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解放70週年|崗託如今變通途

人民網-西藏頻道

人民網昌都4月6日電(劉曉江、鄭曉強、次仁桑珠)對63歲的江達縣崗託鎮崗託村村民貢松格來而言,村門口的川藏公路(317國道),就是他的“致富路”——在這條公路跑了41年運輸的他,貨車從4000元的二手解放車換到40多萬元的東風重卡,年收入從2萬元增至20萬元。在其帶動下,崗託村興起一股運輸熱。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村民們的這條“致富路”,還得從十八軍進藏說起……

“一面進軍,一面修路”

70年前,橫亙於崗託村和四川甘孜德格縣之間的金沙江,成為阻礙十八軍進藏的天險。

“渡江全靠牛皮船。”78歲的崗託村村民普巴回憶說,1950年10月,十八軍強渡金沙江,全村僅有的9條牛皮船都支援給十八軍,“澤仁嘎等村裡的長輩還幫解放軍後續部隊渡江和運送物資”。

昌都解放70周年|岗托如今变通途

築路英雄劈山開石(資料照片)

當年,除了羊腸小道,整個西藏沒有一條公路。進軍西藏,後勤供給十分重要,比軍事更重的任務就是要不惜一切代價修築公路。官兵們按照毛澤東同志“一面進軍,一面修路”的指示,用鐵錘、鋼釺、鐵鍬、鎬頭,劈開懸崖峭壁,降服險川大河。

在川藏公路崗託鎮至崗託村段,記者注意到,有處峭壁上裸露著半截鋼釺。

“那就是當年十八軍留下的。”52歲的江達公路養護段路政管理員仁他經常聽老一輩養路工講十八軍修路的故事——為了開山闢路,十八軍戰士用繩索套住自己,從懸崖上吊下來,一人用鋼釺抵住山體,另一人用鐵錘錘鋼釺,鑿出一個炮眼,再裝藥爆破。

十八軍還會發動群眾一起修路。“當時,我就有幫忙修路修橋。”89歲的崗託村村民江擁次仁回憶說,十八軍除了給他發工資,還會分一些玉米糌粑、舊衣服。

1952年11月20日,川藏公路通車昌都。毛澤東同志題詞:“為了幫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難,努力築路!”1954年,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均全線貫通,彙集拉薩。

據悉,僅為修築川藏公路,就有3700多名戰士和民工犧牲,平均一公里就有一名以上英烈獻身。

昌都解放70周年|岗托如今变通途

“大動脈”和“毛細血管”

歷史在前進。

1956年,金沙江上建起一座吊橋,崗託人從此告別了牛皮船;1974年12月,317國道金沙江大橋老橋建成通車;2008年8月,崗託金沙江大橋新橋建成通車。

而川藏公路也在原有基礎上,不斷改造升級。1985年參加工作的仁他,見證了川藏公路崗託至卡若區妥壩鄉段的兩次蛻變。

第一次,是2006-2011年的硬化改擴建。

“以前是土路,下雨路面會打滑,也容易發生山體滑坡,很多司機天氣不好時不敢行車。同時,路寬只有四五米,很多彎道處只能過一輛車子,有時車胎都要跑一半到路面外。”仁他說,硬化為如今的柏油路後,路面更平坦了,路寬也拓展至六七米,更好交會車了。

昌都解放70周年|岗托如今变通途

第二次,是2018年10月矮拉山隧道的貫通。

“矮拉山並不矮,海拔近5000米。隧道打通前,車子需翻越矮拉山,公路里程約23.5公里。”任他說,而現在,車子只需穿過4.8公里長的隧道,路程大大縮短。

江達公路養護段負責人澤仁多吉補充道,最早川藏公路通行貨車車長限於五六米內,如今可走19米長的貨車;以前路旁是水泥混凝土防撞墩,“車子常帶著防撞墩翻下坡”,現在是波形防護欄,更結實抗撞,且覆蓋了所有危險路段。

如果說川藏公路是“大動脈”,鄉村公路則是“毛細血管”。目前,江達縣所有鄉鎮通暢率(柏油路或水泥路)100%,所有建制村通達率(土路)100%、通暢率71.58%。2012年,崗託村在援藏資金的扶持下,實現道路通暢;2018年,崗託村三個自然村均實現道路通達。

昌都解放70周年|岗托如今变通途

從2萬元到20萬元

貢松格來,是交通改善的最直接受益者之一。

1971年,他就開始“跟車”,向拉薩的親戚學運輸;1976年,他花了4000元,買了一輛二手的解放車,成為崗託村歷史上第一個跑運輸的人。“這4000元裡,有2000元是找銀行貸款的,2000元是找親朋好友拼湊的,好幾年才還上。”貢松格來說。

貢松格來常年奔跑於拉薩至成都之間:從昌都拉木材、礦產到成都,從成都拉大米、麵粉、磚茶到昌都,包車送朝聖的人往返於昌都和拉薩。

“以前是土路,路面凹凸不平,對輪胎磨損很大,一天要補修換2次輪胎。由於路況不好,經常堵車。有一次遇到塌方,我在路上堵了一個月。”貢松格來說,當時,他會從那些翻下山坡、無人認領的車輛上撿一些可用的配件,等回到村裡時,對自己車子進行檢修。

隨著土路變柏油路、一條條隧道相繼貫通,貢松格來花40多萬元,換了一輛嶄新的東風天龍重卡,車身更長,載重遠超以前;同時,路程也大大縮短了,“以前從崗託到成都要七八天,到拉薩要半個月,現在均只需兩天左右”。

貢松格來的收入水漲船高,從一年2萬元增長到一年20萬元,“而且賺2萬元時得起早貪黑,賺20萬元時輕鬆許多”。

2017年,由於年滿60歲,貢松格來不得不選擇“退休”;但在他的示範效應下,目前有十五六戶崗託村村民買了貨車,在川藏公路上跑運輸。“運輸業已成為農牧業、外出務工之外,崗託村村民增收的一大渠道。”村黨支部書記澤旺拉登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