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三月初三,恭賀玄天上帝真武祖師蕩魔大天尊聖誕!

農曆三月初三,恭賀玄天上帝真武祖師蕩魔大天尊聖誕!


真武大帝又稱玄武大帝、九天蕩魔祖師、無量祖師、三元都總管、九天遊奕使、佐天罡北極右垣大將軍、協運真君、治世福神、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金闕化身蕩魔天尊等。全稱“祖師北極法主真武佑聖靈應真君玄天上帝”,尊居元和遷校府。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中的武當山便是真武大帝的應化道場。


真武大帝,形象非常威武,其身長百尺,披散著頭髮,金鎖甲冑,腳下踏著五色靈龜,按劍而立,眼如電光,身邊侍立著龜蛇二將等。《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有,真武帝君原來是淨樂國太子,生而神靈,察微知運。長大成人後十分勇猛,唯務修行,發誓要除盡天下妖魔,不願繼承王位。後遇紫虛元君,授以無上秘道,連越遊東海,又遇天神授以寶劍。入武當(太和山)修煉。居二十四年功成圓滿,白日飛昇,玉帝下令敕鎮北方,統攝玄武之位,並將太和山易名為武當山,意思是“非玄武不足以當(擋)之”。


真武大帝法力無邊,能斷一切妖邪,能驅一切魔精,能避水火之災。道教又奉真武祖師為“報恩祖師”。祖師化身為淨樂國太子之時,侍父母至孝。《報恩法懺》上說:“因劬勞之未報,爰頂踵之不飾”。若有志誠孝子為在世父母求福壽,為已故祖先求超拔。祖師定當保佑是人,心願得以圓滿。


農曆三月初三,是真武祖師的聖誕日,恭賀玄天上帝壽誕!今日向北方跪誦報恩寶誥,可為父母師長祈福消災、介福延瑞。


農曆三月初三,恭賀玄天上帝真武祖師蕩魔大天尊聖誕!


玄天寶誥


志心皈命禮。

混元六天,傳法教主。修真悟道,濟度群迷。普為眾生,消除災障。八十二化,三教祖師。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三元都總管,九天遊奕使。佐天罡北極,右垣大將軍。鎮天助順,真武靈應。福德衍慶,仁慈正烈。協運真君,治世福神。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金闕化身,蕩魔天尊。


志心皈命禮。

北上太虛,無上常容。天寂虛玄梵境,太乙真慶宮。真玄上聖,九天右奕使。左領天罡,北極右垣大將軍。太極真宗,太玄慈父。靈通大妙仙,八威九光聖。執幹元帝心印,秉陰靈北極符。總玄武右弼司,判左領聖府院。誓斷妖魔,救護群品。匡扶劫運,統攝萬錄。威德無邊,神通浩溥。巡遊十洞,檢察諸天。福佑孝忠,剿除孽害。至聖至神至帥,鎮天真武,治世福神。玉虛師相,紫皇天乙真君,玄天仁威精微上帝,金闕化身天尊。


志心皈命禮。

北方境內,玄武位中。始從金闕以化身,終輔玉皇而斷惡。修真學道,功成於四十二年;拯世利人,澤被於千萬億劫。有求皆應,無願不成。威德廣被於乾坤,願力宏深於海嶽。功過必察,賞罰無逃。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真武助順,靈應真君,玉虛師相,玄天上帝,終劫濟苦天尊。


至心稱念終劫濟苦天尊,不可思議功德。


一、真武大帝,道教大神


農曆三月初三,恭賀玄天上帝真武祖師蕩魔大天尊聖誕!


1、真武大帝是北方之神。


《楚辭·遠遊》注云:“玄武,北方神名。”《史記·天官書》曰:“北宮玄武,虛危,危為蓋屋。”《重修緯書集成》卷六《河圖》:“北方黑帝,神名葉光紀,精為玄武。”


2、真武大帝是水神。


根據陰陽五行來說,北方屬水,故北方之神即為水神。五逸《九章懷句》雲:“天龜水神。”《後漢書·王梁傳》曰:“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重修緯書集成》卷六《河圖》:“北方七神之宿,實始於鬥,鎮北方,主風雨。”因雨水為萬物生存所必需,故玄武的水神屬性,深受人們的信奉。


3、玄武是陰陽交感演化萬物的象徵。


東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曰:“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子,君子好逑,雄不獨處,雌不孤居,玄武龜蛇,糾盤相扶,以明牝牡,畢竟相胥。”就是利用龜蛇糾盤的例子來說明陰陽必須相合的觀點。


4、真武大帝主持為戈,劍仙之道守護神,武學之人的護法者。


靈龜為盾、玄蛇為劍,兵天劍修真的看守護者。武當山道教最高尊神,因北方七宿(鬥、牛、虛、危、室、壁)組成龜形,其下有騰蛇星,故焦蛇合體;位於北方,屬水,其色玄,故稱玄武。玄武真君每每斬妖鋤魔都御劍出行,就因為御劍天遁比騰雲駕霧來的快。


5、真武大帝是司命之神。


龜因其壽命長而成為長壽和不死的象徵,《史記·龜策列傳》稱其能導引嚥氣。《抱朴子》亦稱其能導引,並曰:“城陽郄位少時行獵,墜空冢中,飢餓,見冢中先有大龜,數數迴轉,所向無常,張口吞氣,或俛或仰。乃試隨龜所為,遂不復飢。”此外,北方玄武首宿即為鬥宿,俗稱南鬥。《星經》曰:“南鬥雲星,主天子壽命,亦宰相爵祿之位。”晉幹寶《搜神記》中引用管輅的話曰:“南鬥注生,北斗注死。”既而人們相信祭拜南鬥就可以增壽。


玄武的這些特性,不但贏得了社會各階層的普遍信仰,而且還為唐宋以後玄武演變成道教大神奠定了基礎。


二、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化身


農曆三月初三,恭賀玄天上帝真武祖師蕩魔大天尊聖誕!


據《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變化之身,託生於大羅境上無慾天宮,淨樂國王善勝皇后之子。皇后夢而吞日,覺而懷孕,經一十四月及四百餘辰,降誕於王宮。後既長成,遂舍家辭父母,入武當山修道,歷四十二年功成果滿,白日昇天。玉皇有詔,封為太玄,鎮於北方。


屈原《楚辭》之《遠遊》篇有句稱,“召玄武而奔屬”。玄武七宿之形如龜蛇,故注稱,“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北宋開寶年間,玄武神降於終南山。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封為翌盛將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加封為翌聖保德真君,後為避聖祖趙玄朗之諱,改玄武為真武。宋真宗、宋徽宗、南宋欽宗等屢有加封。元代大德七年(1303年)加封真武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明成祖崇奉真武,御用的監、局、司、廠、庫等衙門中,都建有真武廟,供奉真武大帝像。永樂十年(1412年)又命隆平侯張信率軍夫二十餘萬人大建武當山宮觀群,使武當山真武大帝的香火達到了鼎盛。


《佑聖咒》稱真武大帝是“太陰化生,水位之精。虛危上應,龜蛇合形。周行六合,威懾萬靈”。因此,真武大帝屬水,當能治水降火,解除水火之患。明代宮內多建真武廟就為祈免水火之災。


三、真武大帝,道教的戰爭之神與武術之神


農曆三月初三,恭賀玄天上帝真武祖師蕩魔大天尊聖誕!


宋代以來的道教戰神神譜中,其最為顯著及崇奉範圍最廣者,則非“北極玄天上帝”即通稱的“真武大帝”莫屬。關於真武信仰的研究,數十年來於海內外道教學界漸有興起之勢,且研究角度亦各有所長。惟將真武大帝作為戰爭之神和武術之神來進行綜合考察的,卻至今鮮見。本文思考道教“尚武精神”,即側重由此視角展開,並以雷法和內家拳為例來進行切入。


從道教雷法的發展史來看,真武大帝與雷法的關係甚為緊密。真武本為“北極四聖”之一,李遠國先生曾指出:“神霄雷霆的主帥即為天蓬、天猷、翊聖、玄武四大元帥,合稱北極四聖。” 實際上,宋元興起的“北極四聖”與彼時戰亂紛仍的社會背景息息相關,故四聖基本作為天庭戰神而被廣泛崇拜。雷法應時而起,宣揚以“四聖”之神力降伏諸魔,從而更加強化了這一信仰崇拜的傳統。


《道法會元》已有記載,將此“四聖”作為專門祈請的神將團隊。而在元代所繪永樂宮三清殿壁畫中,更可以清楚看到“北極四聖”共同出場的威風形象。如其中的天蓬元帥,《道藏》即專門載有“上清天蓬伏魔大法”,後也成為清微雷法所祈請的雷部尊神 。當然,隨著社會政治及道教本身的發展,真武大帝在四聖中脫穎而出,成為影響橫跨不同民族政權的全民尊神。


不晚於兩宋交替之際,真武大帝即開始被視為戰神;而其勇猛力量的表現,除了如《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這樣的基本經典描述外,更多顯著於道教雷法之中。《道法會元卷八十》的《欻火律令鄧天君大法》,署名“領籍上仙披雲楊耕常傳授”,實為神霄一派的正宗雷法。其中即有:“主法北極佑聖真君玉虛師相玄天上帝”之神位。


《道法會元卷九十五》的《雷霆使者飛捷大法》,在其雷法科儀的檄文之中,有“教主北極鎮天真武玉虛師相玄天上帝,祖師三天扶教大法天師泰玄上相張,祖師高上神霄玉清真王南極長生大帝”的神位列法。《道法會元卷一百三十》的“北真水部飛火擊雷大法”更是專門以“教主北極佑聖真君玄天上帝”作為唯一的主法神靈。《道法會元卷一百三十一》的“石匣水府起風雲致雨法”,也是需要法師啟奏並變身為真武大帝的雷法。由此可知,真武大帝堪稱宋元時期較早融入雷法信仰及其神靈譜系的道教神祇,而且其“掌兵伐魔”的戰神色彩非常突出。


較之神霄雷法,清微雷法與真武大帝具有更為深厚的歷史淵源。現存最早的武當山志《武當福地總真集》,即由武當清微派高道劉洞陽所纂。其中記載:“惟玄帝天一之精,丁甲風雨水火之神,俱隸主治,能蕩除氛穢。右侍玉童,持符往召玄帝,被旨上朝天顏,恭領帝命,部坎離真相,蒼龜巨蛇,丁甲五雷神兵三十萬。神將、巨虯、師子、毒龍、猛獸,齊到下方,恭行天討。” 這表明最遲至元代,真武大帝已完全被視為具有雷部戰神統帥的身份。至武當清微派盛行之時,即將真武大帝納為其道法體系中重要的主法之神。


在武當清微派基本典籍《清微神烈秘法》所列“聖位”中,主法神靈為“紫皇太乙天君李嚞”。楊立志先生根據《玄帝實錄》中“太上賜玄帝李姓,蓋取宗化之源”一說,以及《清微神烈秘法》中《清微天寶家書》所云“嗣法曾玄孫姓某,即日三黛九沐,頓首。書上萬法教主玉虛師相紫皇太一天君”,認為武當清微派道書將玄天上帝列為祖師之一,稱為“萬法教主”“法主”,為清微道士崇奉的尊神 ,此論甚是。


如我們還可以在《清微言功文檢》的“清微開天寶章”裡看到,真武大帝已經與魏華存元君、祖舒元君並列為清微弟子具狀申請的神真。因此,形成於元代的武當清微派,之所以被稱為“新武當派”,不僅體現在它以清微雷法為主體,構建了新的道法修煉體系;還在於它將宋代以來作為武當道教重要傳統的真武信仰,充分納入到清微雷法的修持施法中去。


考《清微神烈秘法》捲上,有《大梵水火元始心章》,即需法師書玄帝諱而統攝龜、蛇二將。卷下載有“請師香信符”,為行持雷法時祈請祖師仙真加持所用之道符。其第一道符,即為祈請真武大帝,之後方是祈請張天師、許遜真人、魏華存元君及清微派歷代祖師的道符。


出自武當清微派的《清微玄樞奏告儀》中,有“然燈唸咒”的法事環節,其咒語配合斗燈之儀,召請雷部正神:“玄武大聖,臺中三星。治病除禍,回死作生。違敕者死,稟救者生。大降威力,誅斬妖精。三魂附體,七魄安寧。斗燈一照,身宅光明。”


清微雷法高道張守清,在元仁宗皇慶元年、二年的京師祈雨活動中靈驗有加,備受京師官庶欽服。當時有範德機作《送張鍊師歸武當山》一詩,提到了張守清在東市門開壇作法時,“庭中玄武旗,飄飄墨黍黑” 。


即反映了張守清以黑色令旗象徵真武大帝,作為主法的雷部神靈,從而行持清微雷法以祈雨禱晴的事蹟。另外,《清微傳度文檢品》中尚有“箋玄帝”一節,稱真武大帝為清微雷法中的“法主”,需申請法職的清微弟子單獨具文奏告;同時,真武大帝以“上帝”之尊也可向同為清微法主的“北極四聖”中其他三聖轉達清微弟子之祈請(三聖的職位是“元帥”或“真君”),這也在事實上構成了四聖戰神集團的新層階。


不難看出,真武大帝非僅是武當清微派斬妖除魔的戰神,更且是宮觀主奉之神。包括其座下的神將部屬,亦成為清微雷法道士所經常召請的護法將帥 。這個傳統在元明以後的武當山道教中,被很好地保留下來,並顯諸各宮觀的真武戎裝造像中。隨著清微雷法在宋元以後流傳至全國各地,受其影響的道教宮觀也日益深化了對真武大帝的信仰和祭祀。


根據現存方誌文獻的記載,明以後全國各地與雷法有關的正一、全真道觀,其所奉祀的主神有相當大部分即是真武大帝,或至少供奉了真武大帝。由此可見,作為戰神的真武的信仰傳播與法術傳承,在元明以後逐漸結合成為一種具有代表性的“共生現象”。真武神的勇猛剛強與雷法的氣吞八極,在精神上恰好形成了一種完美的契合,從而深刻影響了道教的某些面貌。


可見,真武信仰與武術發展也構成了類似於其與雷法那樣的共生現象。特別是在宋元易代的歷史鉅變中,信奉真武的武當道人群體將戰場殺敵禦侮之術,巧妙地引入到道教修煉中來,極大地發展了道教武術。而他們同時也是雷法之類法術的傳承者,這就在無形中將真武大帝的戰爭之神與武術之神的神性進一步結合,從而鑄就了道教神譜中獨具魅力的“武神真武”。


四、玄天真武大帝尊號


農曆三月初三,恭賀玄天上帝真武祖師蕩魔大天尊聖誕!


以下二十四位中的任意一位都可以稱為“玄天上帝”:


1、混元六天北極玄天上帝蕩魔大天尊

2、傳法教主北極玄天上帝蕩魔大天尊

3、修真悟道北極玄天上帝蕩魔大天尊

4、濟渡群迷北極玄天上帝蕩魔大天尊

5、普惠眾生北極玄天上帝蕩魔大天尊

6、消除災障北極玄天上帝蕩魔大天尊

7、八十二化北極玄天上帝蕩魔大天尊

8、三教祖師北極玄天上帝蕩魔大天尊

9、大慈大悲北極玄天上帝蕩魔大天尊

10、救苦救難北極玄天上帝蕩魔大天尊

11、三元都總管北極玄天上帝蕩魔大天尊

12、九天遊奕使北極玄天上帝蕩魔大天尊

13、左天罡北極北極玄天上帝蕩魔大天尊

14、右垣大將軍北極玄天上帝蕩魔大天尊

15、鎮天助順北極玄天上帝蕩魔大天尊

16、真武靈應北極玄天上帝蕩魔大天尊

17、福德衍慶北極玄天上帝蕩魔大天尊

18、仁慈正烈北極玄天上帝蕩魔大天尊

19、協運真君北極玄天上帝蕩魔大天尊

20、治世福神北極玄天上帝蕩魔大天尊

21、鎮天真武靈應佑聖帝君

22、佑聖真君玄天上帝

23、元聖仁威玄天上帝

24、玉虛師相北極玄天上帝(最常唸的聖號)


五、真武大帝聖父、聖母


農曆三月初三,恭賀玄天上帝真武祖師蕩魔大天尊聖誕!


聖父、聖母,是武當道教對北極真武玄天上帝之親生父母的尊稱。據《太上說真武本傳神咒妙經》記載,玉帝特賜玄帝父母尊號:聖父曰靜樂天君明真大帝;聖母曰善勝太后瓊真上仙。


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又加封聖父曰啟元隆慶天君明真大帝;聖母曰慈寧毓德天后瓊真上仙。在《玉匣記》所載的道教節日中,二月二十五日被定為“玄天聖父明真大帝聖誕”。


歷史上有無靜樂國呢?《紫光經》雲:“淨樂國境,乃海外仙國,在西域支月國之西。星分奎婁二宿之下”,居龍變梵度天無慾宮。《武當福地總真集》雲:“考之古史《仙傳》,靜樂國即均州,無疑矣”。謂“村之東山下,古陵數塚。耆舊相傳雲:靜樂國王之塋”。《大嶽太和山志》有:“玄帝之先曾為淨樂國王,淨樂治麇,而均為麇地”。


《敕建大嶽太和山志》解釋說:“均州上古之時即有麇之國,謂人民樸野,安靜樂善,……《仙傳》……不欲以有麇稱之,易之曰靜樂”。喻為玄天上帝的父母恩德普照,灑向人間,施惠眾民。明成祖大修武當道宮時,在均州城內修建了靜樂宮,他在《敕建(靜樂宮)紫雲亭》書中說:“靜樂國之東有紫雲亭,乃玄帝降生之福地”。後人題有匾聯:功垂造物大乾坤,德育玄天聖父母,對聖父聖母以好的品行養育了玄天上帝深懷敬意,視為楷模。


早在元代,武當山就建有王母宮,奉祀聖母善勝太后。元明所建的各大宮觀,在正殿後面的崇臺之上,一般都建有父母殿(或稱明真殿),殿內神龕供奉著聖父明真大帝和聖母善勝皇后的坐像。


武當道教初創時,經籍並不多,《道德經》為武當歷代道士非常推崇的經典,成為武當道教典籍的最早來源。《道德經》十八章有:“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老子此說是針對社會現實,因為社會上有“六親不和”的事情,才會更加重視“孝”。


春秋戰國以來孝文化的影響很大,故道經強調玄帝雖出家修道,但仍不忘父母生身之恩,功成飛昇後,父母證仙,榮享褒封,玄帝也特作《報恩經》以訓世(《正統道藏》第三四五冊《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至親配封,以顯玄天上帝之大孝。因此,道教為表彰玄帝之大孝,特在供奉玄帝的大殿後面修建父母殿,奉祀聖父聖母,這是道教對孝文化的重視和傳揚。


六、真武大帝的傳說


農曆三月初三,恭賀玄天上帝真武祖師蕩魔大天尊聖誕!


真武大帝,形象十分威猛,為道教信仰的鎮守北方之天神。其身披長髮、穿黑衣金甲、腰纏玉帶、仗劍怒目、足踏龜蛇、頂罩神光。真武大帝受元始天尊敕命,率領三十六天將和五百護法靈官,巡遊三界、糾察十方、仗劍度人、降妖伏魔。


道經上說:真武大帝原為淨樂國太子,由善勝皇后剖左肋而生,長大後十分勇猛,但其不愛皇位帝業,卻誓願降盡天下妖魔,遂入太和山(今湖北武當山)修煉。其父皇不忍,就派了五百將士前往太和山尋找,結果他們不但沒有把真武勸回,反被真武大帝誠心所感,也隨其入道修行了。真武通過四十二年的勤修苦煉,終於功成道備,五龍捧聖,而被封為“蕩魔天尊”,其率領的五百將士也成為了他天界的“護法靈官”。


在我國北方,真武大帝信仰十分普遍,從唐代開始就有了專門的奉祀真武大帝的宮觀廟宇,而且每到農曆的三月三其聖誕之日,各地信仰真武的善男信女,都會進廟上香許願,恭請真武護佑家宅平安、吉祥順遂。今日我們來講述一個關於真武大帝修行的故事。


真武大帝在武當山潛心修行,只見那樹葉長了又落,落了又長,花開了又謝,謝了又開,不知修行了多少年,眼看就要得道成仙了。


這天,他和往常一樣,坐在茅庵裡閉目打坐修真養性。突然,一陣喊叫聲從山下傳來:“天哪!救命呀!救命呀!”真武大帝聽見呼喚,披髮仗劍,奔出茅庵,四下了望。山腰間猛地一陣風響,跳出一隻兇猛的黑虎。一聲吼叫,山搖地動,一聲咆哮,群峰發抖。黑虎穿山越嶺,追趕一個姑娘。那姑娘自知九死一生,拼命呼喊。


真武大帝一見黑虎傷人,這還了得!大喝一聲:“孽障,休得無禮!”說著,七星寶劍一道金光,閃在空中。那黑虎見神箭砍來,情知不妙,乖乖趴在地上,點頭搖尾,乞求饒命。真武大帝見黑虎受伏,並不殺它,開口道:“你若能依我一事,我便饒你。”黑虎點三下頭。真武大帝說:“我得道之後,你好生替我巡山,封你做山中之王。凡人間不平之事,由你懲罰。”黑虎又點三下頭。真武大帝收了七星寶劍,說聲:“去吧!”


黑虎走了。自此以後,武當山有了“黑虎巡山。”


再說那姑娘得救,蹲在石臺上蒙臉痛哭。真武大帝見這姑娘確實可憐,上前問道:“姑娘,你是哪裡人氏?為何走進深山險些丟了性命?”這姑娘抬起頭來,年齡不過十五六歲,生得又排場又俏皮。她嬌生嬌氣說出話來:“小奴家父女兩人,以賣柴為生。這幾天爹爹生病在床,我一個進山打柴,遇見猛虎。若不是恩人相救,早已命歸西天了。”


真武大帝說:“猛虎已經降伏,你快回家去吧。”姑娘又哎喲哎喲哭起來:“腳疼腿痠不能挪步。”真武大帝一心要回山修真養性,轉身就走。姑娘在身後喊:“恩人哪!常言說,殺人要殺死,救人要救活。你一走開,那猛虎再轉過來,我死了不要緊,可憐我那爹爹,誰來服侍?”真武大帝是修道的人,心慈面軟,只得再轉身坐下,與這姑娘做伴。


真武大帝修行以來,頭髮成餅,蝨子成堆,那姑娘一片好心掏出木梳,偎偎依依靠在他身邊,輕聲說道:“恩人,你頭髮咋成了這個樣子?閒著無事,我與恩人梳頭。”真武大帝見這姑娘輕浮,露出無限風流,不禁怒氣沖天,喝道:“你要是良家女子,就該自尊自重。再敢輕舉妄動,定斬不饒。”這姑娘落了個沒趣,又羞又怕,滿臉通紅,簡直無地自容了,縱身一跳,撲下了萬丈懸崖。


真武大帝見此情景便傻了眼,探頭一望,毛骨悚然。只見那萬丈懸崖,白雲飄飄,灰霧茫茫不見根底,天哪!這姑娘定是粉身碎骨,如何是好?真武大帝后悔起來:自己修真養性整四十二年,連個螞蟻未曾傷過,為的得道成仙,今日卻逼人傷身,良心何在,看來只有賠她一條性命,才不愧這四十二年的功德。想到這裡,便也從姑娘跳崖的地方,縱身撲下去了。


真武大帝跳下懸崖,雲霧裡鑽出五條青龍,將他團團捧住,一直送上天柱峰山頂。真武大帝到了金頂,只見他的師父玉清聖祖紫元君拍手大笑道:“徒弟大功成就,得道成仙了。”真武大帝此時恍然大悟,方知是師父要試試他的心腸。


真武大帝受封后,為了感激五條青龍,便在南巖宮後面修了一座五龍宮。後世的人們,在那姑娘替他梳頭的地方築臺修廟,叫梳妝檯;稱那姑娘和他跳崖的地方,叫飛昇崖。崖頭那塊半懸的石板叫“試心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