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为何频获诺贝尔奖?离不开这5种教育方式

近期,201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揭晓,美国的詹姆斯·艾利森与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因发现抑制负向免疫调节的“新型癌症疗法”得奖。至此,本世纪斩获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累计达18人。

是什么让日本人接连获得诺贝尔奖?除了日本20实际80年代“科技立国”的战略,还和日本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特别是体育教育。


日本人为何频获诺贝尔奖?离不开这5种教育方式

刚刚获奖的本庶佑是第26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也是第5位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日本人。日本超过了德国、英国、法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诺奖大户”,其中23个为自然科学奖。

日本人连年斩获诺奖,离不开日本政府对基础研究长期稳定的支持。早在1995年,日本国会就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法》,其后制定了多个5年计划;去年1月,日本内阁审议通过了《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16—2020)》。该计划提出,未来10年把日本建成“世界上最适宜创新的国家”。

日本对于科技研发经费从来都不吝啬:


日本人为何频获诺贝尔奖?离不开这5种教育方式

2013 年度日本 R&D 的投资份额(图中红色圆圈)将近 3.8%,是全世界 R&D 投资占比最高的国家 / UNU-MERIT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中心和世界银行提供数据

后来虽然遭遇经济停滞,“失去的二十年”也没有让日本研发经费的投入总量下跌。


日本人为何频获诺贝尔奖?离不开这5种教育方式

除了政府国家的支持,日本人的教育有哪些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地方?

先教会孩子如何去“玩

日本的初等教育给了学生兴趣与自由日本在战后1947年3月31日颁布的《教育基本法》中提到小学的教育目的是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实施初等普通教育。

“玩就是儿童的天性”,这句话是从儿童的生理及心理年龄特点所得出的。


日本人为何频获诺贝尔奖?离不开这5种教育方式


日本的初等教育目的也正是从儿童的生理及心理年龄特点出发来制定并实行的。他们的儿童有足够的时间去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并在玩中挖掘出自己的兴趣,为自己的理想奠定基础。

鼓励贴近大自然

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野依良治、田中耕一等的少年生活看,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大自然的亲近,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日本人为何频获诺贝尔奖?离不开这5种教育方式


兴趣是来源于生活,来自于对大自然的感悟。野依良治、白川英树等在少年时都拥有亲近自然、拥抱自然的机会,并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兴趣,而这兴趣正是他们日后所研究的学问的源头。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白川英树在他高中前的十年间,一直生活在一个被群山环绕的小城市——高山,他也因此获得了许多亲近自然的机会,并决心将来从事改良植物品种的工作。

培养独立精神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表示,他之所以立志研究化学,就是父亲的影响。12岁时,父亲带他参加了一家公司的新产品展示会,新发布的一种从水、空气和煤中提炼的黄色尼龙丝让他觉得“化学实在是太神奇了”,从那以后他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化学。

福井谦一受父亲影响养成了刻苦读书、勤于思考的习惯,他在书中写道:“至于学习,父母倒是采取了不干涉的态度,一次也没有讲过‘要好好念书’之类的话。但是,我家却经常笼罩着令孩子不由自主地想去学习的严肃气氛。”


日本人为何频获诺贝尔奖?离不开这5种教育方式


与中国一样,日本历来重视早期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从小灌输不依靠父母的理念。日本学生考上大学后,学费由父母负责,但学费之外的生活费要靠自己打工赚取,否则会受到同学和社会耻笑。小柴昌俊考上东京大学后,第一学期物理全班级倒数第一,就是过度做家教的结果。

培养创造性思维

日本幼儿园,无论公立私立,都相对而言极简朴素,除了必须的钢琴、桌椅外,几乎看不到“现代感”的设施。孩子的玩具则是以硬纸箱、报纸、尼龙绳、木头块和图书为主,任由孩子自由发挥堆积、剪裁。


日本人为何频获诺贝尔奖?离不开这5种教育方式

这也是日本早期教育的独到之处,不去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孩子自由发挥,从而确保他们的创新精神。

用运动改造大脑

从我们熟知的幼儿园冬季耐寒训练,到近期网上火爆的“幼儿园体操课”,无不体现了日本对幼儿运动培养的重视。

其实,日本刚入园的宝宝,就要参加一切诸如足球赛、躲避球赛等的运动项目,进行运动兴趣的引导和培养。到了小学,更是每天都有体育课,课后作业是锻炼一个小时,据统计显示,日本每天运动达2小时以上的孩子,占40%。

日本人为何频获诺贝尔奖?离不开这5种教育方式

日本人为何频获诺贝尔奖?离不开这5种教育方式

日本人为何频获诺贝尔奖?离不开这5种教育方式

对于这些常规的体育运动,日本文部省根据各个不同项目,除了大方向的指导手册外,并没有特别硬性的达标要求,所以每个学校的具体目标会制定得不一样。体育教育不能等同于“运动”,作为一种教育,“体育”最重要的是培养运动精神,而不断超越自己,就是一种运动精神。

此外,还按季节划分出不同的体育课内容。例如冬季的耐寒马拉松训练、夏季的游泳课等。


日本人为何频获诺贝尔奖?离不开这5种教育方式

例如,日本孩子大都从幼儿园开始,就接受“冬季耐寒训练”,并全员参加“冬季持久走大会”——这算是日本学校冬季体育训练的一部分。

而冬季耐力跑的距离长短,是根据年级不同进行划分的:200米一圈的操场,1-2低年级绕操场跑10圈;3-4年级要求跑15圈;5-6年级则要求努力达到20圈。换算过来,也就是:1-2低年级跑2000米,3-4年级3000米,5-6年级4000米。

在经过差不多一个冬天的训练之后,一般在元旦寒假结束之后,学校会组织一年一度的类似冬季马拉松的“冬季持久走大会”,凡按要求跑完马拉松全程的,都会获得学校颁发的“完走证书”——证书上写着马拉松全程距离、所花时间等。孩子们将“完走证书”带回家后,妈妈都会宝贝般帮忙收起来,因为这意味着孩子的又一份成长记录。


日本人为何频获诺贝尔奖?离不开这5种教育方式

我们一直强调的,运动会让机体释放更多的BND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FGF-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帮助激活脑细胞活性,增强记忆力、认知力,改善大脑环境,提高智力。

清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主任王俊怡也曾提出:“孩子是通过感觉与运动来认识、探索世界的,这些身体动作,可以转化为脑部活动,促进孩子脑部发育,如果父母不重视这点,将来孩子的健康、智力、学业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可能受到影响!”


日本人默默的把理论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了让运动改造大脑,用运动给孩子创造独特的生活、学习环境。


日本人为何频获诺贝尔奖?离不开这5种教育方式

虽然日本式的幼儿教育模式,对于当下中国来说,还较难实现,但从这些事实中窥见的早教阶段关键所在,还是值得我们深思。

格姆思,您身边的儿童运动专家!

郝志峰,邹丽花等,从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情况看日本的教育制度 [J] 广东化工 , 2012 , 39 (4) :225-226高益民,让儿童享有充分的自由探索空间——从日本科学家频获诺贝尔奖谈起 [J] 中小学管理, 2015 (1) :53-54王营,日本频获诺贝尔奖对我国中小学教育有何启示 [J] 中国民族教育, 2016 (11) :9-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