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真實,不等同於生活真實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對許多繪畫大師的作品,發出這樣的疑問:“畫得一點兒都不像,為什麼還都說好?”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不得不瞭解一下繪畫史。

藝術真實,不等同於生活真實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繪畫,最初的作用,無非是“立像存照”,“褒貶善惡”。對人們的日常言行加以評判和引導。這時的繪畫與政治聯繫緊密。統治者利用繪畫來達到自己想要的宣傳和懲戒的目的。

到了後來,一些藝術家發覺繪畫不僅可以服務於社會,同時也可以用來宣洩自己的情感。這就迫切需要有一種能夠“急就章”,易於掌握的繪畫方法,來達到這種目的。寫意畫的尚意輕形,不重法度正符合了這一潮流。

然而每個人對世界的認知是不盡相同的,一千個人就有一千雙眼睛,從不同的角度打量著這個世界。由於進入角度不同,這個世界的面貌也就各異。以手中的畫筆,反映出自己心中的世界,成為後來繪畫的方向。這個認識以中國畫為代表的東方藝術,早於西方繪畫藝術幾百年。這不是標榜,而是事實。

但是西方藝術家們最終還是發覺了這個問題。於是從18世紀開始,西方繪畫出現了強調個人感覺的畫派,如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等等。這些畫派都以一種個人觀點強烈,不同於流俗的方法作畫。我們把它們統稱為抽象畫派。

藝術真實,不等同於生活真實


抽象畫派不同於寫實畫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完全以個人的理解來詮釋這個世界。在中國古代以米芾、蘇軾、八大山人,徐青藤、石濤為代表。在西方則以馬蒂斯、莫奈、梵高為標誌。這些大師們用他們手中的畫筆,向觀眾呈現他們觀察到的真實世界。而為了得到這種真實,一些藝術家們做出了許多驚人之舉。

藝術真實,不等同於生活真實


透納為了尋求自己的真實,把自己綁在船的桅杆上面,到海浪中體會狂風巨浪的威力。在奔馳的列車上,他長時間探出半個身子,感受風馳電掣的速度。梵高為了感受幻覺下的世界,他將顏料作為致幻劑,吞下了整罐的顏料,差一點為此送了老命。

藝術真實,不等同於生活真實


與西方畫家們的瘋狂相比,中國的畫家們安靜了許多。他們用長時間的,坐在書齋中的思考,代替了以命相博的探索。書齋中思考的結果是蘇軾嘗試出,以閱改文案的硃砂畫竹,人稱“朱竹”,這已完全拋開了物象的真實色彩,純粹是以自己的意象在作畫。不要小看這一枝朱竹,那是藝術家以“我心為宗”思想的萌芽。此後徐渭用水墨點畫出晶瑩的葡萄,暢快人意的人物。將墨分五彩詮釋的淋漓盡致。

藝術真實,不等同於生活真實


因此哲人們說,追求真理的方法有兩個:一是實踐,二是思考。而時間這個評判官給出了自己的回答:“這個自然本就是多姿多彩的,藝術家們儘可以根據自己的感受,任意的揮灑自己的畫筆”。因此藝術家們筆下的真實 ,已不完全等同於尋常人生活中的真實。

後來畢加索五官不整的人物、齊白石的紅花墨葉、陳子莊的憨態可掬的小雞、小鴨皆得到大家的歡迎。這些大師們筆下的作品,也並非全是真實的自然,但是我們依然感覺,它們是那樣的生動有趣。

在媒介對藝術品的褒揚時,常常用一個詞彙“栩栩如生”,而很少用簡直像什麼什麼來表達。因為這個“生”可以是意象神態的象,而不單單指外形的酷似。瞭解這一點,就能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欣賞中外大師們的作品。

達到“是而非似”這一境界,東西方繪畫遭遇了不同的對待。在中國最先倡議繪畫“尚意不尚形”的歐陽修、蘇軾等既是文壇領袖,又是朝中顯貴。因此迅速得到了朝野的響應。此後寫意精神便一直持續地影響著中國繪畫。

藝術真實,不等同於生活真實


而在西方印象派誕生時,卻受到畫壇主流輿論的攻擊。印象派的代表人物莫奈,在他喜愛的畫家透納的抽象畫法的影響下,帶著他創作的一幅作品參展,便被譏諷為“連未完成的草稿都不如”的作品。這幅作品便是後來聲名遠揚的《印象、日出》。“印象派”也是在一片罵聲中得名。幸而莫奈堅持住了自己的藝術追求,並且以此成功征服了世界。東西方的藝術家們終於還是殊途同歸,開始了各自的尚意之旅。

繪畫發展到了今天,更是放棄了對形象酷似的追求。如果說要求象的話,沒有誰能夠超過工業產品。照相機、攝像機、掃描儀再加上現在的3d打印,你要多象都能給你做出來。但是這些是產品而非藝術品。藝術品,必須要有自己主觀的精神意蘊。現代的藝術家們將他總結為: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這就是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的差別。

現在東西方的藝術家們,對繪畫的理解更加多樣化。它可以沒有具體的造型,也可以脫離真實的形體很多,只要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成熟的表現手法,就可能得到人們的追捧和認可。

故陳子莊說:“畫貴有自己。”而那些到現在仍在追求以似為真的畫家們,無疑還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因此也就難以成就卓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