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實心的嗎?——重新認識地球之一

地球的質量約為5.965×10??kg,這是根據萬有引力定律測定的。

從地球的質量和體積可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約為5.52g/㎝?,而地球表層密度僅為2.5g/㎝?——3g/㎝?,這樣我們就可以推算出地球中心的密度達7~8g/㎝?,遠比地球表層為大,由此推測地心可能由鐵、鎳等重物質組成。

後來有兩個科學家在地球內部發現地震波在兩個不同的深度發生明顯變化,就把這兩個地球深度所形成的球面分別以他們個人的名字命名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並根據這兩個球面把地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再後來又有人進一步把地幔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分為外核和內核。

地球的結構由內到外:地核-外核(地核)-地幔-地殼。由外向內:地殼-地幔-外核(地核)-內核固體地球結構表。


地球是實心的嗎?——重新認識地球之一

(以上內容來自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地球的內部結構)

對於這張表格,巴德認為它來自於幾個方面數據資料的合成:

一是地球總的質量;

二是地球的平均密度;

三是地球表層密度;

四是地球中心部分的物質密度;

五是地表下平均33千米左右深度處的莫霍界面;

六是在地下深度約為2885千米左右處的古登堡界面;以及另外兩個地震縱波發生明顯變化的界面這幾個因素。

從這個表格中我們分析後可以發現,存在幾個與客觀現實發生矛盾的地方。

1)這個表格中地幔的物質狀態和有些大學教科書中對地幔物質狀態的描述不同,這個表格中的地幔物質,有液態狀,熔融狀,也有固態狀,但在有的教科書中,把地幔的物質描述成全是固態狀,這表明地質科學界對地幔中物質的狀態認識不統一。

2)海底擴張理論和火山爆發的事實,兩方面都明確表明,有內在動力把地球內部的大量熔岩帶到了地面,結果就是地球的表面積增加了,也就是地球的體積增大了,根據物質守恆定律,物質是不會消失也不會產生的,既然大量的物質從地球內部轉移到了地球表面,那麼地球內部一定會留下許多空腔,上面這個表格掩蓋了地球內部應該存在大量空腔的事實。

3)上面這個表格只在追求滿足地球總的質量和幾個界面的數字要求,而忽略了地質科學最應該解決的屬於本學科內的自然現象問題,例如地球為什麼會有磁場、兩極為什麼會有極光、地球的磁場為什麼在減弱中、地球內部的熱源來自哪裡?這些地質科學分內的問題,在上面的表格中不能被反映出來?

在《行星公轉和自轉的原理》一書中,作者除了給出地球為什麼會公轉和自轉的原理,也指出,物體本身擁有的熱量,也是形成該物體吸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地球目前擁有的吸引力,就不是全部由地球的質量來提供,而是其中有一部分是由地球本身內部的熱量所產生。

在這種理論的基礎之上,就可以解釋宇宙中根本不存在暗物質這種臆想的東西,目前科學界找不到的吸引力所對應的暗物質,實際是由物體自身的熱量所提供。地球對外顯示出的吸引力是一個定值,過去這個定值,在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計算下,要對應一個很大的質量數值,約為5.965×10??kg;若按照物體的質量和熱量共同產生了5.965×10??kg,那麼地球的質量必然會大大的減小,把這個縮小了數量的地球質量值套在現在地球的體積上,結果就是,地球內部會出現巨大的空腔容積,也就是說現在教科書上描述的地球有一個質量巨大的實心內核根本不存在。這樣在古登堡界面橫波消失之謎就可以立即破解,讀者若要問為什麼地震波中的橫波在古登堡界面完全消失了?這裡照搬這本書上的回答就是,在古登堡界面以內的地心周圍,是沒有任何可見物質的,橫波只在固體介質中傳播,沒有傳播介質,橫波超出古登堡界面自然就會消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