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半坡遺址,展現了母系氏族時期的先民生產與生活情況

仰韶文化的範圍,西到甘肅青海,東抵河南省東部的黃河中游地區,遍及整個黃土高原和華北大平原。西安半坡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距今4800~ 4300年。在關中地區已發現400餘處仰韶文化遺址,它們多分佈於靠近河床的第一臺地上。這些地方土質肥美,適宜種植,距水源近,生活方便,又無水災之虞,因此常常被先民們選擇為理想的住處。仰韶文化遺址分佈的這一特點,是在生產力較低的條件下,人們既要利用自然條件又受自然環境制約的必然結果。關中地區仰韶文化遺址,有三種不同的地理特徵。第一類為黃土丘陵,這類遺址以河流的兩岸為最多。

仰韶文化半坡遺址,展現了母系氏族時期的先民生產與生活情況

仰韶文化

第二類為黃土塬,它多在河流北岸,其特點是上面平坦,下為陡崖,這類遺址分佈廣,也最多。第三類為泉源遺蹟,即分佈在離河較遠的泉水旁。這三類遺址的分佈,說明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們選擇居住條件主要依附適於生存的自然環境。因此,那些自然條件較好,地理環境適宜的地方,遺址分佈比較集中,有的地方几乎與現在的村落密度相等。如陝西西安市西南的灃河沿岸,現在的村落差不多都是建立在古文化遺址上面。半坡遺址座落在滻河東岸的第二臺地上,在西安市東六公里。東南倚白鹿原,附近河渠縱橫、阡陌相連,為西安郊區最富庶的地區。在現河床東800米,高於河床9米,屬黃土塬型,但階地發育不好,形成突起的土丘。

仰韶文化半坡遺址,展現了母系氏族時期的先民生產與生活情況

半坡遺址

半坡遺址1954~ 1957年間先後發掘五次,整個聚落約5萬平方米。遺址內有房屋建築,其他如儲藏東西的窖穴、飼養家畜的圈欄等也很多,這些建築分佈在聚落的中心.較為集中,形成-密集建築群。圍繞著居住區,有一條深寬各約5~6米的大圍溝。圍溝的北面,主要是氏族的公共墓地,也有少量的窖穴。東邊有陶窯。半坡人的經濟生活。半坡聚落面積達5萬平方米,已發掘!萬平方米。在發掘範圍內,發現同一時期的房屋約30座。按同樣密度和房基面積計算,該聚落遺址大約共有200座房屋、以每屋平均居住2~4人算,半坡聚落應有400~ 800人,平均約有500~ 600人,是一個相當大的聚落群:半坡人獲取生活資料的方式,以農業為主,同時也飼養家畜。

仰韶文化半坡遺址,展現了母系氏族時期的先民生產與生活情況

半坡人生活想像圖

由於農業和飼養業還處於原始階段,因而狩獵、採集仍在整個經濟生活中佔極重要的地位。在半坡遺址的建築中心區內,200餘個窖穴和房屋交錯在一起。據窖穴形狀和打破關係,可分為早、晚兩期。早期有43個,絕大多數為晚期。窖穴的四壁和底部-般都很平整,並加塗抹。窖內遺存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殘餘的生活資料,如獸骨、魚骨、螺殼、淡水小蚌殼、果核和粟粒等。另一類貯存生產工具或生活用.品。在多處儲藏糧食的窖穴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115號窖穴,這是一個口小底大的圓形袋狀窖穴,口徑1.15米,底徑1.68米,深0.52米。坑底周圍有一圈小淺槽,坑壁用細膩的黃土塗抹,厚約1釐米,起到防潮作用。

仰韶文化半坡遺址,展現了母系氏族時期的先民生產與生活情況

飼養業

窖內堆積的糧食已腐朽,殘存的穀殼灰,呈灰白色的半透明狀,厚達18釐米,多達幾十斤重。另外,在一些陶罐中,也發現裝有粟。半坡人不僅種植粟,還能培植食用蔬菜。遺址中,在第38號房子上面,發現了一件小陶罐,內盛炭化了的菜籽,經化驗是芥菜或白菜的種籽。蔬菜的種植,豐富了先民們的物質生活。除了農業生產,半坡人還進行家畜飼養,以豬為主,也飼養狗。在遺址中發現豬的骨骼,這些豬多數尚未成年,一般在僅飼養半年左右就被宰殺。這可能與人們生活資料不足有關,沒有等幼豬長大就被宰食了。狩獵也是半坡人重要的生產活動。因為在當時生產條件下,這也是比較可靠的生活資料來源之一。

仰韶文化半坡遺址,展現了母系氏族時期的先民生產與生活情況

幼豬

在獸骨中,有相當數量的斑鹿、水鹿、獐、貉、狐狸、兔等,它們是半坡人狩獵的主要對象。捕魚在當時人們生活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根據半坡遺址中存有大量的水鹿和竹鼠的骨骸,推測半坡周圍必有水草豐美的沼澤地。滬河的水量要比現在大得多,河裡的魚類很多,為捕魚業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遺址內出土的彩陶花紋中,有魚紋及其相關的網狀“魚網”紋飾,反映出半坡人對魚類的重視和熟悉程度,也說明捕魚業在半坡人生活中佔有特殊的地位。採集經濟在半坡人生活中應居於次要地位,但也是取得生活資料不可缺少的手段。在半坡遺址的房子裡、地窖中,隨處都可見到棒子、栗子、松子等果實及螺殼等,都是半坡人採集經濟留下的遺蹟。

我是“迅捷”,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