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犯下謀反大罪,雖得雍正袒護,但最終難逃慘死下場

雍正年間,有一位湖南的書生名叫曾靜,他的家境非常清貧,但是學習卻很認真刻苦。曾靜一直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有朝一日能夠金榜題名,光耀門楣。可是,他考到了四十歲也沒有取得半點的功名。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讓他心灰意冷,也對大清朝產生了一些怨恨的感覺。畢竟辛苦的追求了這麼多年,仍然什麼都沒有得到,心中有一些抱怨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後來曾靜聽說了雍正用詭計奪得皇位的傳言,他便有了反清的想法,在暗地裡他聯繫各地的反清人士。

此人犯下謀反大罪,雖得雍正袒護,但最終難逃慘死下場

曾靜想到了當時岳飛的後代川陝總督嶽鍾琪,他了解到此人雖然手握重兵,卻始終沒有得到朝廷的重用。於是曾靜就給嶽鍾琪寫了封一萬多字的書信,說是要在在雍正六年到陝來,策動嶽鍾琪將軍造反。信中的內容主要就是說岳鍾琪,你身為漢人,又是一代名將之後,不應該受滿人的統治。可是嶽鍾琪卻認為雍正皇帝在位,百姓生活安逸,不應該再起什麼禍端,這樣只會給老百姓帶來戰爭的災難。於是,嶽鍾琪就將這件事情告訴了雍正皇帝。這樣曾靜自然就犯下了謀反大罪,而且他還列舉了雍正皇帝的十大罪狀,控訴了雍正謀父、逼母、殺兄、貪財、好色、酗酒……等等,這些事情經過曾靜之口,一時在民間廣泛的流傳了開來。

按理說,雍正知道這些應該會立刻將曾靜給殺死。一個至高無上的皇帝被一個小秀才這樣的辱罵,還被到處傳播開來,怎麼能容得下這個人再活在這個世上呢。雍正看完他寫的十大罪狀之後,感到非常的震驚和委屈。但是出乎意料的是,雍正卻沒有把他殺死,反而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和曾靜溝通,並且讓曾靜親自在他的身邊去觀察自己的為人處世。

此人犯下謀反大罪,雖得雍正袒護,但最終難逃慘死下場

最後雍正便用了他的想法連同曾靜的懺悔錄,寫成了《大義覺迷錄》一書。讓曾靜在全國各地進行演講,曾靜也就從一個反叛的罪臣成了一個美化雍正的歌頌者。

死裡逃生的曾靜,從此以後再也不想反清的事情了,也不再追求什麼功名和榮華富貴。回到家鄉安安分分的當起了一名教書先生。雍正知道曾靜的情況之後,自然非常的高興,直到去世之前還交代身邊的人告訴他們,曾靜這個人也是不幸的人,他死後,不管是誰都不要再去為難他。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就有關於曾靜這一段的故事情節。從這個事件裡,我們可以看到雍正寬仁的處世風格。作為一國之君,能夠在面對這樣的事情時選擇這種溫和的對策,來樹立自己的仁德之名。就算是個正常的人遇到這樣詆譭自己的人,也是無法容忍的。更何況是一個皇帝呢,真的是不得不打心眼裡敬佩他的寬厚和仁慈了。

此人犯下謀反大罪,雖得雍正袒護,但最終難逃慘死下場

後來曾靜知道雍正如此的善待於他,自己感到非常的開心。心裡自然也就吃了一個定心丸,今後的他,再也不要為那些犯下的罪過,提心吊膽的生活了。但是現實卻非常的殘酷,自古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皇帝的話沒有人不敢不聽,父親的話,兒子也必須無條件的服從,這一直都是儒家推崇的思想。如果不是乾隆,他可能會安安穩穩的終老到死。但是不幸的是,他遇到了這個敢於違背父命和皇命的乾隆皇帝。就在乾隆剛登上皇位之後,就立刻下令將曾靜凌遲處死。原本以為可以躲過的一劫,最終還是難逃慘死的下場。凌遲是十大酷刑中的一種,只有那些十惡不赦的人才會受到凌遲的處罰。乾隆這樣迫不及待地將曾靜凌遲處死,可見,乾隆是多麼的痛恨曾靜。只是在他登基之前,曾靜一直受到雍正皇帝的袒護,才無奈的拖到今天罷了。

此人犯下謀反大罪,雖得雍正袒護,但最終難逃慘死下場

每一個統治者都有他的統治風格,曾靜雖然是一介書生但是說到底也是有過反叛之心的,只有處死才能以絕後患。乾隆自稱是"十全老人"這就說明他是一個極度追求完美的人。他絕對不允許這樣侮辱先帝、侮辱大清的人存在。這也就是為什麼乾隆後來大興文字獄的原因,乾隆時期的文字獄是清朝統治歷史中最嚴重的時期。至於雍正寫的那本《大義覺迷錄》,乾隆當然也將這本書列為了禁書,永遠不能在世間流傳。被凌遲的曾靜,在最後一定是非常的後悔。後悔不該犯下這樣的滔天大罪,最終還是沒有逃過這生死一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