表示:對於色拉敘馬霍斯的論證在接下來複數一遍,然後再說說不同的。因為想要知道到底是什麼正義或不正義,並且想要表述兩者對心靈的影響,暫不考慮報酬和後果

格勞孔:

我先說一般人認為的正義的本質和起源;

我再說所有把正義付諸行動的人都不是心甘情願的,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不是因為正義本身善而去做的;

因為大家都說不正義更好一些,雖然不是格勞孔的論點。格勞孔也要一起聊聊。

正義和不正義的"本質"

不正義分兩個方面: 遭受是害,作為是利。而大多人經歷過兩者,感受到害遠大於利,於是大家成立契約(法律),以放棄不正義的利,來避免遭受者的害。把守法踐約叫合法的、正義的。這就是正義的起源

這裡沒有律法,因為作者本人覺得律法的出發點是上位者奴役普通的人規則,法律的出發點是普通人彼此之間的契約。

而正義的本質就是最好與最壞的折衷,而簽訂這種契約的都是沒有足夠能力去作惡的人。有能力作惡的人不會去簽訂這種東西。

1. 如果正義的人和不正義的人手上都有足夠的力量,那麼最後往往會變成兩個不正義的人。所以正義是勉強、努力且辛苦的事情。

2. 如果不正義的人,手上掌握了足夠的知識和技能,會不會變成正義的人呢? 不會的,它做的壞事會變成失誤,偶爾的差錯,也能補救,而乾的壞事又能滴水不漏。所以不正義的人,成長起來會變成披著善人的名頭,幹著殺人越貨的勾當還能享受著作惡的利,避開作惡的害。當需要辯解的時候,他們巧舌如簧,當需要武力的時候,他們有財勢和朋黨。

3. 對待諸神依然可以通過祭祀和免罪票的購買等手段讓神明喜歡,假如神明太忙則根本沒空管人類,或者沒有神明。那麼在神明這裡,不正義者毫無損失。如果有神明,那麼巧妙的辯解依然可以。

-----那麼正義的人呢?

1. 如果享受正義的明和利,就無法識別出是否正義,所在只能讓他汙名和逆勢皆有,撥亂反正之勢加身,折磨酷刑上身,而且要死而後已,終身不渝,堅持正義。我們才能確定這個人是正義的。

---- 通過這種極端對比;正義和不正義才能說得清楚


--- 對生活的影響

不正義的人因為精明且善於謀劃,揹著正義的名號,當官取官宦之家的女兒,子女也與貴族聯姻,經商選擇合適的夥伴,在訴訟方面又總能輕鬆獲勝,揚長而去。隨著財富的累加,讓朋友得利,敵人受害,祭祀諸神,排面強大。就這樣的人無論是神或者人都會覺得應該讓這樣的人生活的好很多更合理

隨後阿德曼託斯補充:批判不正義和稱讚正義的理由;

  1. 正義辛苦且不值,教導提倡正義時講的也是正義的好處,不是正義本身。

  2. 同時列舉了不正義和正義在辛苦程度上相當,要去學習辯論,拉宗派,搞團體,小圈子,收買神明等。但是不正義者卻過上了幸福,美滿,富足的生活。

  3. 而且圍繞所謂正義和不正義的標準從沒有離開名利,無論歌頌還是譴責。

--- 蘇表示:以上論點是世俗論點,僅有他們兩兄弟提出作為辯論素材,不涉及兩兄弟的為人。第一卷蘇格拉底基本沒說什麼

第二卷-第二章

蘇格拉底:

  1. 正義有大的群體>城邦,也有小的群體>個人; 而大群體的優勢比較容易識別,在做模板對比小的群體。所以先了解大群體>城邦()

    1. 城邦的創建來自個人無法自給自足,包含食物、安全、繁衍等基本需求。

    2. 在物品的交換上雙方都會受益,而糧食是城邦最核心的支柱,其次是住房。然後是如衣服一樣的必需品。

    3. 城邦的最小人數應是5人,怎麼算的呢?農夫提供吃,瓦匠提供住,紡織工提供衣服,鞋匠提供鞋子,最後一個綜合醫生。

    4. 然後農夫不會生存犁,又需要鐵匠,需要商人來交換物資,依照這個思路不斷增加人口。

    5. 提供出了職業化的概念,每一種工作都有專人完成,每種社會需求都有人,這樣構建一個功能齊全的城邦。

    6. 提出了人天賦的不同,對於城邦的作用不同

    7. 對於教育應該從兒童開始,並且要用故事來塑造兒童,兒童的老師和父母都必須使用經過篩選的資源塑造兒童的人格和個性

第二卷-第三章

偽蘇格拉底->柏拉圖;備:蘇格拉底沒有立書,所以思想應該是柏拉圖自己的思想

  1. 在孩子的幼年教授孩子不真實存在但是美好的故事,這樣等2代人之後就沒有人知道真實的故事,大家都會相信自己生活在美好的城邦,而小孩子求證時得到大人的證明也是一致的。這裡柏拉圖明確要編纂美好故事,而不需要考慮真實性,同時柏拉圖非常清楚人在兒童時期可以隨意塑造。

  2. 作為統治者不需要自己編纂,只要詩人編的故事不符合統治者的規則就不允許他發現。

  3. 美化神話故事的諸神,點名批評以荷馬為代表的詩人,並定性為惡的傳播者。並且規定神只能是好,美的,正義的形象。如果有惡就要從別的地方找。

  4. 神不會創造戰爭傷害人,如果神創造戰爭傷害人那也一定是為了人好。反正神就是好的,神不會殺人,如果神殺人,神也一定是為了這個人好。

  5. 開始給神設定眾多規則:

    1. 神的言行一致

    2. 神的面目單一

    3. 神不會說話或者戲弄世人

    4. 神不會喬裝,變形

    5. 神永遠是輝煌的形象。

  6. 不允許母親杜撰神的不好形象來嚇唬自己的孩子。

  7. 柏拉圖覺得荷馬說的那些神的荒唐,殘忍的事會使大家不高興,同時剝奪他們組織歌舞隊進行表演,而且老師也必須用規定的形象教育學生和城邦守衛者

  8. 而且必須要指定為法律準則。


綜述:

我覺得柏拉圖是陷入了心裡僻徑了,忽略了很多人的基本需求和人性的種種特性。同時對他的這種思想感到很震驚,詰問法還可以這樣問的嗎?而對手呢?對手反而在講人話,講現實世界裡對於正義和非正義的看法竟然和如今的社會十分神似,使我不禁的覺得理想國這本書是真的好。等到柏拉圖借蘇格拉底知名講出這些毀壞真實,崇尚虛假的言論,整個人都震驚了!! 他柏拉圖就是聽著這些所謂的壞東西長大的,卻認為別人就沒有資格接觸真實的世界,還要以正義的名義行使這樣的事情。他自己說不正義的人,假借正義之名賺的盆滿缽滿,這才第二種卷自己就幹起了同樣的事情。或許這才第二卷後面有什麼其他的論點也不一定,不過依然在這一卷讓我有些吃驚理想國表達的那種想法或許真的在那個世代是具有討論價值的。

柏拉圖名著《理想國》細讀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