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光彩奪目說五彩

五彩瓷器

基本色調以紅 、黃、綠、藍、紫等五色彩料為主

按照花紋圖案的需要施於瓷器釉上,

再二次入爐經過700——800攝氏度的高溫二次錇燒而成,

其特點是

創造了釉下青花與釉上彩料相結合的裝飾方法。

馬未都:光彩奪目說五彩

介紹:中國古代瓷器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從原始瓷器到成熟的青瓷,又由青瓷發展到白瓷,而後再由白瓷發展到彩瓷將近二千年的歷程。其中,從青瓷到白瓷的轉變,是在唐宋時期完成的;而由白瓷到彩。


瓷的轉變,則是明清時期實現的。明清時期彩瓷的發展和盛行,使中國古代陶瓷進入了一個鼎盛時期。何謂五彩瓷,據《陶雅》上說:“康熙硬彩,雍正軟彩。”又據《飲流齋說瓷》中解釋:“硬彩者彩色甚濃,釉付其上,微微凸起。軟彩者又名粉彩,彩色稍淡,有粉勻之也。”真正康熙時期的五彩瓷是相當珍貴的,瑰麗多彩,品種繁多。

馬未都:光彩奪目說五彩

歷史發展: 彩繪瓷器在中國陶瓷發展歷史的長河中,可謂源遠流長。五彩瓷的出現是在繼承和發展傳統彩繪瓷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北宋時期,北方著名瓷窯磁州窯所燒造的白底黑彩、白釉紅綠彩、白釉綠彩等品種,無疑是明清五彩瓷器的先聲。

金代五彩瓷器的確定,是學術界對近十幾年在考古發掘以及海外陸續發現的金代釉上五彩瓷研究的結果。特別是金代定窯的釉上紅彩和磁州窯系統的釉上加彩,可以斷定是釉上彩的原始階段,為後期景德鎮五彩瓷器的出現起到了啟迪作用。

馬未都:光彩奪目說五彩

元代景德鎮逐漸發展成中國瓷業生產的中心,"樞府窯"的瓷器為五彩瓷的產生奠定了基礎。清朱琰《陶說》記載:"新燒大足素者,久潤。有青色及五色,花且俗。"這一評述認為,作為新品種的五彩器不如元代以白為主的樞府瓷、卵白瓷和青花瓷好,反映了元代尚白的審美習俗。這對後人瞭解元代有五彩瓷這樣一個事實,恰是一個有力的註腳。童書業先生曾說過一段話:"從整個瓷器發展史看來,元代是一箇中衰時期,舊瓷雖然衰落,而新瓷已在醞釀,我們不能小看元代瓷器中的創新因素。"發現了帶有"博陵第"款識的元代五彩瓷器,器型一般比較大,色彩比較鮮明,畫工極盡完美,件件都堪稱大師之作。

馬未都:光彩奪目說五彩

故宮博物院藏宋代三彩剔刻枕

五彩是景德鎮窯在宋三彩,遼三彩等低溫彩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始見於明代宣德年間。《博物要覽》一書有“宣窯五彩,深厚堆垛”之說。目前所見,最早的傳世五彩是宣德青花五彩蓮池鴛鴦紋碗,收藏在西藏自治區薩迎寺。

馬未都:光彩奪目說五彩

故宮博物院藏明嘉靖五彩青花魚藻紋蓋罐

明清兩朝的五彩瓷器,成就最為卓著的首推康熙時期。明代五彩以嘉靖、萬曆時期為代表,以色彩濃豔取勝,講究大紅大綠,紋飾放縱豪放,線條粗而繁密,填彩不是很準確,顏色常溢漫出線而使紋飾顯得模糊,透視感差。而康熙五彩則以柔和為貴,有“康彩恢奇”之稱,由於透視感增強,使得同一種顏色中有深淺、濃淡之分,其繪畫風格與色調搭配都超越前代。

馬未都:光彩奪目說五彩

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五彩加金花鳥紋八方花盆

康熙五彩在歷史上名聲顯赫,代表了當時制瓷業的最高水平。江西景德鎮官、民窯大量燒製,以其特有的藝術風格和美學儀態獨樹一幟,開創了一代彩瓷製作的新局面。

綜合歸納康熙五彩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彩料:色彩豐富豔麗華美,主要有紅、黃、綠、藍、紫、黑等色,用色講究變化,不拘一格。一件器物有的僅有二色或三色,以黑彩做主要畫面的不是很多,精品多點畫金彩。紅彩燒成之後,呈現粉紅色,也有橙紅色。綠彩有濃淡深淺之分,以淡水綠居多。紫彩呈茄皮色。黃彩為深淺不一的蜜蠟黃。黑彩下託有一層綠彩,故漆黑光亮。金彩不易脫落,恆久如新,顯得格外富麗堂皇。

馬未都:光彩奪目說五彩

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五彩蝴蝶紋瓶

明、清五彩的很大區別是明代五彩以青花五彩為主流,有的用青花做紋飾的主要色調,施彩厚,紅彩常常大面積使用;而康熙五彩發明創造了釉上藍彩及黑彩,凡是紋飾上需要藍色的地方,不再使用釉下青花。明代五彩施色濃麗,講究大紅大綠,對比強烈,無陰陽向背之分,過分強調線的筆力而康熙五彩講究色彩變化,色調由強烈變得柔和,透視感增強,顏色增多,“豔而不俗,雅而不灰”。康熙五彩釉面細潤純淨,釉表閃現深沉、含蓄的自然光澤,側視釉彩會看到閃幻變化的“蛤蜊光”。施彩方法是單線平塗,彩色富麗嬌豔,剔透明澈。除了最常見的白釉五彩外,同時還出現了豆青地五彩、珊瑚紅地五彩、哥釉地五彩、米色地五彩、藍地五彩、墨地五彩、黃地五彩、綠地五彩等品種。

馬未都:光彩奪目說五彩

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五彩耕織圖棒槌瓶

二、造型:康熙五彩器型千姿百態,仿古創新,式樣繁多,並且製作精巧。既有陳設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比較常見的品種有盤、碗、碟、十二月花卉杯、各式花盆、蓋盒、將軍罐、魚缸、壁瓶、筒瓶、玉壺春瓶、梅瓶、觀音瓶、油槌瓶、棒槌瓶、葫蘆瓶、馬蹄尊、橄欖尊、琵琶尊、花觚,各式茶壺、多穆壺、筆筒、瓷塑、香薰、香爐等。總體風格是大件器物製作規範,儘管體積較大,但極少變形,形體線條既多轉折變化又挺拔向上,風格樸實,渾厚有力,粗獷豪放,尤以新出現的鳳尾尊、觀音尊、棒糙瓶最具典型。

馬未都:光彩奪目說五彩

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五彩加金鷺蓮紋鳳尾尊

早期棒糙瓶較粗短,中期開始向細長方向發展,底足的外圍往往旋進一圈,形成所謂的“臺痕底”,頗具時代特徵。梅瓶早期溜肩,晚期端肩。小件器物胎質堅硬,潔白,修胎規整,普遍具有胎薄體重的特徵。以盤碗為代表,有薄厚之分,早期的作品相對厚重一些,晚期輕巧一些,蓋碗一般蓋口小於碗口,無論是早晚期都少有塌底,造型上絲毫不刻板,嚴謹大方,細部處理一絲不苟,講究整體效果,端莊中透出靈秀的美姿,表現出當時工匠們造型設計與成型工藝的高超水平。

馬未都:光彩奪目說五彩

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五彩人物故事圖棒槌瓶

三、紋飾:康熙五彩不僅造型優美,而且花紋裝飾更是題材廣泛,包羅萬象。造型與紋飾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圖案佈局巧妙合理,常見有各種植物花卉,花鳥魚蟲,山水人物紋等。其中山水畫和人物故事大量出現,如耕織圖、漁家樂、農家樂、寒江獨釣、攜琴訪友、竹林七賢、嬰戲圖、八仙過海、五老圖、麻姑獻壽、洪福齊天、萬壽無疆等。同時還有民間流傳很廣的歷史故事及取材戲曲小說的《三國演義》、《隋唐演義》、《西廂記》、《封神演義》、《水滸》等。其中以三國、水滸故事情節做裝飾的最多,這些描繪武士的所謂“刀馬人”圖案最為名貴,人物活靈活現,生動有趣。畫風上受明末畫家陳老蓮影響,所繪仕女,髮髻高聳,臉龐豐滿,眉似彎月,唇似朱點,人物形象都比較大,往往佔據器物整個空間。官窯五彩以繪龍、鳳和纏枝蓮花最為典型,圖案畫工均極精細規矩。

馬未都:光彩奪目說五彩

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五彩雙犄牡丹紋罐

另外,這時期花卉中的牡丹,往往花朵上半部分出現兩叉酷似動物頭上的犄角,故又有“雙犄牡丹”之稱。這種裝飾風格為康熙朝所獨有。其次是朵梅、朵菊、松樹、翠竹、蝴蝶、蓮花、錦地開光等圖案也是大量出現。康熙五彩裝飾技法上主要運用線條的變化和色彩的平塗來表現不同的畫面,紋飾清晰錯落有致。用筆剛勁有為,揮灑淋漓自如,佈局主次分明,上下響應、氣勢磅礴,藝術造詣極高。

馬未都:光彩奪目說五彩

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豆青釉五彩花鳥紋花盆

四、款識:從故宮收藏的康熙五彩瓷器來看,以青花六字楷書“大清康熙年制”最標誰,極少見篆書款。大件器物如棒糙瓶、梅瓶、鳳尾尊、葫蘆瓶等多數無款。個別只是在底部畫雙圈,或繪一樹葉,或一海螺。只有大花盆一般是在折沿下書寫六字青花橫款。中、小件器皿款識豐富,有本朝楷書款、草書款,暗刻款極少。也有寫仿前朝款的如“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以仿成化款居多。還有寫齋堂款的如’‘聚玉堂制”、“世錦堂制”、“郎潤堂”等,吉言款有“熙朝奇玩”等。其次就是花押款,紀年款。

5231 明萬曆 青花五彩龍紋出戟尊

馬未都:光彩奪目說五彩

估價:3,500,000-5,500,000

成 交 價:RMB 5,520,000

「大明萬曆年制」款

備註:比利時藏家舊藏

拍賣公司: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拍賣時間:2016-12-05

此式青花五彩龍紋出戟尊當為其中傑出之代表,造型源於上古青銅器,樸拙古雅。整器呈花觚型,於頸部、腹部、底部兩側突起出戟裝飾,口沿內外壁均繪五彩花卉紋,頗為特殊;頸部與腹部四面皆繪以五彩壽山福海騰龍紋,蛟龍姿勢各異,升降交錯,諸彩搭配之下倍覺威猛有神。底部圈足,內心以青花書“大明萬曆年制”款本品器型基本週正,無明顯變形之虞,是為萬曆官窯不可多得之佳作。

另外,此造型的設計與紋飾的佈局構圖關係密切,例如本品在造型上分出六部分,設計者正是藉助造型的變化為繁複的紋飾提供有效的過渡,每一部分均獨立成圖,彼此又相互呼應,從而達到紋飾雖然繁複緻密,但整體構圖層次清晰的效果。而造型新奇別緻,裝飾妍麗繁縟,造型層次豐富,集彩繪、模印、堆塑、浮雕諸項技法於一身,相互輝映,各見其妙,其裝飾風格為萬曆一朝御瓷之罕見,當為萬曆御瓷花方尊之翹楚。市場流通中本類作品極為罕見,可查近似例極罕;市場流通中可見礬紅地青花繪纏枝花卉之例,與青花繪花卉例若干,唯五彩出戟尊例不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例同類作品,著錄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裡紅(中)》上海科技出版社,P 182,圖 171。

8621 明成化 白釉磬口加康熙五彩過枝松鼠葡萄盤

馬未都:光彩奪目說五彩

尺寸:直徑20cm

創作年代:明成化

估價:12,000,000-18,000,000

成 交 價:RMB 20,700,000

拍賣公司: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拍賣時間:2015-12-08

大明成化年制款

競投本件拍品,請與本公司有關業務人員聯繫提前辦理特殊競投號牌。

備註:

1.紐約著名收藏家馬賽厄斯•科莫(Mathias Komor)舊藏;

2.美國收藏家霍爾 (Evelyn Annenberg Hall) ;

3.紐約佳士得,2006.03.29,Lot159

展覽:北京時間博物館,“御賞拾珍—元明清官窯瓷器珍藏展”,2015年5月18-6月10。

此件盤直口,高4.8公分,口徑21.5,足經13.4,弧壁,圈足,略微內斂。此件「明成化 白釉磬口加康熙五彩過枝松鼠葡萄盤」通體均施白釉,盤心略微內凹;圈足露胎,細白堅緻,底書青花「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書款,外加青花雙圈。該類甜白釉盤以永樂、宣德為多見,成化朝極為少見。盤內壁以及外壁之上,亦施五彩過枝松鼠葡萄紋,於康熙一朝加彩二次燒製。應為康熙時期,本朝白釉未甄完美之時,景德鎮皇家御窯工廠以清宮內藏明代御窯白釉優質素器,加五彩創制新器,以供御珍賞,傳世極為稀少。

成化白釉的精美、潤澤冠絕明清兩代。其原因部分因為成化瓷胎使用「麻倉土」之由,其土質細膩,釉面如凝脂,白中閃有牙黃,肥潤透肉色。成化白釉器物存世量極為稀少,在1975年與1987年兩次對景德鎮御窯廠珠山遺址進行發掘,出土了大量成化瓷器殘片,品種雖較為繁多,但成化時期單色釉製品出土量極少,而且有許多品種在傳世品中尚屬首見,如黃釉、白釉產品等。臺北故宮博物院在其《成化瓷器特展》中羅列有鬥彩、青花等成化瓷器數十例,但其中館藏成化白釉瓷器僅列有5件,足見其珍。

其中,「明成化 白釉磬口盤」高4.7釐米、直徑21釐米、足徑13.7釐米一例,尺寸造型與本品極為一致,臺北故宮所藏該盤貼有清宮內府評定等次的黃色籤條,可說明於清宮收藏時,皇家御賞等級不俗,可資參考。本品高4.8釐米、口徑21.5釐米、足徑13.4釐米,應與臺北故宮藏品同系明代宮廷舊藏,後延續至滿人入關後清廷收藏,將素器送至景德鎮施彩,作為清代早期皇家御用之器。

明代御窯器物在晚明時期,與康熙時期加彩之例,雖存世極為寥寥,但亦可在館藏作品中窺知一二。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例「明成化 鬥彩團花臥足小碗」,底部加紅彩「大明隆慶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識,亦有落「大明萬曆年制」款之現象。足可以茲證明在明代晚期,即有皇室認為景德鎮御窯燒造不甚滿意,並意圖把前朝燒造精緻舊器者,填著本朝款識,以供御玩之例,此種方式一併延續至康熙時期。

與明代晚期不同,康熙早期御窯廠百廢待興,其燒造可呈貢的官窯作品並不甚理想,康熙皇帝則效仿前朝,命人取宮中所藏精緻舊物加彩賞玩。傳世一例,便可見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一例「明永樂 甜白釉加康熙琺琅彩花卉紋蓮花式盤」,整件作品以清澈無暇之永樂甜白釉素器為地,上飾康熙時期新興之琺琅彩,足見帝王雅趣。除加飾琺琅彩作品外,亦有如本品一般加飾五彩者;唯兩者皆採用前朝單色釉極為名貴素器,身份等級不言而喻。

松鼠葡萄紋為明、清兩代瓷器裝飾題材中,較為名貴的一種。明代文獻中,曾記錄葡萄紋樣鬥彩杯、盤的名貴程度高於雞缸杯,目前存世器物也少於雞缸杯。葡萄紋被稱為「一串金」,但直至明代末期,其審美略有改觀。從嘉靖到明末文獻上,雖還延續以「五彩葡萄杯」、「一串金」稱之,但並沒有描述器型,此類畫葡萄的成化彩瓷即為當時極為推崇的「五彩葡萄把杯」;但到明末清初卻已銷聲匿跡,不為人所提。而「雞缸杯」卻被主流審美推崇至首,而後,提及成化彩瓷器,僅只提雞缸杯的評價形式,亦變成了有關陶瓷論著的固定形式。

此種對於陶瓷的認知和審美,一直延續至清代康熙前後。此時對於成化瓷器的品鑑,雖然傳承自明朝後期,但又進入了另一個階段的轉變。大眾審美取向,由偏好成化瓷器轉而至更加偏愛永、宣青花器,因此兩朝青料使用進口之「蘇麻離青」,而成化器則用國產之「平等青」等因。但宣德彩瓷亦不如成化彩瓷著色之富有詩情畫意。同時,康熙時期又特別的把成化之「雞缸杯」列為首位。足以見得,又明代萬曆朝到康熙朝是成化窯葡萄杯逐漸被雞缸杯所取代的轉變時期,但在現如今傳世品種,成化葡萄紋瓷的作品卻比雞缸杯少之又少。以至成化時期葡萄紋彩瓷外傳之例更少,直至不為人所知。也因此自明萬曆以來,雞缸杯為歷朝所仿,而葡萄紋之彩瓷,無論杯、碗、盤皆極少看到仿品。

本器之過枝松鼠葡萄紋樣,取意於宮中秘藏之明宣德帝朱瞻基所繪「鼠石圖」卷畫稿,其繪畫松鼠生動活潑,整體用彩果斷老辣;葡萄果實堆棧繁密,象徵著五穀大獲豐收和富貴,成串的葡萄還有「多」的含義。而松鼠是一種十分可愛的小動物,鼠在十二時辰為子,喻「子」之意,因此葡萄松鼠紋寓有「多子多福」、「子孫萬代」的吉祥祈願。由此可鑑「松鼠葡萄」確為帝王極為熱衷之題材。此盤之過枝松鼠葡萄紋正是藉此祥瑞之意,盤之內外,繪製葡萄果實累累,藤蔓枝葉迴環盤繞,盤內壁其間又趴臥松鼠,四足張開,昂首翹望,栩栩如生。

清嘉慶 珊瑚描金五彩嬰戲大碗

馬未都:光彩奪目說五彩

估價:1,600,000-3,000,000

成交價:3,220,000

拍賣公司: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拍賣時間:2017-12-18

「大清嘉慶年制」款 ,

本品此碗口微撇,深弧壁,圈足,外壁滿施珊瑚紅釉,外壁以珊瑚紅釉為地,通景以五彩繪庭院嬰戲圖,松林庭院間,十六童子濟濟一堂,面龐圓潤喜悅,神情稚拙可愛,或圍缸戲水,或執木偶,或碰瓶而視,呈現出熱鬧歡快的喜慶氣氛。其後景色以金彩描繪,清幽雅緻,絢麗奪目。全器畫藝細膩流暢,紋飾繁縟華麗,主題吉利祥瑞,寓意連生貴子、五子登科、百子千孫,亦有祈福求安之意,代表了清嘉慶時官窯瓷藝的最高水平,品相完美,可為珍貴。底部青花書「大清嘉慶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

嬰戲圖是嘉慶瓷器主要紋飾之一,常繪十六子。人物及環境佈局與康、雍、干時基本相同,畫面兒童眾多,呈現出熱鬧歡快的喜慶氣氛。兼具珊瑚紅地、五彩、描金的瓷器品類較少,目前僅見嘉慶此類之上,其珊瑚紅嬌豔,與金色燦然配之,富有皇家榮華富貴之品格。庭院嬰戲圖,與明代宣德期間流行的庭院仕女圖紋慼慼相關,嗣後庭院仕女、庭院嬰戲紋飾常出現在碗、盤外壁。陶瓷上嬰戲圖自宋代起步發展,北宋末畫師蘇漢臣擅繪佛像、人物,其中尤以童嬰題材最獲讚賞,北宋青白瓷器亦見刻花嬰戲紋,紋飾至清中期代到達鼎峰,而嬰童從簡單的一、兩個幼童到百多個,人物皆神態活潑,場面熱鬧。嬰戲圖反映了古往今來祈求人壽年豐,多子多福,望子成龍的美好願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