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學好寫作,你需要知道這3點


01

靠近優秀的作者,學習他們的寫作方法

今天我一個人坐在桌子前邊聽昨天的課,邊做筆記,聽到懷左老師嘴裡悠悠地蹦出“碌碌無為”幾個字時,我差一點沒笑噴。

認識久了,就發現他其實是一個如此幽默的隱形段子手。

如果說2019年收穫最大的一件事,那應該就是遇到了懷左老師。懷左老師帶著我們一群寫作小白在寫作這條路上,日以繼夜地趕路與思索,且傾囊相授。

我應該跟懷左老師年齡差不多大,但是一開始,也總還是習慣稱他為懷左老師。因為我覺得他是一個特別有人格魅力的人。

不僅僅是因為他文章寫得好,而是他能夠實實在在地把自己所學到的東西,通過講課和分享教給一批又一批愛好寫作的人。

他講的都是乾貨,對於我們這些新手,可以說是醍醐灌頂。

但後來,我也學著大家一起叫他一聲“學長。”因為這樣比較親切一點。

我其實是一個特別高冷的人,看似平易近人,但是相當不好接觸,很冷漠,生人勿近的那種,只有看到特別優秀的人,雙眼才會立馬亮起來。

簡書上講授自己成功經驗的人那麼多,一開始,我對懷左學長的印象並不深刻,僅僅知道他是簡書籤約作者,看過他的幾篇文章而已。

簡書上成功簽約的作者太多了,我常常眼花繚亂的。似乎每個都好,也似乎每個都各有特色。

報課程的那天,是個春天。距離加入懷左老師的社群已經大半年了。

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看到了很多優秀且踴躍的小夥伴,蛻變書屋群裡人頭攢動,隊伍逐漸壯大,很多人比從前更加努力,也有人不再活躍。

一般的人用笑臉和友好結識他人,好一點的用成績征服別人,最出色的人用個人魅力影響他人。我想,是懷左老師的個人魅力在帶著大家往前走,追隨的人也越來越多。

最近在看稻盛和夫的《幹法》,書裡提到:“成大事者,都需要有一顆利他之心,為世人、為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懷左老師自己也常常說:“社會價值高於個人價值。

他在蛻變書屋群裡分享了很多知識,在我看來,這些都是他思考後的精華。他是毫無保留地再教給大家,自己學了新知識,更新了知識體系,便立刻分享給大家。

學習牛人,就是學習他的思維模式。而對於寫作而言,思考力其實是最重要的。

想學好寫作,你需要知道這3點


我以前看書只看文學方面的書籍,覺得名著經典才是最上乘的作品。接觸了學長,我才逐漸涉獵做事管理一類的書籍。感覺被打開了任督二脈,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原來跟不同的人學習,真的可以塑造不一樣的自己。

只有全面瞭解這個世界,才能更清晰得認清自己,認清世界的面目。

02

掌握科學的寫作方法,事半功倍

聽昨天的課時,懷左學長說自己最近在看三國,看到張飛、關羽他們都有各自的作戰裝備。

於是,他幽默地說要給我們每個人也配上一套作戰的裝備,讓我們每個人都有“赤兔馬”,“青龍偃月刀”,讓我們在戰場上如虎添翼,所向披靡。

我聽到不禁笑出聲來,覺得這個比喻很形象很好玩,分外期待這次的課程,迫不及待想穿上準備,躍躍欲試。

聽到課程列舉事例的那一段,我突然似曾相識,莫名親切。

我拍了一下大腿,忽而想起:“這些知識學長不是早在幾個月前就給我講過了嗎?”

第四期的寫作訓練營課程結束之後,因為斷斷續續地聽課,很多寫作要領還沒有掌握,我發現自己的文章還是寫得很爛,掌握不了寫作的精髓,更是陷入自我懷疑與糾結的泥沼,不能自拔。

我甚至想到放棄,那段時間,總是在想自己是不是不適合走寫作這條道路。彼時,自簡書註冊以來,我已經在上面書寫了20多萬字,閱讀量依然十分蕭條。而寫作於我而言,是從小到大,自發去做,並且做得最久的一件事情了。

難道我真的要就此和寫作告別嗎,難道我真的與寫作無緣了嗎?

思索良久,我鼓起勇氣,按照寫作課程裡講的模仿優秀文章的方法,模仿了學長自己做的公眾號裡面小午的一篇文章。

寫完之後,我忐忑不安地發給了學長。其實當時並沒有想能夠有什麼回應。

但我萬萬沒想的是,學長竟然很快就給我回復了,而且給我詳細地指點了不足的地方,讓我去修改,當時我心想,我的天哪,我一定要好好寫,怎麼也不能辜負學長的指導。

遇見伯樂,很感動,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這麼幸運地遇到願意給你指點的人。更何況,還是素昧平生。

學長事無鉅細地給我指點,告訴我要不斷切換場景,刺激讀者閱讀的快感,哪些地方要加生活化的小例子,哪些地方要把細節描述清楚,打動人心,手把手地給我指點。

在下一次的寫作訓練營課程裡,我做了助教,也把這些都毫無保留地教給學員。

活了二十多年,我才第一次知道,寫作是怎麼回事。我終於會寫作了。

再次聽到昨天的課程,才明白,原來,師傅早就把要訣交給我了。心裡不禁越發地感動。

在學長給我指導的那一個月,我把他近幾個月的公眾號文章,慈懷讀書會,牛皮明明的文章,我喜歡的作家的文章,各種優秀公眾號的文章都看了一遍,拆解分析了一遍。

我重新在閒置了兩年的公眾號上寫文章,我把懷左學長指導的《喜歡一個人到什麼程度,會變成愛?》發到我的公眾號上。

當我把它分享到朋友圈的時候,單位的好幾位同事給我留言,說她們看哭了。

《輝夜姬物語》也有人留言,說看哭了。

我才開始意識到文字的價值。它是寫給人看的,你的文字會對別人產生影響,它是對外的,開放的,是一個有價值的事情。

原來,我的文字,也是可以有影響力的,可以觸動別人的內心,可以改變別人。我心裡莫名地感動。

我感動於,我的文字有陪伴的價值,能給某些讀者以觸動。

一開始,我只是想,發洩心中的鬱悶,吐露自己的心事,讓自己身心舒暢。

寫著寫著,就發現,文字還有這麼不同的作用。因而再寫作時,比以往更認真而虔誠。

我慢慢發現,自媒體只是一個載體,文字卻是變化自如的。不管是紙媒也好,自媒體也好,其他新興媒體也好,好的內容永遠是靈魂,也永遠不會被淘汰。

如果你是一個好的畫家,那用什麼筆,是不那麼重要的。即使沒有神筆馬良那樣出神入化的神筆,你依然可以憑藉出色的繪畫技巧,畫出不錯的作品。這就是底層思維。

掌握了寫作的底層思維,無論寫作的模式怎麼變,你的寫作能力仍然可以指導你寫出好的作品。

想學好寫作,你需要知道這3點


然而自己用起來的時候,仍然不免自嗨。

你的文章就像你的孩子,當它騰空出世,他就不再是屬於你一個人的了。而是大家的,世界的。

自他誕生之日起,他就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靈魂。

這以後,我的心裡反而平靜起來,好像獲得了一種力量,我掌握了寫作的訣竅,心裡是坦然的、平靜的。

偶然看到助教給學員點評文章時留言:“當你有一天,寫文章不只是為了自己而寫,而是為了大眾去寫,寫給別人看,你才真正開始寫作,開始成長。”

其實助教所說的就是讀者思維,讀者思維聽起來很簡單,道理也就那麼回事,但是做起來還真不簡單。

現在我的寫作有時候還是寫著寫著就自我感動,進入自嗨模式。所以修改的時候,注意到問題之後,就及時改變過來,關照讀者的心理感受。敞開心扉和讀者進行心靈間的交流。

慢慢地,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但卻可以通過文字,和這個世界建立獨一無二的聯結。

文字承載著我們的心情,也展現著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秉承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甚至我們的品性脾氣、人格都能夠在文字中得以體現。

懷左學長說過:“文品如人品。”你的氣質、脾性其實都在你的文字裡。

我很喜歡的作家也說過這樣一句話:“就算只有一個讀者,我也會繼續寫下去。”

劍已配妥,可以置身江湖。


03

持續精進,讓寫作成為雷打不動的生活習慣

網上有人提問:“工作和生活的關係是什麼?”

下面有人回答:“工作的最高境界是生活,生活的最高境界是工作。”

對待寫作,也是一樣的道理。

我想,當你真正把它當成生活的一部分,和吃飯睡覺呼吸一樣自然的事情,它就已經是你身體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剛開始寫作時,我經常會在自己的微博、空間和朋友圈發表說說或者文章,後來寫著寫著,就有了感覺,每當生活中有觸動我的事情,我就會有感而發,寫一些文字來記錄。

寫作要一口氣寫完,想到什麼寫什麼,不要給自己太多人為的限制。有時候越想完美越做不成一件事,先完成再完美。

經常看到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人,一段時間看到他打了雞血一樣地在新媒體平臺日更,幾個月後,再去看他的文章,已然不再有動靜。

寫作這件事,是需要曠日持久的堅持的。很多人來不及看到反饋,就匆匆而去了,實在是很可惜。也許,再堅持下去,就會有很不錯的成績。

雪小禪說:“真正的作家,會堅持讓寫作成為一種習慣,而不是等有了靈感才去寫。

想學好寫作,你需要知道這3點


想想我們自己,有多少時候,是因為看到一部觸動內心的電影,生活中發生了什麼事情,才會有動筆的心思?

畢竟,靈感是有限的。而經年累月的積澱卻可以讓文字功底逐漸變得紮實,寫起來更得心應手。寫作和畫畫一樣,筆一旦擱下,手生疏了,便很難再拾起。

那麼,如何讓自己保持寫作的感覺,不斷輸出文字呢?我有以下幾個建議:

第一,你只管寫下去,上天自會給你想要的結果。有作家說:“不寫出100萬字,休想當作家。”可見,寫作是一件日積月累的事業,在寫作上,懶惰和冒進會淘汰掉80%的人,你要做那20%的勤奮的人。

第二,不要等待靈感降臨,而應該主動尋找它。事實上,我們不可能時時刻刻都有一種急切地想寫的念頭,尤其是寫作了一段時間後,我們經常會發現,大腦有種被掏空的感覺,好像寫不出來東西了。

其實,不是你思維枯竭了,而是你需要新的東西來刺激,這個時候,你可以翻翻書籍,看一些作家的書,看看電影。

當裡面的情節讓你若有所思,產生共鳴時,你會發現,你腦海中又浮現了新的東西。

第三,每天規定寫作的字數,必須當天完成。剛開始,可以把目標定的小一點,比如每天五百字,一千字,等到寫一千字毫不費力時,就可以一天寫兩千字,逐步增加字數,提高要求。

最近聽了一場寫作分享課,分享的作家告訴我們:“最好的寫作秘訣就是不停地寫。”

大道至簡。

因為喜歡,所以此生,必為它馬首是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