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三國志系列一》:空城計—此非曹孟德之謀乎?

《三國演義》的國民度已經不用說了,文本、戲劇、影視早已讓它家喻戶曉。

凡事有利有弊,傳播度如此之廣的背後也透露出我們對正史的疏遠,正如網友稱:一部《三國演義》讓多少人成了諸葛亮的配角。

直面三國那段歷史,除了通俗的《三國演義》,陳壽的《三國志》與裴松之的注也是繞不開的。

演義中虛構的較多,著重對人物和情節的描寫,尤其是人物和情節的戲劇化描寫多,比較吸引人。

三國志是正史記載,不虛構,突出有影響的大事,人物的能力和對歷史環節的推動。

小時候看到影視裡的空城計,第一反應就是諸葛亮真牛逼,歷史極具複雜性與偶然性,證實容易證偽難,真相往往沒有那麼簡單。

在此,想利用這個平臺,輸入與輸出互促,督促自己啃完《三國志》、裴松之注。

空城計這東西,跟諸葛亮沒有半毛錢關係,要是非說道說道,還得從曹老闆講起。


興平元年夏,曹操令荀彧、程昱駐守鄄城,自己為報父仇二次東征陶謙攻打徐州。

剛出兵不久,根據地兗州出事了。

陳宮夥同張邈等人發動叛亂,兩人從外地找來呂布,一起奪取了兗州。

曹操火冒三丈,火速趕回大本營。

首戰跟呂布在濮陽城火拼,敗得一塌糊塗,曹操墜馬,左手掌被燒壞,差點被活捉,多虧部下司馬樓異忠心護主,救出了曹操。

曹操怎麼也咽不下這口氣,跟呂布在濮陽相持了一百多天,兩家僵持之際,蝗蟲來了,糧食大幅減產。

《三國志》記載:“人相食。”

所以兩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媽,暫時罷兵,各自想辦法找糧食過冬。


第二年一開春,曹操氣又上來了,下令攻打定陶。

呂布搬來救兵,定陶許久沒攻下,曹操不信邪,用圍城打援的戰術,大敗呂布。

這一年夏天,曹操又攻打駐兵鉅野的呂布部將李封、薛蘭,呂布領兵來救,大概是受上次遭伏擊影響,因此行動謹慎,走到半路,聽聞薛蘭已敗,連忙回頭走掉。

曹操因此殺了薛蘭奪了鉅野城,又於作戰間隙收復群縣,到此時曹操的形勢大為有利,呂布的日子不好過了。

呂布也不是什麼省油的燈,為了自己的地盤,決定放手搏一搏。

《三國志·武帝紀》裡講到:“布覆從東緡與陳宮引萬餘軍來戰。”



裴松之注:“於時兵皆出取麥,在者不能千人,屯營不固。太祖乃令婦人守陴,悉兵拒之。”


《白話三國志系列一》:空城計—此非曹孟德之謀乎?


這時候剛好是麥收時節,天氣晴,曹操大部分的軍隊都外出收麥子了。

這一段很有意思,我特地查了三國地圖,仔細作了一下分析。

這時候曹操有兩個駐軍單元,一個是鉅野城,一個是城外的屯營;駐守的人數也是非常有限,不足千人;而且“屯營不固”也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擺在曹操面前的形式是非常嚴峻的,為了解決這一危機,曹老闆臨危不亂,憑藉超人的智慧想出了應敵之策——“令婦人守陴,悉兵拒之。”

啥意思呢?


就是挖掘僅有的潛力——婦人,替換下守城的曹軍士兵去到城外屯營,加強屯營的防守力量。

這顯然不是什麼“出奇制勝的精心設計”,也不是“萬般無奈的垂死掙扎”,更不是一個能“被忽視的細節”,我更覺得這更像是一種積極的防禦措施。

但是這裡也有一些疑問,你說一些婦人顯然是沒有戰鬥力,那麼這些沒有戰鬥力的婦人站在城上守陴,除了向呂布示弱外能有什麼作用呢?

這裡我又去查了一些資料,屯營是由木頭圍成的防禦設施,再在外面挖一道溝,也叫塹,史書又把屯營叫作圍塹。

城池是用城牆圍起來的,城牆高度約七米,寬厚度約三米,兩面用磚石砌成,中間用城外護城河挖出的泥土填空。

這樣用高厚的城牆圍起來的城池,在冷兵器時代,要攻克這樣的城池,一般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是雲梯攻城,用長梯子爬上城頭進行攻擊;

二是衝車攻城,車載巨木撞擊城門攻擊;

三是挖地道攻擊,把地道挖進城裡,士兵從地道進入城內,內外夾攻;

四是堆土山攻城,在城牆近處堆起土山,從土山爬上城去攻擊。

即使用這些方法攻城也不是能很快攻下來。

要強攻一座城池時間是要用月來計算的,有的甚至要以年計算。

換言之,只要曹老闆大門一關,可以飲酒賦詩,一時半會呂布是沒有能力攻下來的。


《白話三國志系列一》:空城計—此非曹孟德之謀乎?


奉先不知道嗎,他當然也知道,即便他不知道,陳宮也不是吃素的。

雙方都非常明白非常清楚的知道不會,或絕不可能發生城池攻防戰。

也就是說“婦人守陴”不是戰鬥的需要,確實是一種表示,但我認為不是示弱。

那能表示什麼呢?示常。

平常在敵人兵臨城下的情況下,城上有人守陴是正常的;而沒有一個人在城上是一種反常或不正常。

呂布有沒有往北看一眼由“婦人守陴”的鉅野城?陳宮有沒有看?呂布的部將張遼高順等有沒有看?

不知道,史書沒有記載。

但是我敢確定有人看過北邊的鉅野城。

近在眼前的鉅野城,哪會沒有一個人往北看一下呢?

為什麼這件事史書裡沒有記載?

我覺得應該是呂布等人往北看了城池以後,覺得正常,沒有發現異常,所以沒有話說,也沒有動作,因此史書也就無事可記。

呂布看到後什麼反應呢?


《魏書》是這樣記載的:“屯西有大堤,其南樹木幽深。布疑有伏,乃相謂曰:‘曹操多譎,勿入伏中。’引軍屯南十餘里。”

這句話也很有意思,“屯西有大堤,其南樹木幽深”更像是對當時局勢的空間素描,呂布來到鉅野城下肯定不能跟愣頭青似的一股腦衝,你得先環顧環顧四周,觀察觀察形勢吧?


於是呂布拿著照相機向西拍了一張照片:“屯西有大堤”,然後又轉向西南方向拍了一張“其南樹木幽深”的照片。

看著照片眉頭一皺,“疑有伏”,這裡呂布也只是懷疑了一下子,還不確定。

轉念一想,自己前幾次吃了曹阿瞞幾次敗仗,知道他的厲害,不敢貿然進攻。“

然後呂布就“引軍屯南十餘里”。


《白話三國志系列一》:空城計—此非曹孟德之謀乎?


再續《魏書》:“明日復來,太祖隱兵堤裡,出半兵堤外。布益進,乃令輕兵挑戰,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騎並進,大破之,獲其鼓車,追之其營而返。”


呂布這人不氣餒,第一天被嚇了回去,安營紮寨,第二天又來了。

曹操收麥大軍於第一天傍晚也回營了。

曹操這一晚可沒敢睡覺,他知道呂布肯定不會輕易善罷甘休,於是作了巧妙的佈防“隱兵堤裡,出半兵堤外”。

這“隱兵堤裡”領兵打仗的軍事家容易想到,這“出半兵堤外”的奧妙我覺得不是任何軍事家能想出來的。

不用說當時的呂布一頭撞入了曹操設的這個圈套,即使過了近兩千年的今天,我們也很難理解《三國志》陳壽說的“縱奇兵擊,大破之”的“奇”在什麼地方。

以及《魏書》王沈說的“出半兵堤外”有何深意,怎麼理解。

這是曹操設計的一個埋伏戰,頗有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味道。

為什麼埋伏戰能取得勝利呢?


為什麼中了埋伏的一方一定會失敗呢?

史書上說埋伏戰佔有了三個戰術要素,即時間、空間、信息。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

時間上埋伏方預先謀劃、打的是有準備之仗;


從發起攻擊的時機上,埋伏方掌握主動權;


對敵方發起突然性的攻擊,使敵人來不及反應,完全達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和目的。

“伏兵悉乘堤時有一股勢,如馬謖說的:“居高臨下,勢如破竹”,搶佔制高點。

曹操就把軍隊埋伏在堤裡,又發出主動信息,“出半兵堤外”作為釣餌把呂布引誘到大堤旁邊,加以伏擊。

呂布這個愣頭青舉戟向前一指大喊:“衝呀,殺呀!”催赤兔馬飛奔殺向曹軍。


呂布想要在步兵到達前,由騎兵先把曹軍的隊伍衝得七零八落,然後再同步兵一起殲滅它。

想法不錯,但奇怪的是曹軍見了呂布騎兵的衝擊,並不驚恐慌亂而是拼命抵抗,這樣激烈的戰鬥就在堤外打響了。

埋伏在大堤裡邊的曹軍聽到堤外的戰鬥聲響,一聲令下就如猛虎下山一般越過大堤衝入戰場。


《白話三國志系列一》:空城計—此非曹孟德之謀乎?


呂布一拍腦門,在內心只得叫苦:“糟了!完了!怎麼又中了曹阿瞞的詭計!”

呂布的將士一片驚慌,不知道大堤那邊還有多少曹軍,這樣的戰鬥,勝敗可想而知。

這場戰爭的結果《魏書》裡也有記載:“獲其鼓車,追之其營而返。”

通過這場戰役,我們不得不讚賞曹老闆的軍事才能與戰術的靈活運用。

怎一個牛逼了得?

正如陳壽說的:“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參考:

《魏書》

《三國志·董二袁劉傳第六》,陳壽

《三國志·武帝紀第一》,陳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