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塌陷頻發是“城市病”


道路塌陷頻發是“城市病”

“人這一輩子都是命啊,誰能告訴我這種事怎麼躲?”這句新聞跟評,道出了一些網民的無奈。

1月13日,青海西寧市紅十字公交站地面坍塌突發事件,致使正在行駛的一輛17路公交車(青A60015)陷入坑內,造成10人失聯,目前已發現9名遇難群眾遺體(截至15日中午)。

事故發生後,現場群眾緊急發起自救,八歲男孩為救人自己墜坑、退役軍人爆炸中負傷救出3人……一幕幕場景讓人動容,更讓人揪心。搭上這輛公交的乘客不會想到,災難竟然以這樣的方式降臨到自己身上。

從媒體公開報道不難檢索到,事發地西寧近年曾多次發生路面坍塌事故。2013年7月,一輛出租車在城中區南山路掉進塌陷坑裡。2017年7月,西寧一輛公交車左後輪深陷一處路面陷坑中。2019年6月,城西區興海路與黃河路十字路口路面坍塌。每次事故都是一次警鐘,卻始終沒能喚醒當地有關部門的危機感和緊迫意識,最終導致此次9人遇難的悲劇發生。

事實上,僅在2019年,全國公開報道的地面塌陷事故就有多起:5月27日,青島地鐵4號線沙子口靜沙區間施工段發生坍塌;7月4日,青島地鐵1號線勝利橋站施工圍擋處發生塌陷……

道路塌陷頻發是“城市病”

各地城市道路塌陷頻發,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城市病”,而只有找到病因才能對症下藥。從此前類似事故的通報來看,“泥土鬆動”“水土流失”“連續降雨”等因素常常被提到,由於自然因素的作用,路基向下陷落導致路面產生塌陷。

但城市道路作為經由專業人士設計、施工、維護的建築工程,一次次“偶然”的坍塌背後,是否存在設計不合理、施工不按工藝操作、後期監測維護不到位、地下空間開發混亂等問題,值得我們提出質疑,也需要相關部門給出一個讓人信服的調查報告。

《全國地面沉降防治規劃(2011—2020)》指出,全國遭受地陷沉降災害的城市超過50個。地面沉降災害具有形成時間長、影響範圍廣、防治難度大、難以恢復等特點,已成為影響我國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今規劃已出臺近十年,面對頻頻發生的城市道路塌陷事故,各地特別是遭受災害嚴重的城市,是該好好捋捋這本民生舊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