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頭還能再來嗎?

從頭還能再來嗎?

剛剛讀完《冬泳》。

這本小說則是魏小河推薦的,他非常欣賞班宇的文字。

从头还能再来吗?

這也是我瞭解東北當年那批下崗工人故事為數不多的渠道之一。

那些冰,那些雪,那些暖氣,那些拉腳兒,那些燒烤……文字裡都帶著濃濃的東北氣息,是一種用生活創作的方式,怎麼學都學不來。

就如寫《冬牧場》、《我的阿勒泰》的李娟,一東一西,背景裡化不開的當地特色。只是這特色裡,依然有人性有熱情,有困苦也有無奈。

誰都是被生活逼著往前走。只要人不死,生活就不會死。下崗工人也是一樣,他們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選擇,各有各的活法。他們,連同家人,被社會無情淘汰的巨輪裹挾著往前,雖然步子趔趄,也儘量想走得平穩。

還有那首耳熟能詳的《從頭再來》,小些時候一直覺得勵志,但是瞭解一點創作背景後,認識也是開始急轉彎。這首歌是當年中央電視臺當年為了配合下崗再就業而創作的歌。

“已經艱難度過半生,今夜重又走進風雨”,還要從頭再來,前功盡棄啊。當年岳飛被召回,十年功業一朝譭棄,已經痛心疾首,這裡卻是半輩子。人一共就只有兩個半輩子,前半輩子通常還是更好的那一半。

“只不過是”這四字,少年時覺得氣象萬千,舉重若輕,俯仰天地。

現在想來,脊背發涼,不寒而慄。

東北有那段歷史,或者說北方很多地方也都經歷過那段特殊時期。

這也是為什麼在北方,似乎體制內成為上輩人眼裡的香餑餑,拼命給自己的孩子灌輸進入體制內的想法。

人啊,都是趨利避害的,一點也沒錯兒,尤其是經歷過一些東西之後。

最近正逢國考報名,大批大批的人都在拼命想擠進體制內。

也趁這個機會,想談點想法。

前幾年,談起體制內這個詞,我也會嗤之以鼻,覺得年輕,可以拼,可以闖,可以有美好的未來。

時候,很多人包括我都會把“穩定”,看做一個貶義詞的。

好像穩定就代表了沒拼勁,沒勇氣,就代表了渾渾噩噩的混日子。

可是,我們都會老。

總會到了一個年齡,扛著老人孩子房子車子的時候,只要一腳踩空,下面就是萬丈深淵。

退無可退。

家裡親戚很多都是體制內,我在小時候特別不理解他們,覺得他們沒出息,不去做生意,賺大錢。

現在我在外邊奔波,看到眾多做生意的起起伏伏,眾多打工加班到深夜沒有保障的時候,想起了他們。

他們老了,體制內善待了他們,他們可以不用過得那麼辛苦,他們可以靜下來好好享受清閒生活,很多事年輕人幫著幹就是了,他們可以一生正直憨厚,組織也不會嫌棄他們不會來事。

其實,他們也沒有我想的那麼無能,特別是我進社會以後,看過了太多人為利,太多人為己,也只有在體制,可以理直氣壯的為人。

總之作為下一輩,我是感謝政府沒有虧待他們。

想起之前知乎上有個話題:找工作時單位普遍要求35歲以下,那35歲以上的人都去幹嘛了?

从头还能再来吗?

其實,這個問題似乎就是中年危機的一大因素,也是穩定的意義所在。

從20多歲畢業到35歲,中間不到15年,但是這個時候,很多人要面臨的確是能力逐步趨於穩定,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降,甚至不斷退步。

此時,企業出於成本的考慮,可能會辭退掉一些人。畢竟年輕大學生工資低還能幹,於是自然而然衍生出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中年危機。

穩定的意義也正在隨著時間的推移,開始不斷凸顯其價值。

寫完之後,我也不會再去糾結這個問題了,也開始慢慢卸掉之前自己對體制內的看法。

於我而言,是一點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