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杜牧《清明》之斷想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2018年的清明不知道有沒有“雨紛紛”,現在卻颳著風,幾天前我就盤算著在今天給學生講點什麼,中國為什麼要過這節日,可惜的是,我在今天發起了高燒,渾身好像有一種東西在身體內湧動,但又不能湧出來。昏睡中有一種思緒久久不能散去,活著的人為什麼要祭奠死去的人呢?

清明節,杜牧《清明》之斷想

是對親人的懷念。人生的無奈就是不能永遠團聚,活著的時候因種種原因分割兩地,只能把那種濃濃的思念寄託給“明月”,於是有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千古佳句,有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情思。人生的可悲就是還要面對生離死別,親人的永遠相隔,於是有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痛心遺憾,有了“長大後,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的悲傷懷念。人啊!什麼時候才能超越這種無法彌補的遺憾呢?我知道這沒有答案。

是對現在的珍惜。我們既已明白死而不能復生,我們既已體會到相隔就會痛心,就會珍惜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愛我們的父母,常回家看看,常問問冷暖;愛我們的妻子(丈夫),常打個電話,常相互體諒;愛我們的孩子,常帶孩子出去走走,常耐心的聽孩子講話;愛我們的朋友,有難時盡力伸出援助之手,失落時一聲真誠的問候。不要等一切都成為遺憾的時候,我們才突然發覺我們失去了,而一但失去又怎能再擁有?

是對麻木神經的提醒。今天,我們為了我們的追求,忽視了我們身邊的人,忽視我們身邊的愛,我們沒有注意到有多少美好的東西伴隨著我們,女兒的可愛,丈夫的溫存,妻子的關愛,朋友的祝福……在清明這一天,我們會突然發現,我們的父母已滿頭白髮,可我們還沉浸在如果我怎樣了我將孝順他們的夢中,我們又曾為父母做了什麼呢?我們可曾坐下來聽聽他們的心事呢?我們可曾知道他們有沒有不舒服過呢?只因,我們“很忙”;在清明這一天,我們會突然發現,我們的愛人已不在年輕,是家庭讓他逝去了青春,我們可曾關愛的說聲:你辛苦了。在悄然離去的日子裡,我們可曾像以前那樣說聲:我愛你。或許,你認為我們熟悉的已不用甜言蜜語,可平淡的日子了,你又想起過幾回你的愛人,或許,你已厭倦了他的嘮叨,可你體會過沒有嘮叨的日子,你將怎樣度過嗎?只因,我們相處的“太久”;在清明這一天,我們會突然發現,我們的孩子,已長大了,在他們成長的日子裡,我們除去給他們好吃好喝好穿之外,我們可曾聽他們唱歌,他們講學校的故事,他們美麗的童話?我們沒有,只因,我們在忙著為他們“掙錢”,這是理由,還是藉口?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為親人,為現在,為我們麻木的神經。

借問酒家何處有——借酒消愁。

愁更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