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展现了母系氏族时期的先民生产与生活情况

仰韶文化的范围,西到甘肃青海,东抵河南省东部的黄河中游地区,遍及整个黄土高原和华北大平原。西安半坡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距今4800~ 4300年。在关中地区已发现400余处仰韶文化遗址,它们多分布于靠近河床的第一台地上。这些地方土质肥美,适宜种植,距水源近,生活方便,又无水灾之虞,因此常常被先民们选择为理想的住处。仰韶文化遗址分布的这一特点,是在生产力较低的条件下,人们既要利用自然条件又受自然环境制约的必然结果。关中地区仰韶文化遗址,有三种不同的地理特征。第一类为黄土丘陵,这类遗址以河流的两岸为最多。

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展现了母系氏族时期的先民生产与生活情况

仰韶文化

第二类为黄土塬,它多在河流北岸,其特点是上面平坦,下为陡崖,这类遗址分布广,也最多。第三类为泉源遗迹,即分布在离河较远的泉水旁。这三类遗址的分布,说明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选择居住条件主要依附适于生存的自然环境。因此,那些自然条件较好,地理环境适宜的地方,遗址分布比较集中,有的地方几乎与现在的村落密度相等。如陕西西安市西南的沣河沿岸,现在的村落差不多都是建立在古文化遗址上面。半坡遗址座落在浐河东岸的第二台地上,在西安市东六公里。东南倚白鹿原,附近河渠纵横、阡陌相连,为西安郊区最富庶的地区。在现河床东800米,高于河床9米,属黄土塬型,但阶地发育不好,形成突起的土丘。

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展现了母系氏族时期的先民生产与生活情况

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1954~ 1957年间先后发掘五次,整个聚落约5万平方米。遗址内有房屋建筑,其他如储藏东西的窖穴、饲养家畜的圈栏等也很多,这些建筑分布在聚落的中心.较为集中,形成-密集建筑群。围绕着居住区,有一条深宽各约5~6米的大围沟。围沟的北面,主要是氏族的公共墓地,也有少量的窖穴。东边有陶窑。半坡人的经济生活。半坡聚落面积达5万平方米,已发掘!万平方米。在发掘范围内,发现同一时期的房屋约30座。按同样密度和房基面积计算,该聚落遗址大约共有200座房屋、以每屋平均居住2~4人算,半坡聚落应有400~ 800人,平均约有500~ 600人,是一个相当大的聚落群:半坡人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以农业为主,同时也饲养家畜。

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展现了母系氏族时期的先民生产与生活情况

半坡人生活想像图

由于农业和饲养业还处于原始阶段,因而狩猎、采集仍在整个经济生活中占极重要的地位。在半坡遗址的建筑中心区内,200余个窖穴和房屋交错在一起。据窖穴形状和打破关系,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有43个,绝大多数为晚期。窖穴的四壁和底部-般都很平整,并加涂抹。窖内遗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残余的生活资料,如兽骨、鱼骨、螺壳、淡水小蚌壳、果核和粟粒等。另一类贮存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品。在多处储藏粮食的窖穴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115号窖穴,这是一个口小底大的圆形袋状窖穴,口径1.15米,底径1.68米,深0.52米。坑底周围有一圈小浅槽,坑壁用细腻的黄土涂抹,厚约1厘米,起到防潮作用。

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展现了母系氏族时期的先民生产与生活情况

饲养业

窖内堆积的粮食已腐朽,残存的谷壳灰,呈灰白色的半透明状,厚达18厘米,多达几十斤重。另外,在一些陶罐中,也发现装有粟。半坡人不仅种植粟,还能培植食用蔬菜。遗址中,在第38号房子上面,发现了一件小陶罐,内盛炭化了的菜籽,经化验是芥菜或白菜的种籽。蔬菜的种植,丰富了先民们的物质生活。除了农业生产,半坡人还进行家畜饲养,以猪为主,也饲养狗。在遗址中发现猪的骨骼,这些猪多数尚未成年,一般在仅饲养半年左右就被宰杀。这可能与人们生活资料不足有关,没有等幼猪长大就被宰食了。狩猎也是半坡人重要的生产活动。因为在当时生产条件下,这也是比较可靠的生活资料来源之一。

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展现了母系氏族时期的先民生产与生活情况

幼猪

在兽骨中,有相当数量的斑鹿、水鹿、獐、貉、狐狸、兔等,它们是半坡人狩猎的主要对象。捕鱼在当时人们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根据半坡遗址中存有大量的水鹿和竹鼠的骨骸,推测半坡周围必有水草丰美的沼泽地。沪河的水量要比现在大得多,河里的鱼类很多,为捕鱼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遗址内出土的彩陶花纹中,有鱼纹及其相关的网状“鱼网”纹饰,反映出半坡人对鱼类的重视和熟悉程度,也说明捕鱼业在半坡人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采集经济在半坡人生活中应居于次要地位,但也是取得生活资料不可缺少的手段。在半坡遗址的房子里、地窖中,随处都可见到棒子、栗子、松子等果实及螺壳等,都是半坡人采集经济留下的遗迹。

我是“迅捷”,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