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長恨水長東:證大文化那些事「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二十)」

人生長恨水長東:證大文化那些事「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二十)」

今天的上海天氣格外的好,好的令人感到不真實,豔陽高照、白雲團團,而云霧中的一切仍看不清……

空蕩蕩的審訊室中央坐著一位背影意氣風發卻面色慘黃的中年男人,對面警官也不急著提問,只是目光犀利的看著他,靜靜地等待他的陳述,此時的戴志康正陷入深深的回憶中……

正是鮮衣怒馬少年時

他曾經是股市大佬,文玩界大拿,樓市大鱷,互金大神,每個領域他都能謀得先機,提早佈局。

這或許得益於他的“金融黃埔軍校”背景,年少的時的戴志康也是一位不出世的“學霸”。1978年,他考入江蘇省重點中學-海門中學。1981年,他考入中國重點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主修國際金融。1985年,他又考入金融專業學生夢寐以求的“五道口”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金融研究所深造。這一背景,在那個年代,註定了戴志康的少年得志。

可以說,單憑這份學歷,戴志康若想過好平凡而又幸福的一生並非難事。然而,戴志康看上去是一位穩健樸實的人,骨子裡卻透著“不安分”的基因。原本可以入仕,卻選擇了進入中信銀行行長辦公室任秘書。要知道,如今不少金融口的官員都是從秘書這個崗位開始做起的。可能是覺得機關工作過於沉悶,枯燥的銀行工作無法滿足內心的慾望,抑或當年激情澎湃的

創業浪潮吸引了他,在中信銀行沒幹多久:

“小戴,來海南吧,我打算創立富島基金,正需要你這樣的人才,總經理你來坐。”

“好,一起幹!”

於是他受到“五道口”校友、時任人民銀行海南分行行長張志平的邀請,南下創業。此時,戴志康的春天才真正開始,而讓其聲名鵲起的富島基金就在他的手裡誕生了。1992年,28 歲的戴志康受命組建富島基金公司-中國第一家公募基金公司,他出任總經理,風光無限。

年輕人仍不滿足於公募基金的小小收益,想要繼續做大,1994年,戴志康的證大系橫空出世,中國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私募,在A股市場上所向披靡,獲利數億。

還記得當年“327國債事件”,管金生做多頭,他則是眾多空頭中的一員。1995年2月23日,財政部發布公告稱,“327”國債將按148.50元兌付。當日,中經開率領多方借利好大肆買入,將價格推到了151.98元。隨後遼國發的高嶺、高原兄弟在形勢對空頭極其不利的情況下由空翻多,將其50萬口做空單迅速平倉,反手買入50萬口做多,“327”國債在1分鐘內漲了2元。這對於“空頭”萬國證券意味著一個沉重打擊——60億人民幣的鉅額虧損。

“那時候管金生做空頭,我們做多頭,管金生一家輸了幾十個億,培養了估計幾百個幾千個百萬富翁。”戴志康跟朋友津津樂道,這該算是戴志康的第一桶金了。

雖然這一年股市低迷,但他大舉抄底,以兩千萬自有資金融入三千萬,然後與深圳一家企業全作,成立一隻五千萬的“盤子”,並用這一個億的資金再放大一倍槓桿。戴志康以兩個億的資金逐步建倉蘇常柴,並輔以當時流行的手法:利用媒體鼓吹蘇常柴。最高峰的時候,證大集團成了該股的第二大股東。1996年,戴志康兌現股票,據說,當時總共賺了兩個多億,證大分得一個億。之後用同樣的方法前瞻性的戰略投資四川長虹等股票,通過低吸高拋,賺得盆滿缽滿。

1999年,在互聯網概念火爆時,他集中投資電廣傳媒、中信國安、東方明珠為代表的網絡股,並在一年後互聯網泡沫破滅前成功清倉,正是應了那句“會賣的才是傅”。

同一年看準了房地產的發展前景,戴志康的證大系毫不猶豫的進軍上海房地產業,在浦東開發了證大大拇指廣場、證大五道口廣場、證大喜馬拉雅中心和九間堂等多個知名地產項目。要知道,那個時候,中國的房地產還處於起步階段。

“成交!恭喜戴志康先生!”

戴志康與秘書相視一笑,拍下外灘8-1地塊。

此時他的證大地產達到了巔峰期:數十億元打造的心血之作喜馬拉雅中心在上海浦東剛剛建成,反響劇烈,他的內心自是喜不自勝。這個項目融入了酒店、美術館、舞臺和商場,由日本知名建築師操刀,設計理念非常超前,即使今天看也十分震撼。

2000年開始,上海的房地產市場回暖,繼而不斷上揚。上海的土地供應方式也很快就改變了,開始公開掛牌,招標拍賣。手裡握有大量土地的戴志康,財富得到了又一次迅速積累。到了2000年,證大才開始了在上海的真正的大規模開發。陸續開發了證大家園、水清木華等項目。2005年,上海浦東區的九間堂別墅開盤,曾經轟動地產圈,時至今日,九間堂仍然是頂級中式豪宅的代表。

當他在中國商界掀起萬丈波濤時,他的同齡人馬雲尚在杭州湖畔花園向他的學生激昂演說,啟動第三次創業,而湖畔花園正是證大地產的產業,因為風水太好,馬雲以後成立的所有公司都註冊在湖畔花園,湖畔花園成了馬雲的

創業紀念館。

有人曾經給戴志康算命,說他的運數與水有關。這似乎是對他前半生的總結:出生在海門,求學於海淀,創業在海南,騰達於上海。如此看來,戴志康無疑是意氣風發少郎。

2003年,曾是證大集團旗下的房地產板塊公司上海證大(00755.HK)在港交所上市,戴志康本人身價也水漲船高,一度躋身胡潤房地產富豪榜28強。到了2007年,戴志康的身價首次突破百億,當時與陳天橋家族和李寧在百富榜並列第65位。

人生长恨水长东:证大文化那些事「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专题(二十)」

然而若將人生比作萬米長跑,有的人,註定只能跑贏一千米。

足成地產,轉戰新三板

如果說2007年前的戴志康,春分春風得意馬蹄疾。那2007年後,他的人生出現了巨大的轉折。2011年底頹唐地看著黃埔江畔在建的外灘項目,不得不和它痛別,將外灘項目50%股權轉手給郭廣昌的復星,後又聯手綠城將剩下50%股權賣給了潘石屹的SOHO中國。

敗退外灘項目後的戴志康,又將延續文化地產理想的希望放在了南京。此後幾年,戴志康將地產業務重心轉移至南京,開發了南京大拇指廣場、南京證大喜馬拉雅中心等項目。但深陷文化地產困局的證大集團現金流日益吃緊,到了2014年,地產業務更是業績大幅下滑出現虧損。

2015年,證大集團旗下地產上市公司上海證大(0755.HK)被迫易主,戴志康和女兒戴陌草將所持42%股權折價出售給了東方資產管理公司。戴志康,這個曾經的“上海地王”,徹底退出了上海證大,也基本退出了地產業務。

正所謂成也地產,敗也地產。

戴志康事後不服輸地回應道:“我們不留戀現今房地產上的這點漲幅,投資在其他領域漲幅肯定高於房地產,這一點沒有什麼遺憾。證大本來就不是房地產公司,將來也不是。對我而言,房地產只是我的‘客串’,是精神家園的建設過程,而這個過程我們已經完成了。”

“客串”地產後的戴志康,想繼續建設他的“精神家園”。他創立了證大文化,發展方向是:互聯網金融、文化和投資。2016年,證大文化在新三板掛牌,證大文化主要從事藝術品直銷、藝術品寄售、藝術顧問服務、藝術品展覽活動等。他還主投資了我們熟知的喜馬拉雅FM。戴志康的文化產業為新三板市場文化行業注入新鮮血液,他渴望在新三板發展的春風,一同如之前投資地產那般把握資本風向。2017年,公司股價曾出現了236.32%的漲幅,但是長期以來,資本市場對證大文化不太看好。

人生长恨水长东:证大文化那些事「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专题(二十)」

證大文化logo(資料來源:公司公告

50歲的戴志康不再是那個“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資本大亨。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下,他和證大文化的日子似乎江河日下。

由於經濟下行壓力和文化產業發展不景氣。證大文化2018年的年度報告顯示,證大文化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52,988,220.07元,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10.95%;歸屬於掛牌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由上年同期的3,824,477.91元跌為-4,419,841.62元,同期相比減少215.57%。當時證大文化稱,淨利潤下滑主要系公司諮詢服務業務成交減少、藝術展覽業務開展不及預期等原因,使營業收入未能同步於營業成本的增長,導致本期淨利潤減少。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戴志康依舊不服輸,面對如此境況,他不得不重拾自己的老本行:金融。

情懷錯付,終歸黃粱一夢

在退出房地產行業時,戴志康曾說:“我不是個物質的人,我是個很精神的人。我把鋼筋水泥都賣掉了,留下了所有的文藝和收藏”。這或許真的不是一句沽名釣譽之言,從戴志康對證大喜瑪拉雅中心的投資可見一斑。戴志康更像是一個在現實和理想間掙扎的商人,一直執著於情懷和資本的

結合。在地產行業的失敗並沒有改變他的夢想,他曾說,“我一直思考一個問題:如何實現讓情懷滋養資本,實現情懷與資本的完美結合。”而他自己的答案,則是回到老本行金融。

但也正是因為這個選擇,使他苦心經營半生的心血化為烏有。

證大金服最早推出的是“證大e貸網”(2017年已停運),到了2014年又推出P2P平臺撈財寶。官方資料稱,到2018年7月,證大金服累計服務了近49萬名借款客戶,累計借款總額達320億元。數據顯示,撈財寶2018年營收2.6億,當年淨利1163萬,已連續三年盈利。然而,2019年, 9月1日,這位昔日的金融地產大亨向上海警方自首,隨後被採取強制措施。上海證大公司包括“撈財寶”和“證大財富”平臺,涉嫌非法集資。

沒想到這位傳奇人物,最終卻是栽在了P2P上,而撈財寶出的問題,和其他暴雷的P2P一樣,無法回收借款,最終無法償還債務。在投案自首前,戴志康發表的公開信,解釋道:過去投資者出借的資金到了封閉期能很快全額回款,是因為有債權轉讓的二級市場,現在債轉功能停止,錢需要從借款人那裡按信貸合同分期還回來。在戴志康自首時,撈財寶還有涉及9.3萬借款人近50億元的錢未償還。

證大文化也隨之遭到嚴重影響,11月14日,證大文化宣佈,為實現公司的長期戰略發展計劃及配合公司自身業務的發展要求,降低公司運營成本,提高經營決策效率,集中精力實現計劃目標,公司擬向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責任公司申請公司股票終止掛牌。原本2018年就經營不善的證大文化,或將在2019年遇到更加嚴重的問題。戴志康的文化商業王國尚未建立,就憾折半途。回看2016年證大文化剛掛牌時,其2013年、2014年、2015年的年報數據就並不十分好看,公司的營業收入很高,但淨利潤波動很大,證大文化的主營業務並不十分賺錢。當時戴志康曾表示證大文化掛牌新三板後,一方面要做重資產藝術品、挖掘青年藝術家等投資,另一方面可能會開闢藝術擔保業務等新的服務。而實際上,戴志康卻是押寶在了P2P上。

回顧戴志康的前半生,戴志康確實眼光獨到地把握著時代節點,他參與了從房地產熱潮到移動互聯網的每一個風口,然而,卻因為錯投了P2P,一招不慎,滿盤皆輸。這位起家於金融,發跡於房產的大佬,在決定回到金融行業後,為何會選擇P2P呢?一方面,或許是緣於他金融科班的出身,在房地產業受挫後,他自認對老本行有著把握和自信;另一方面,是他本人對於互聯網金融的看好,他認為未來金融行業發展的趨勢就是金融脫媒,去中介化,目前雖然只集中在小額貸款領域,但未來整個金融行業都會有這樣的變革,有很大的想象空間。而他本人對於這個問題,有一個更為情懷的解答:“沒有別的意思,就是做普惠金融,為人民服務,為那些從銀行借錢有困難甚至完全借不到錢、但的確有需求的普通民眾服務!”這段話出自2018年12月12日證大金服在官網發佈的名為《證大戴志康:我當初為什麼選擇做P2P?》的文章。然而從現在來看,不到一年的時間,證大旗下經營的金融業務就以慘敗收尾。迴歸金融,或許對於戴志康來說是初心,是可以重溫發家夢的一隅,然而最終卻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如若戴志康的情懷是真實的,那麼或許戴志康的失敗,正是源自他對於情懷的執著,佳話未成,無奈鋃鐺入獄。他的情懷,在做房產時,顯示於對文化和房產結合的執著,他建設的喜馬拉雅中心,更重視文化價值而非商業價值,並且堅持喜馬拉雅中心只租不售,使得投入30億資金的項目,需要超過10年時間才能回本,同時承擔著巨大的運營成本,就連他本人,也承認了喜馬拉雅中心作為地產項目沒有帶來直接的經濟回報;在金融行業,他選擇了風險極高的P2P行業,或許是真的抱有個人的理想,又或許是想一舉彌補之前的投資失敗,然而卻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

在戴志康的身上,始終有著文化商人的標籤,戴志康曾在2011年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文化就是我的生意。對我而言,商業和文化融在一起的,不是分割的。”他也常常坦誠自己性格中理想主義的那一部分,他曾說:“我的血液裡還是有張謇那種文人士大夫的理想——既然不能參與國家管理,就退而求其次造福一方。他讓我很清楚,資本不是我的目的,我做企業不是為了自己。”也許這句話,可以高度概括他自己給自己的定位,一位“士大夫”式的商人,情懷始終流淌在他的血液中。然而,情懷和文化,不足以支撐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曾經的商業神話,也迎來了終結。

在戴志康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兩種矛盾的屬性,一方面,他是一個商人,商人的本質就意味著不斷逐利,追求高收益,另一方面,他又極力做一個“文人”,在藝術品收藏方面,他有很高的造詣和獨到的眼光,他一直致力於結合文化和資本。我們也可以看到兩種矛盾的追求,一面是利益,另一面是情懷。有人感慨他的浮沉,說他是敗於情懷,而有人也困惑於他的矛盾,諷刺道:當一個企業家大談情懷的時候,離破產也就不遠了。究竟真相是何,我們不得而知,但這位商業巨鱷的隕落,著實令人感慨萬千,半生努力,一步之差,都化為黃粱一夢了。

人生长恨水长东:证大文化那些事「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专题(二十)」

證大文化12月9日停牌(資料來源:公司公告

後記

回憶是那麼燦爛而又心酸,此時一縷陽光透過窗戶照射在戴志康的身上,使他心底的黑暗無所遁形:他向警方承認了在公司經營過程中存在設立資金池、挪用資金等違法違規行為,且已無法兌付。據此,上海市公安局浦東分局以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對“證大公司”立案偵查,對戴某康、戴某新等41名犯罪嫌疑人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查封相關涉案資產。

曾經高起點的金融學霸戴志康,成於房地產,也敗於房地產;成於金融,也最終敗於金融,他從康莊大道,走向了人生的至暗時刻,命運的轉折令人唏噓。

而曾經的商業帝國大戲也已落下帷幕,2019年12月9日,證大文化發佈公告,公司停牌。掛牌新三板雖說容易,但“是騾子是馬”終究會被人知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